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卫东
张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63
  • 关注人气:1,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谈《胖姑学舌》(三)

(2017-06-19 00:12:07)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娱乐

       五《胖姑》的唱腔特点

王季烈编的《与众曲谱》中,对《胖姑》的腔格有些修饰并谱写了小腔儿。昆弋派的唱腔比较大方,接近于古直呆板,在装饰音、小腔儿的地方少一些。在北京演出的《胖姑》,应属内廷流传而来,在传承过程中,由于演员的乡音的关系,个别字唱的不太正,因传唱已久却熟练活泼。南方的这出戏,也应是由北京经回到南方的艺人传流,所以在舞台人物的扮相、地位大都相近。《与众曲谱》中的腔调以及装饰音等多经改动,与舞台传承有些差别,节奏比较迟缓。可能因为距离比较远,从北京的北曲传过去,经一些研究昆曲的曲家们修正而有变异。

《胖姑》的唱腔也别于其它戏。其它戏一出场都是“引子”,不上板的散唱,北曲也多是散唱。而这个戏的唱是胖姑和王留儿一出来,就是上板的曲子。这支是“北【豆叶黄】”,和“南【豆叶黄】”不一样,是节奏较快的一眼一板曲。而在唱【一缕麻】时,半唱半念的成分很多,这个形式应该是唱得像说的,虽然是散板曲子但要注重节奏化。每句几乎都拉一个腔儿,身段都要有一个造型。在“不是俺胖姑儿心精细”时,“不是”就得摆手,“俺胖姑儿”就得指自己,如果没用这两个动作,那您就没学过这个戏,你没有解释这台词。在“只见那官人们”就得往外指,“簇拥着一个大擂锤”,这时要吓唬一下胡老头儿,“大擂锤”就要用手做大的表现。后面散唱的曲子,最难办的就是笛子,笛师如果不会这个唱,随不准,伴不严,那就唱不好。还有,胡老头儿在里边的插科打诨,必须不能影响曲子,主曲是【雁儿落】的那支主曲,节奏应该是稳中渐快,跳跃上有些起伏,在动作上来讲,要服从于唱,这样才能做得美唱得好。

《胖姑》这个戏,据我推敲,名义上是按长安城外写的,实际上应是按北京城外的故事写的。饯行的“十里长亭”应是彰义门外的芦沟桥,也就是现在的广安门。而剧中说的“饸咯”就是北京人吃的“饸咯”,这都是京郊农村的感觉。而“碌碡”一词现在北京还有这个称谓,在口语中的字音依然还是元朝音。“耍傀儡”,“傀儡”是托偶戏,提线的是木偶戏,这里学的是提线的木偶。历史上提线的木偶在唐代就很盛行了,在参军戏也有这种艺术形式。耍傀儡在元代的北京也很盛行,而且元代还有很多傀儡戏用杂剧来伴唱,这里的表演学提线木偶,王留儿走矮子,胖姑拿扇子扇他,胡老头儿翻水袖作提根线状。这些表演动作是这出戏的表演“务头”之一,到后来有些人在传承时就不懂这些内涵啦!

【梅花酒】这支曲子要唱得大起大落的弛张节奏,到【收江南】的“要吃也不得吃,呀!”的时候,胖姑和王留儿相互对眼光后开始推胡老头儿,而后开始走“编辫子”的圆场表演,节奏转为快速,达到了歌舞的高潮。【煞尾】很有生活情趣,其中有胖姑用扇子打王留儿的风趣动作。最后的包袱儿就是王留儿在胡老头儿背起时念“爷爷背着――背着爷爷”。

                                              http://s13/mw690/003dJzb5zy7bYB3tbicbc&690
                  《胖姑》中张卫东饰演胡老头背着王怡饰演的王留儿下场

这出戏的唱腔、咬字以及润腔时一定要按照北曲的风格,不能随着演员的思路想当然的易改,表演一定要用身段解释台词。这个戏路子的地位是:胖姑在“大边儿”,王留儿在“小边儿”,老头儿在“中间”。这是依照伦理道德的观念所安排的,这些地方绝对不能易改。因为在舞台上也是有伦理的,爷爷是中间位置,辈分最大;胖姑是姐姐,所以要在“大边儿”,是靠下场门这边;王留儿是弟弟,要在“小边儿”,是靠上场门这边。

不要为了舞台效果随意增添表演特技,这个戏的表演能传承到今天很不容易,是元杂剧里较少的能活动的戏,如果我们今天再狗尾续貂那就太无知了。服装扮相,不能随意更改,三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身份不能改,如果改了就不是这出戏啦!胖姑如果不挂饭单,不是个村姑的样子,那不就和《牡丹亭》里的小春香一样了吗?

   《胖姑》在北方昆曲剧院的传承

20世纪50年代末,韩世昌先生曾多次示范演过《胖姑》,据说那时就有所改变,而且一回一个样儿。因演出地点不同所以动作也比较随意,因年纪关系有些表演动作有所减少,这是现场观看过的老人告诉我的。后来有时饭单都不带了,也许觉得老扮相不好看,或因他身体胖、个子矮。怹在北方昆曲剧院里教过这个戏,但是受到当时艺委会的制约,不是您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往往在彩排时就给改了,迫使得老先生自己也得听上边的话。所以这一时期的《胖姑》从扮相到戏路子,安排学员时还没有学会就都变了。这时还出版了《胖姑学舌》的简谱剧本,名义上是韩世昌传授的,但在曲词方面不能说完全改变,也算是有所修改。比如说有些曲词,名义上是纠正讹误,实际上就变得非驴非马。有一句“见几个摩着大旗”,有人就唱“举着大旗”。他们认为韩先生唱“摩着大旗”没文化也不通俗,像这样小的地方还有很多。还比如说,王留儿,要增加点东西,找漂亮小孩演,变成书童的扮相,戴孩儿发,穿粉红短衣;村姑变成丫环,不要带饭单了,怎么漂亮怎么扮,只有胡老头儿不好改,那也得用漂亮一点的烟色小腰包。

当时,北方昆曲剧院首演的是青年演员崔洁演胖姑,后来是乔燕和演胖姑、张敦义演王留儿。因为张敦义是武生,就安排了一些绝活,比如多走点儿矮子、小毛翻翻打打的武行的玩意儿。穿着漂亮的缩口裤袄扮出来跟哪吒三太子似的,当然面部不再勾小花脸了。衣服漂亮――就是为了美化舞台。王宝忠演的胡老头儿,用京剧的风格念京白。后来再恢复这出《胖姑》,重新改编了“编辫子”,王留儿推着胡老头儿跑,与胖姑两个人绕圈子。在唱【雁儿落】这支关键的主曲时拦腰掐断,给王留儿加了个“串前桥”技巧,就是按手翻。胡老头儿上场后就放下拐棍儿啦,一直跟着两个小孩表演完。胖姑的念白全变成京白了,都说是韩派嫡传,但这出《胖姑》只有韩世昌先生演时还是念韵白。

不管怎么改,这个戏在北昆也算传下了。头一档子是崔洁,戏路还比较准确;二档子是乔燕和与张敦义,林萍学过没演过,她学的是闺门旦的,李倩影也学过。“文革”以后,这个戏就没了。我们班是1983年由李倩影、陶小庭老师教的这个戏,当时李倩影也想不全了,让陶小庭老师拉下戏路子合作教学,后来林萍老师也在身段上提了些建议,后来演出时是由陶小庭、林萍作艺术顾问。当时,马祥麟老师认为他们教的不够准确,大概也给弟子张玉雯说了说。

我们班是由魏春荣演胖姑,当时他是贴旦组的学生,穿裤子、袄子、小坎肩、系花腰巾子、梳古装头。范辉、寇然都演过王留儿,在剃光的头上粘一根冲天的小辫子,表演多用武丑动作,扮相基本上还是小哪吒的扮相,胡老头儿是沙松扮演的,因为其他两人都是古装扮相,所以老头子就变成搓脸勾老纹的化妆啦!现在中央电视台有录像资料,1984年北昆学员班的演出时的大路子也没动。

李倩影演这个戏的时候是我演的胡老头儿,后来王瑾、王怡也向他学过《胖姑》,也是我演胡老头儿。乔燕和与张敦义最近教了马靖和王琳琳,王宝忠教的张欢。他们演的戏路子基本是改革的,王瑾与王怡演的戏路子稍微还保留传统特色。1983年,我见过北方昆曲剧院的三个老太太演过一次《胖姑》,那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组织的演出,在前门外中和戏院的日场。梁寿萱演王留儿,李倩影演胖姑,朱世藕演胡老头儿。因朱世藕老师系浙昆演员,这个戏是“传字辈”老先生包传铎老师传授,这是在北京的《胖姑》首次南北合。1990年,我和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最小社员朱佳、韩丽君小朋友在东四八条中国剧协演出过,那时他们才不过十来岁,是李倩影手掰手教的。1997年前后,我在北大教了这个戏,胖姑由刘旸饰演,我们当时大概演了六七场吧。张玉雯曾经教过日本留学生,是马祥麟老师传授的传统路子,扮演王留儿的日籍曲友按传统还勾了个小花脸,那场是由曹文振配演的老爷爷。王瑾、王怡演出《胖姑》时,田信国老师也演过京白风格胡老头儿。

目前,乔燕和在上海戏校也教了这出戏。南方本来就有这个戏,但后来没有什么人演了。朱世藕、王世瑶等老师会这个戏,戏路子也基本差不多。据王世瑶老师说:“我们的就是动作要少一些,没有那么多表演动作。”其实,他不知道我们的这出《胖姑》的戏路子是解放后不断添加的,现在舞台上的原汁原味的戏路子已经没有了。

                  【全文完】

              (原载2013年商务印书馆《赏花有时度曲有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