张卫东《解放后“社”称“剧团、剧院”》

标签:
历史文化娱乐 |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解放后“社”称“剧团、剧院”
文林:
您说在帝制时代戏曲都叫“戏班儿”,到了1912年以后就改成社啦!据说“社”最早的时候,在宋朝就已经出现这种名称了。
张卫东:
文人结社很早,但是散乐、这个乐、那个乐的依然是成为某某“班”。
文林:
就是说所谓戏曲的班社,大家要搞清楚这个界限,在民国之前都是叫班,到民国以后全部都改为社,也就是由于当时田际云这几个人倡导,成立了正乐育化会之后,然后改成了这个称谓。
张老师:
对。
文林:
刚才张老师说了戏班跟社,它当时是在什么时期就改成这样的称呼了。咱们听了听以前的戏班也好,后来改了什么社也好,都是属于私人性质的,后来慢慢成为国营之后,都叫什么京剧团、京剧院。
张卫东:
其实没有国营的时候,就有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日本统治时期。当时,我们的话剧不是直接从西方传来的,是经过东洋的日本传到中国来的,传来以后翻译名称的时候就翻译成剧了,这样来讲戏剧这个词也就顺势就出现了。
当时,最早的民国初年叫“文明戏”,日据时代以后就叫话剧了,这个“剧”字一出现,也有追时髦的戏班,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上海叫开了,叫什么什么剧团,这样来讲也有个别的京戏班也用剧团的名称去叫,但是这个叫得也不是太响,戏班内部的这些人,梨园行的人光叫这个那个名字,并不叫什么什么剧团,至于剧院也没有叫响,还有叫什么什么剧社的。
1949年以后,全国所有的戏曲的表演团体都逐渐过渡到国营,有的没有转为国营的在民间也不能再提社了,因为那是旧社会的封建名字,都得要砸烂它,那叫什么呢?所以就叫剧团或者是剧院,社的称呼就不再出现了,因为你去登记批准时就不能允许用社字作为演艺团体。全国都是这样,大概只有西安秦腔的“易俗社”,因为在民国时代用移风易俗比较先进的名字,虽然保留也变化成“陕西秦腔剧院”,只是把剧场定名为“易俗社剧场”。
当时,在北京第一个国营的剧团,就是在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叫中国京剧院。那么,最近这一年又改了名了,叫中国国家京剧院。大型的演艺组织就叫院了,那个团呢,像梅兰芳先生的承华社,也不能叫承华社了,就叫梅剧团,这是简称,全称就叫梅兰芳京剧团。四大名旦都是如此,尚小云京剧团,梅、尚、程、荀就是四个剧团,都是以人名命名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有一些主演在起剧团的名字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名字嵌进去。像奚啸伯的叫“啸声京剧团”,杨宝森的叫“宝华京剧团”,赵燕侠的叫《燕鸣京剧团》等……
(2008年3月28日中午文林与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的播音文字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