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卫东
张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63
  • 关注人气:1,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弥月堂会的昆曲开场戏》 张卫东

(2016-09-14 20:07:56)
标签:

历史

文化

娱乐

杂谈

弥月堂会的昆曲开场戏

张卫东

   弥月堂会就是为小孩办满月,而这时从明清遗留下来的昆曲戏已经很少了。《满床笏》是一部昆曲传奇,乃清代剧作家范希哲先生著。剧中主人公郭子仪有七子八婿,都是高官显贵,因为郭子仪拜寿而引发出的几条不同的故事线索,是一出很受欢迎的堂会折子戏。传说郭家乃是王侯之第,七子八婿为郭子仪拜寿时,每人手中的象牙朝笏放在一起堆满了床,故该剧名《满床笏》。旧时,昆曲只演该剧中的几折,如《笏圆》、《卸甲》、《封王》等。

   《笏圆》是《满床笏》中最主要的一折。演汾阳王郭子仪六旬寿诞,又值孙子新中状元,皇帝命其绪子早朝时,在便殿为郭子仪读经筵,皇后和太子钦赐龙章凤篆,庆寿诗文,命公卿武为郭拜寿。郭子仪夫妻同拜天地、祖先,再拜谢皇恩后,合家称庆。郭子仪向妻子唱南曲

 [尾犯序]

  国正万方盈,雨顺风调,四海安宁。只是我年老无能,恐徒尸位幸。上苍,上苍。我思,思省。多感你谬加福荫。祖宗,祖宗,多感你泽长源正。妻吓,我和你夫妻谐老,兰玉灿盈盈。

   至此,郭家子孙向郭子仪夫妻拜寿,同唱:

 [其二]

  盈延剑佩玉鸣珂,朝罢归来,斑彩相映,喜得福寿康宁,安享遐龄。祥荫赖教养,成全孩稚,蒙圣眷,把状头错订。无穷喜,满门金紫,只看这笏纵横。[其三]

  南极寿星明,侯伯公卿,一齐彻政,六部九卿,跻跻跄跄送迎,台诤部曹郎,京营将领,更有这内宫节镇。王孙辈,天孙枝派一样的玉壶冰。

 [前腔]

  将士属员臣,逐队前行,阶下称庆。一榜奇英,尽钦承明圣。

  这时皇帝圣旨来到,宫内太监鱼朝恩宣旨曰:“奉圣旨,敕赐诗文礼节,万寿衣一袭,御宴一席。特着中书令龚敬,学士李白,内监鱼朝恩陪侍。并请老先生早入朝,于望春楼赐宴。钦此。”“谢恩。”郭子仪三呼万岁后,向鱼朝恩讲:“微臣屡沐圣恩,何以图报?”鱼朝恩向郭家人问:“这许多朝笏哪里来的?”家人道:“是各位小老爷的。”鱼朝恩便向台下观众讲:“我想天下人家哪有这许多的朝笏?这也可喜。”众人同向郭子仪道:“令公在上,我等拜寿!”郭子仪对众人讲:“岂敢。老夫呵,窃得中书伴食方。”龚敬曰:“朝罢归来笏满床。”鱼朝恩曰“汾阳王,你是及时匡济经纶手。”李白曰:“凤清黄阁万年香。”

  至此,该剧全体演员合唱:

[尾声]

  今朝享尽人间庆,看笏满床头夺胜,更添御札淋漓翰墨馨。

  唱罢,舞台上全场演员向内上首一揖,分班下场。此剧则告剧终。

http://s12/mw690/003dJzb5zy74QzCsEdR1b&690张卫东" TITLE="《弥月堂会的昆曲开场戏》 张卫东" />

朱家溍先生晚年演出《满床笏·卸甲封王》饰郭子仪

   《卸甲》、《封王》是《满床笏》中《笏圆》之前的两出。演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皇帝封其为汾阳王,传郭上金鸾殿把平叛之事演述一番,郭子仪向皇帝唱北曲: 

[牧羊关]

  他与邻境成吴越,迅如雷,急如焚,那其间战和守三字难论。幸得个忠义士节度孤臣,他乏军需甘身殒,直杀得血腥射斗光遮日,最堪怜,箭满长空气作云!小臣呵,匹马争先单刀奋,这的是直斩楼兰报主恩。

[四块玉]

  他、他、他扬兵犯帝京,周鼎轻相问。哪里有勤王一旅疾如云?把三宫六院轰雷震。痛伤心,不忍闻。俺可也乘此兼程进,踹平了贺兰山万马屯!

  这时,皇帝要亲自为郭子仪卸去多年随身征战的铠甲。郭向皇帝唱: 

[乌夜啼]

  臣怎敢妄动了圣人天子?臣怎敢受得当代明君?太宰龚敬、学士李白向皇帝请求要代为卸甲,皇帝恩准。郭子仪接唱:

  虽然宰辅的全君信,难叫学士把声名损。这不是荣耀孤臣,反累孤臣!是和非,桩桩件件费荆榛。从来说大将功成,书生执笔以议其功,若今日恩礼过隆,元老解甲呵!免不得书生执笔闲评论,那其间翻矛盾。却不道蛇足多,纲目混,反被那片云掩月,一案防仁?

  这时,皇帝见郭子仪执意不肯由太宰龚敬、学士李白卸甲,只好命太监代替为其卸甲。郭子仪换上大红蟒袍、汾阳盔后,向皇帝唱:

 [煞尾]

  微臣武弁干人哂,今日隆恩莫比伦。不过是剑戟戈矛常亲近,又何曾善武能文,十年来专困?

皇帝命太宰龚敬、学士李白相陪随其到便殿赴宴,众同念:“领旨!”后郭子仪向龚敬、李白唱最后一句: 

再休将礼数谦恭,则荐举,师生还论甚卑崇品。

这戏是以老生为主要角色,大多是科班中的小孩子演出。“弥月堂会”常演这出吉祥折子戏,以讨本家欢喜。此外,“寿庆堂会”、“团拜堂会”亦常演此戏。因一戏多用,所以到民国初年,就只演《卸甲》、《封王》,至于《笏圆》已很难见到了。

  

 选自2001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北京民俗图书《喜庆堂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