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为本 诗曲为末》——抱残守缺的张卫东答孔夫子网采访(二)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为什么是从《孝经》开始?
张卫东:《孝经》曾是“十三经”之首,先学会治孝,学会人伦,这是小孩开蒙最好的一部经;而且《孝经》的注解和文言是在先秦两汉以来最简单的一部经,有人说是孔子所作,曾子编辑,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汉朝初年的人整理出来,因此它的文言基本上比较古直,不能说它浅显。这种古直的语言恰恰就是我们文言开蒙学习的最好经典,甚至于比《论语》都要受用,因为《论语》比较散,东一句西一句,有一些是当时的口语,而《孝经》是把口语里边最好的东西集聚在一起啦!
http://s3/mw690/003dJzb5zy6S43QFLAS42&690诗曲为末》——抱残守缺的张卫东答孔夫子网采访(二)" TITLE="《经史为本
《孝经》学完再学《道德经》,而后再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才好。用什么顺序来教经典国学,前一代的老先生们都研究透了,就按照怹们的指导进行绝对没有问题。《孝经》、《道德经》学过了,一个小孩子基本能掌握的几千字也就差不多啦!在这个基础上,如《尚书》那样的文字自己就能看了。如果《史记》选章节的话,《本纪》、《世家》若是好好学学也会很有收获;像《吕氏春秋》之类的东西也就不用太认真的学啦……
以上这些都是经过几十代人的考验,留下来的基础和经验,不是说我们想怎么囫囵吞枣所有的古书都读一遍。而是好比基础素质练习,一个是练习臂力,一个是练习腿力,再练习腰力劲,这三样的劲都足了,你再跑步、游泳、健身就容易了。
我再插问一下,因为待会儿您要谈诵唸《孝经》和学习《孝经》有什么关系,在此之前,您要更完整表达您的观点,毕竟当代世界和古代世界完全不一样,《孝经》能在伦理和政治上给当代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张卫东: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只能按照我个人理解说吧……
《孝经》上来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说“孝”是“德”的本。我们知道《道德经》,道是一个虚空的思想,而德是实际去做,是践行,这叫“道德”。而道德的根本在于孝,如果不孝,这道德就麻烦了。
再有一个,道德背后有什么呢?仁,孔子宣扬的仁,仁后便是什么?义,义后边是礼、智、信,这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以外还有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孝经》学完了以后,对一个人的心灵上来讲,就能够起到很多的怀仁作用,再学孔子的“克己复礼”就能正确理解,单独让你了解“克己复礼”你会不服气的。
另外,“开宗明义”开是什么?“开”是张,“宗”是本,“明”是显,“义”是理。开宗明义学会了,作文章就会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总结,这就是作文章作诗词起、承、转、合的一个标准,头一章就是这个。
再往下天地自然之后,第一个是天子,统治人民的是天子,生活在万物之中,也是人,人民的天子。天子应该怎么做?诸侯应该怎么做?卿大夫应该怎么做?士应该怎么做?庶民怎么做?五个等级也就理清楚了。我们现在国企里面有一个口号说:“看清你的位置,在你份内的工作环境中做第一!”这不就是此种主张又回来了吗?看清你的位置很重要!这五个位置僭越了肯定要遭报应,做不到也会遭报应,所以要求怎么做。再往后怎么样做,对于父母的孝,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兄长对弟弟的爱护,弟弟对兄长的尊敬,还有亲友之间怎么走动,伦常上它都有一定的样板告诉你。最后父母过世了,你应该送终去怎么做,也有一套的固定程式化礼仪。这样来讲就是把人生,人之初成为人,以后人的定义怎么来的都弄透啦……
西方的《圣经》传遍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孝经》却被我们自己遏制过好几次,还不是外族遏制的,而是我们自己主动遏制的!遏制的目的为什么呢?——造反!遏制完了《孝经》就能造反了,不遏制它你就不能造反呀?不管怎么样《孝经》这部经在清代中末叶以来就沦为“十三经”里比较靠后的经典了。可是,在大明以前宋代以来《孝经》都被奉为“十三经”中的第一经。
我们这部诵唸的《孝经》底本就是唐明皇亲手抄的唐隶,唐明皇时代天宝年间的中国多么好。我们一提起唐明皇就是老说“安史之乱”,要知道“安史之乱”是中国内部的民族战争,跟唐明皇治国无道没有多少关系,那属于前朝制度遗留下来的客观因素。但是瘦死骆驼比马大,唐明皇完了以后唐朝还维护了好多年,疆域有那么大的版图,老百姓生活的那么自然散淡,与全世界的交流又那么丰富,哪还有什么对唐明皇不满的话呀?所以这本《孝经》对少年人、青年人启迪智慧人生,特别是人之初以后的志向问题,你是为谁而活着的问题可以解决。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总是提醒你是为死人活着的,为你的祖宗活着的,这样你的本就有了,你的信仰也就有了,你的信仰就是什么呢?就是你姓氏文化的孝悌,你姓什么,你祖宗七辈八辈以上,你的父母诞生了你,你父母生下来你了,你就是你父母留下的遗产,你所继承的遗产就有啦!
我认为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孝悌,“夫孝,德之本也。”如果不用法律来约束人民的国家,那才是最完美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孝来治国,道德观念高于法律。当然,孝的概念还不只是一头的孝,父母有了错误子女可以去建议,但怎么提建议在《孝经》上也会告诉你。《孝经》可能我们现在的人还不太理解,但是如果学完了以后,最起码会知道孝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也就知道对于社会有多么好的作用啦……
怎么样从诵唸入手学《孝经》?
张卫东:《孝经》诵唸的咬字就有环境音,《孝经》起止音与开头的字是你意想不到的那么妙,《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出现了三个字:“仲尼居”,要是写文章一上来就这么三个字,一般的人没这个胆量敢用。“仲尼居”什么意思?如果要是懂得电影镜头的导演,就这三个字“仲尼居”,环境出现了,人物出现了,人物的状貌样子形象也出现了。试看这三个字有多少个意思呀?仲尼是谁,就这三个字开讲半个月……仲是老二,尼是字,生在哪儿?他妈是谁?他爸爸是谁?孔夫子正名叫孔丘,为什么叫丘?丘跟尼有什么关系?居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设想一个镜头,一缕璀璨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地板上,一位老者端坐在这里,在微微的闭着双眼,一柱香在旁边焚起,他的弟子坐在旁边。一个“仲尼居”就弄出一篇散文出来了。“仲尼居”,环境出现了,你要是电视电影镜头,四个镜头。开讲的话从“仲”讲起,从“尼”讲起再到“居”。为什么是居?坐在这里昂然不动为居。“曾子侍”,徒弟在旁边站着听着你说话,环境就出现了。六个字让你畅想很多的环境?中国古代字少意多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子曰”,老头儿说话了,这个调子还不一样。“仲尼居,曾子侍”诵唸的时候声调有高低,“子曰”是重要的话来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老师教课不直接跟孩子说,自言自语说前代的先王周王有治国要道,天下人都听从他的,老百姓们都挺和谐,“上下无怨”就是底下不告上面,上面也不骂底下。“汝知之乎”?就是问你知道吗?
这部《孝经》的“民”字为什么少一笔?因为唐朝唐明皇的祖宗叫李世民,为了避圣号。由此便得知古字笔画多少是有典故的,慢慢由小学就进入字音训诂的开蒙了。“曾子避席曰”是曾子站起来向前面行个礼,“避席”是离开自己前面的一个席位,“曰”就是说了。如此表演动作就会设想出来了,“参不敏,何足以知之”的“参”字应该念(can),但是传下来都念(shen),“参”是高大的意思。“不敏”是我不聪明,我怎么能知道?这就教会了一个学生,怎么样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说“我不知道,您给我说说”,这就是与老师抬杠。如果说:“老师我不知道!”如此又表现出自己太笨了,这样老师会看不起。如果说:“您给我讲讲吧!”这样直接的问老师,这也是不尊敬老师。现在这么说就很礼貌,“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我不聪明,我怎么能知道?把这个包袱再甩给老师,并不直接向老师讨教。老师有台阶就可以往下开讲啦!“子曰”,此时老师也不理他,依然再自言自语。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要说孝的问题,德很重要,这都是长大了以后外部的熏陶、教化才能知道怎么养德,“由生”就是将来要下意识的有德。“复坐”就是你坐下,你回你的原地坐,这是教书的礼貌,你在我面前坐着对我施礼太恭了,我给你上课没有意义,你就按你上课的地儿,你原来坐哪儿还坐哪。“吾语汝”是我告诉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从哪儿来的身体这些都不用解释了,最低的要求是你得保护你自己的身体,你别有牢狱之灾,宫刑了,黥了面了,刻了字了,剁了手了,耳朵割下来了,这都不行,你要保护你的身体别成残疾人,你千万别自杀,你要自杀,八辈五都好不了,一定得好好活下去,这就是对你父母最低点的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长大了努力学习,能够养活你自己,你再赡养你的父母。到外边一提你父母,其实不用提你父母,一提这是谁谁谁的父母就可以啦!原来小的时候是提这是谁谁谁的儿子,等到儿子结婚以后,就提这是谁谁谁的父母,到那个时候你要有一个好口碑,以显父母,孝之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