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清音雅韵赏昆曲”访谈讲座之二(上篇)

(2014-06-27 00:07:47)
标签:

文化

     清音雅韵赏昆曲访谈讲座之二(上篇)

第二讲:传承渊源

文林:

听众朋友们您们好,我们今天依然是请张老师带我们大家再去了解一下目前昆曲在社会上的传承与历史渊源。张老师您好。 

张卫东:

    您好。

文林:

上次在节目里,您主要概述了昆曲为什么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说了它的艺术价值,包括它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说到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我知道您做昆曲的传习工作已经很长时间了,一定有很多体会,而且经常出去讲学或者讲座,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不必说,一些普及性的工作也在做。

前不久您刚刚从外面回来,去了台湾和香港。我很想了解在祖国其它地方,比如香港和台湾那些地方,人们对昆曲的认识或者他们的反映是怎样的,您能不能先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卫东:

前些年我曾经两度赴港台讲学。到香港的感触是那里的观众把昆曲作为地方戏来看待,普遍都认为是苏州的地方戏。稍微了解一些戏曲知识的观众也认为这跟京剧有些关系,昆曲是京剧的前身。

   http://s7/mw690/003dJzb5zy6JZf5UyxM26&690
     2001年於台北新舞台首演《千忠戮·草诏》,张卫东饰方孝孺、周万江饰燕王

后来我到了台湾就不太一样了,台湾的中文在近几十年中与大陆不太相同,台湾有很多人对古代的传统艺术以及古文献感兴趣,他们对昆曲的态度很虔诚,有很多曲友和爱好者。他们看待昆曲,是把它作为文学的经典来欣赏。

这是因为香港人比较复杂,哪儿的人都有,因而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但是也有一些昆曲研究群体,多是在大学里边,或者是在京剧的票房里边开展传承,针对喜欢昆曲的京剧票友。我到台湾这一阶段,曾经辅导过几个国剧社。

文林:

是民间的吗? 

张卫东:

国剧社就是民间京剧业余的研究组织,有些是专业京剧团体解散以后退下来的老艺人,他们认为学昆曲是打基础,然后才能唱好京剧,所以还是有必要学一两出昆曲。

在台湾的大学里边有昆曲社,这是在50年前就有的老传统了。那里的大学里边有几位学者对昆曲很支持,在中央大学还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叫戏曲研究中心。在这个中心里边有很多关于昆曲的图书、音像、乐器、行头等文物资料,该机构的创始人也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专门研究昆曲的,基本把大陆所有的昆曲资料一网打尽!包括那些舞台上艺人们的各种资料,甚至乐器、行头、生活使用的纪念品等。

台湾人民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看得很重,但是最近的情况有些不太好。最近几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台湾的年轻人对于学习国文、学习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抵触情绪。全盘西化的严峻形势是谁也挡不住的,这也是整个东方文化命中注定的在劫难逃!

文林:

刚才说香港、台湾昆曲的基本现状。我想回到北京,像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你都去讲课,因为那是专业院校必须修这样的课程。我想了解北京民间有没有曲社、票房,自己组织的小团体,他们对昆曲依然很痴迷、很喜欢吗?

张卫东:

幼年培养我学习昆曲的母校,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这是由俞平伯先生创办,我是十来岁的时候就参加了。这个曲社的负责人都是我的老师们,那时由张允和老师做社长,我的老师周铨庵做副社长,还有几位良师益友。

我很小的时候就在这个社里,耳熏目染,得到很多业余曲家的帮助,特别是我的老恩师吴鸿迈、朱家溍等先生。他们教了我很多戏,还经常讲一些戏曲掌故遗文,在他们的言谈当中得到很多知识。我们这些老师们在教学上的风格是以带为主,跟着他们排练演出交流。

文林:

熏!

张卫东:

有一个的过程,然后再习曲,那时每周的固定活动两次,其他时间可以到老师家中学习。

文林:

您少年在昆曲研习社学习的时候,那是文革不久吧?

张卫东:

1980年前后,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传统艺术正是一个好的时候。两三年以后就不妙,出现劫难,西化很厉害,古老艺术受到影响。

文林:

那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动摇过,影响过你?

张卫东:

那还没有,在80年代末就有一些影响了,因为考虑到生存问题,在戏曲学校毕业以后,在北方昆曲剧院工作,那时候国家剧团收入很低,曾经想过改行或者怎么样。

文林:

唱通俗歌曲。

张卫东:

那倒不是,准备了解一下西方的艺术门类,学习了一些话剧、影视、导演,还有舞美的知识,曾经参加过什么戏剧、电影学院的学习。但是,学习完这些西方的东西后,更觉得古老的昆曲是一个好东西。

文林:

因为一对比,反而觉得这东西的吸引力更大。

张卫东:

不一样,好像吃蔬菜、吃五谷的人就适合唱昆曲,跟喝奶酪、牛奶、吃羊肉的人不太一样。

文林:

我问您这个,就是引发我的好奇,现在通俗歌曲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很多,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醉心于昆曲,虽然它已经成为一个遗产,但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它。刚才说到台湾、香港的现状,北京到目前来讲,民间的昆曲小团体也是很多的,活动也开展很频繁。

张卫东:

现在北京的昆曲活动遍地开花,早已不同于十几年前了,没有成为遗产之前,在北京的民间业余爱好昆曲社团只有两家,一个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再有就是北京市振兴京昆协会。

          http://s6/bmiddle/003dJzb5zy6JZfTvskBc5&690
                    张卫东先生在北京诸多高校中开创执教昆曲选修课

北京市振兴京昆协会是1985年筹备成立的,您想想自从文革老戏回来以后,最早也就是1979年开始准许唱传统戏的,可到了1983年,传统老戏营业就支持不住了,感觉到京剧要完了,那昆曲不是就更完了。所以在1985年,由北京市老宣传部部长李筠同志倡导,成立北京市振兴京昆协会,要扶持京剧和昆曲。这时候振兴京昆协会主要以京剧为主,昆曲方面就竭力扶植北京昆曲研习社,曾经给过北京昆曲研习社很多帮助。

在北京昆曲研习社老一代社长张允和、周铨庵以及楼宇列、陈颖几位老师的努力下,能够坚持传承昆曲,熬到成为遗产的这一天很不容易,当时国家早已经不给曲社的活动经费了。

文林:

自筹。

张卫东:

全凭我们的社费,每个人每年交几十块钱以及曲友们赞助维持。那时,我们每年要唱两台大戏,而且都是以挖掘传统老戏、传承青年为主,最多的时候一年唱过四台大戏。有很多老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而且还培养很多中小学生。

周铨庵老师就啃着半块干馒头,到曲社去教我们这些青年中小学生,一教就是两三个钟头儿,喝一杯淡淡的茶就算晚饭啦,那时周老师已经快七十岁啦!他们都是这样,分文不取,没有任何功利心,就是要努力把昆曲作为布道传经似的去传播。在昆曲研习社之后,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有很多民间人士看重昆曲了,要把昆曲作为民间瑰宝来传承。

首先成立的就是陶然曲社,这是在北京市振兴京昆协会和中国昆剧研究会两个单位共同领导之下成立的民间组织,它是以北京昆曲研习社一小部分社员,还有一部分听众作为基础。陶然曲社、北京昆曲研习社都是国家认证的社会团体,他们目前都是每周一曲,每周活动一次。现在昆研社还在活动,我因为工作关系不常去了。据说去年有两场演出,很红火,纪念社庆。

文林:

高等院校的昆曲活动呢?

张卫东:

我在1989年以来就经常去辅导高校,北京大学京昆社是由来已久的,创建於1992年。那里初创不久,我到北大戏曲选修课教了一些昆曲爱好者,这样就留在大学生京昆社里做老师,每周活动我还过去给他们拍曲子,曾经一连气唱了两三台大戏,目前他们基本每年彩唱一次。

  http://s6/mw690/003dJzb5zy6JZgvqdiRa5&690

  张卫东先生为北京大学京昆社辅导的大明吉祥北曲《天官赐福》

           张卫东饰花脸增福财神、田媛饰正旦天孙织女

除了北京大学京昆社,还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昆曲社辅导。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昆曲选修是我首创的,去年由北京昆曲研习社资深昆曲学者朱复先生在北京传媒大学也搞了选修课,但是题目不是昆曲,是戏曲选修课,也是每周上一次课。

文林:

通过您这么一介绍,我感觉昆曲爱好或者说想探究它的年龄层越来越趋向于青年了,年龄越来越轻了。

张卫东:

这几个地方我都考察过,像北京昆曲研习社是老中青三代一堂,文化层次比较高,大多都是大学以上的学历。陶然曲社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年人,一部分是青年人。北京大学都是学生,其他几个高校也都是学生。除了这些曲社以外,我们还有家庭式的曲社,是不同於其他协会型的民间社团。

我们的家庭曲社叫西山采蘋昆曲社,它位于海淀西边凤凰岭下上庄乡。这里有很多喜欢国学的朋友们,这个曲社每两周活动多半天儿。活动时间持续很长,大概六个小时,不断学曲子、唱曲子,基本以家庭为中心,三五知己聚在一起。目前北京爱好昆曲的民间社团除了西山采蘋昆曲社是家庭的,而其它几个都是国家认证的社会团体或是学校课程。

文林:

我特别好奇,这些年轻学子们为什么对昆曲喜好与关注,通过您与他们的接触,他们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对昆曲情有独钟?

张卫东:

每个人关注点都不一样。有的人本身就是喜欢传统文化,因为知道昆曲是遗产啦,于是就越发喜爱昆曲。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昆曲中的几个特别的,因此被吸引住了,比如说古典文学,还有古典声腔艺术,再有就是舞台上的表演,花花绿绿的衣服,形式上的美;这三个美都是中国艺术当中的精华。

文林:

是昆曲艺术令那些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新的理解和看法了。

张卫东:

是的。

文林:

昆曲是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门、一扇窗。

张卫东:

它是立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书画是平面的,文本、史籍是文字的载道的,而昆曲是一个立体的,又可以当书读、又可以当音乐来欣赏,还可以当戏曲来看、来学、来表演。

文林:

所以更生动。

张卫东:

对。

                                              (根据2007年9月“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讲座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