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 |
《“石派書”的音樂遺存》
“石派書”也叫“石派子弟書”,北京人口語把“派”稱為“派兒”,這是是“西城子弟書”的一個最大流派,原稱【西城調】,當時又稱【西韻】。
“石派書”被單絃牌子曲繼承,成為一個重要的贊賦抒情曲牌。一般常用定名為【石韻】或【石韻書】,在石玉崑腔調還沒有流行之前之前,牌子曲的曲牌命名多用【西城調】或是【西韻】。
此種腔調傳到天津曾有用【慢西城】或【漫西城】為名,發展到後期有時還夾雜天津語音風格。
近代天津仍有老人傳唱一種比較相近的曲調,稱為【西城板】,但是傳說不同,甚至說原是在天津城西的腔調。其實,“石派書”與【西城板】彼此淵源尤甚,雖因夾雜天津語音特點早已獨立成地方曲種特色,我認為仍是子弟書音樂範疇之一。
以下是我曾經演唱過《青石山·吐丹》的曲詞,雖說文字平白,但是起承轉合意義深切,其中典故非文人可曉,也是反應清代京城迷戀仙家的風俗習慣,對五大仙崇拜實際的寫照。
《青石山·吐丹》
真奇怪,一粒金丹噴在當院,妖狐的修煉好蹊蹺。
練牠時,功夫到,護胡身,無價寶。月色侵,日光照。清風吹,仙露泡。他本是,妖仙的腹內天產的靈苗。
炮製他,費材料。龍腦香,靈芝草。牛中黃,犬中寶。虎豹筋,麟鳳爪。蝎子須,長蟲腳。雄雞蛋,母狗腰。把那無名火洩透了灰,慢慢地熬。
按甲子,輪迴妙。和天機,通人道。取陰陽,二氣調。六十年來,才練他一遭。
磨練地,紅色嬌。如米粒,似胡椒。或者大,或者小。血點兒一般,有萬丈光毫。
這正是,狐妖做耗防身寶。唬的那巡更的咵漢個個發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