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卫东
张卫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27
  • 关注人气:1,1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寿庆堂会常演的《渭水河》与《蟠桃会》  张卫东

(2016-09-09 22:28:58)
标签:

文化

历史

娱乐

杂谈

寿庆堂会常演的《渭水河》与《蟠桃会》

张卫东

  《渭水河》亦为京戏传统剧目,又称《八百八年》、《飞熊入梦》、《文王访贤》。“寿庆堂会”则称《八百八年》。因周朝江山八百多年,亦取其寿长之意。该剧演殷商时,西伯侯姬昌求贤若渴,夜梦飞熊入帐,请散宜生卜吉凶,卜得该梦兆得贤臣辅佐,可往渭水河边访寻。文王与群臣及众太子以打猎为名到渭水河边,遇以前罪犯樵夫武吉,由其指引才寻到姜太公。文王封太公为宰相,太公命文王拉辇,文王恭敬为太公拉辇八百零八步,姜太公曰:“保周朝八百八年。”至此剧终。

   此剧在文王拉辇时,姜太公有一段“西皮倒板”转“原板”的唱段,尤为脍炙人口,当年的京戏爱好者都会唱几句:

[西皮倒板]听号炮,三声响,忙登车辇。

[西皮原板]众儿郎,一个个,齐下雕鞍。

        对主公,施一礼,忙登车辇。

        姜子牙,坐车辇,细把君观。

        前三皇,后五帝,年深日远。

        有商汤,和尧舜,四大名贤。

        周文王,夜得兆,飞熊扑面。

        散宜生,奏一本,郊外访贤。

        打樵汉,名武吉,引君来见。

        姜子牙,八十二,才会名贤。

        行八百,单八步,忙退车辇。

        到后来,保江山,八百八年。



   《蟠桃会》的故事内容源于吴元泰之《东游记》,根据元明孤本杂剧《八仙过海》改编而成,故京戏折子戏又称《八仙过海》,但其内容与表演与现在舞台所演的完全不同。

    故事叙述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开设蟠桃盛会,遍邀上、中、下八洞神仙及天府、龙宫各路神仙并西天佛祖至瑶池赴会。汉钟离率曹国舅、李铁拐、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张果老、吕洞宾祝寿归来,因吕洞宾酒醉,路过东海时巧施法术,激怒猪婆龙,结果引起了猪婆龙与众八仙的一场争斗。韩湘子自认道法无边,与猪婆龙斗法失败被擒,吕洞宾酒醒后用计将湘子救出,但湘子手中法宝却扔在猪婆龙手中,于是吕洞宾再潜龙宫,假意挑逗猪婆龙,猪婆龙不知是计,设宴款待,饮酒之际,吕洞宾欲盗韩湘子的法宝,被猪婆龙识破,争斗起来,吕洞宾战败逃回岸上,邀众仙打到龙宫,因八仙不识水性,又被猪婆龙率水族打败。吕洞宾无奈,只好请灌口二郎神率天兵天将与八仙合力战胜猪婆龙,收回法宝,并把猪婆龙擒上天庭。

  该剧特别注重前半出为西王母祝寿的场面,特别是吕洞宾出场时的自报家门,颇富吉庆色彩老生扮吕洞宾上念:

 [引]道法无穷尽,变幻锦乾坤。

[诗白]忆昔当年到长沙,只见云雾披紫霞。

     岳阳楼上酒三醉,玉兔东升现仙家。

  贫道姓吕名岩字洞宾,京兆人也,忝中文科进士,素性饮酒任侠,曾在咸阳市上,酒中杀人,因而亡命,久之贫落。偶遇正阳子钟离权先生,能使飞升黄白之术,见贫道行旅消乏,将石子点成黄金一十八两,付与贫道仔细收用,贫道心中有疑,叩问师父,此乃点石为金,后来仍变为石乎?师父道:五百年后仍化为石。贫道立取黄金抛散,虽然济我一时之急,可不误了五百年后遇金之人?师父哑然大笑,道吕岩呵,吕岩!有此一点好心,可登仙界。遂将六一飞升之术,心心密证,口口相传。行之三十余年,忝登了上八洞神仙之位。这且不言,今当三月三日,王母寿诞之期,在瑶池设下蟠桃盛会,众仙命我至兜率宫请太上老君写寿字一轴,为王母祝寿,众仙同往瑶池者!

唱[西皮原板]

          忆昔当年赴科场,

          天字号内作文章。

          圣天子见我才学广,

          御笔亲点进士郎。

          我不愿在朝奉君王,

          入山修炼上天堂。

          眼望瑶池笙歌亮,

          蟠桃会祝王母万寿无疆。

  《蟠桃会》是寿庆堂会常演的一出吉祥折子戏,通常由戏班二路角或普通演员担任主角,表演质量用戏班的话就是“管了不管好。”,这出戏因与其他名角担任主演的剧目相比较为平淡,有时因大轴戏的时间长,便将该剧的唱念和表演省略一部分,久而久之,这出戏只剩下一个吉祥的剧名。办堂会的本家与听戏的观众也仅将此戏视为一种寿庆礼仪,并不在乎演出水平如何,也不会特别认真观赏,久而久之此戏也就逐渐失传

  “寿庆堂会”的吉祥折子戏除以上介绍的几出外,还有一些现在不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如《洒金桥》、《金马门》、《瑶池会》、《落花园》等戏,一般在一个堂会中,只演出一两出。在这类戏之后,还要加演一两出花旦主演的玩笑戏,如《打钢刀》、《打杠子》、《打面缸》、《打樱桃》、《打灶王》、《打砂锅》、《打城隍》、《打花鼓》一类的“打”戏,或演《瞎子逛灯》、《红鸾禧》、《背娃入府》、《订计化缘》、《双背凳》、《请医》、《丑表功》等以丑角为主的戏。这些玩笑戏在寿庆堂会中有效地烘托了欢乐喜庆的气氛。不仅如此,在任何堂会中,这类戏都是必不可少的。上演这类戏,一般由戏提调分派剧目,但须注意本家的忌讳,如“弥月堂会”不能演《背娃入府》,办堂会的本家有盲人则不能演《瞎子逛灯》,本家是医药界出身不能演《请医》,本家是做妓院生意出身的,不能演《丑表功》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戏提调一时疏忽,把戏派错了,不但戏班不能拿工钱,还有被本家驱逐的危险。

                   选自2001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北京民俗图书《喜庆堂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