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清音雅韵赏昆曲”访谈讲座之一(上篇)

(2014-06-26 21:01:47)
标签:

文化

清音雅韵赏昆曲访谈讲座之一(上篇)

   第一讲:概说昆曲

文林:

张老师我们前些时候在网站上,还有我们的节目预告上,都做了昆曲即将要开系列节目的一些消息。大家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好多网友都给我们发来帖子,对您有些期盼的感觉,说好久都没有听到您的声音或者见到您了,也都表示特别想了解一下昆曲。所以我们就开这么一个栏目,请您给我们大家来具体地、详细地、系列地介绍昆曲知识。

要说起来昆曲,我觉得对于我,或者很多人来说,都应该是有一个感觉,就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打小就听过昆曲这个词儿。但是近距离地去欣赏它的机会却很少,那么自然就对它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从咱们的节目当中,您给我们来详细地讲讲昆曲知识,比如说它的历史、流变过程,它在咱们北京这块地方,怎样如此地兴盛,当时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人们对于昆曲的热爱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总之,相关昆曲的话题,大家还都是挺有兴趣的。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咱们国家好像只有两个项目被确定。一个是昆曲,再一个就是古琴。那么请您讲讲昆曲为什么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吗? 

张卫东:

好。首先谢谢支持我的听众朋友们!有一些也是我的老观众,谢谢大家的抬爱!我的年龄不是太大,还不够一个真正的昆曲研究专家资格。这个《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是一个挺好的栏目,我们也就是作为一种聊天的方式聊昆曲,谈不上是什么讲座。我给自己的任务是做一点传播昆曲的工作,是一线上的传承人物,做一些普及昆曲的事。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学识,比起一些真正搞昆曲研究的专家、大家们还差得很远。表面上一些浮浅的小知识,还能基本记在脑子里。

刚才您说遗产的问题,就我个人的理解,还有我知道的一些资料将介绍给大家,如果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一些建议,我们及时修改。

昆曲作为遗产被世界认可,这件事情已经有好几年了。在200151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遗产。这个遗产是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所谓非物质就是人类口头的一种艺术类,当时评定非物质遗产共有19项,昆曲全票通过,是第一项。紧接着就是我们中国的古琴,评为第二个遗产。其它的几个是我们中国和周边的国家共同申报遗产,不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目前,中国独有的非物质艺术遗产第一个就是昆曲。

对于昆曲,大家听起来,觉得好像是南方的东西,跟北京能有什么联系呢?实际上我们聊天儿的真正题目应该是《昆曲在北京》。昆曲作为一个声腔艺术,一个剧种,也是里礼乐文明的延续。作为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必须得有几个条件

第一它得要用当时的国语来演唱。

第二除了流传在全国各地以外它还得在当时的帝都传播。

第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认可。

这三个条件要不具备,就不够全国性的剧种。

          http://s13/bmiddle/003dJzb5zy6JZ7d6YwI5c&690

        张卫东在挖掘北京弋腔《封神天榜·欢腾》中饰演姜子牙

昆曲在明代末叶到清代中末叶的这两百多来年,具备了这三种条件,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

除了昆曲以外,还有一个声腔艺术叫弋腔,就是北京的高腔,也应该算这个范畴。后来在北京弋腔逐渐消失了,京腔的名字就被我们今天的京剧取而代之。

昆曲和北京的关联又在哪里呢?它的情节又在哪里呢?您可以连续听我们这个节目,慢慢就会了解。

昆曲的诞生地在苏州的昆山,它原是南戏的一个支脉。昆山腔继承的是唐宋以来正宗曲调演唱,在这方面有很多资料,以后我们陆续都要介绍给大家。

昆曲传到北京以后,被明朝的内廷奉为经典,经常在宫中演唱。这些史料记载不太多,这是因为战乱,所以留下来的不多。但是在那个时代的笔记当中,我们还可以窥得全貌。昆曲曾在北京两百多年成为剧坛的盟主,它自有一定的自身魅力。

文林:

好像是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昆曲是中国戏剧之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


张卫东:

类似种说法很多,有人说是百戏之祖,有人说是百戏之母 

文林:

那怎么理解它呢?我想一个是它的历史悠久,再有一个,它的艺术价值相对比较高,是这样理解吗?

张卫东:

现在普遍都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昆曲,表象上看,好像是戏曲。实际上就我个人理解,昆曲不是戏曲。我这个说法,大家听了会觉得很荒唐,可是我细细道来,大家就可以明白一些,我自有我的道理。

戏曲只能算是昆曲艺术本身的一部分

戏曲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研究下的定义,所谓以歌舞演故事。那么以歌舞演故事,就是用歌舞的形式演出情节来即是戏。昆曲也做到这些了,但是在这以外,昆曲还有几个魅力,它们相互是可破可乘。我们现在只看到了它舞台上演绎两出戏,介绍一个故事,就把它与一般的戏曲合流,实际上它是在唱诗。

文林:

     唱诗?

张卫东:

    

昆曲的文本、它的剧本文辞,在古代读书人的眼里,可以作为诗词对待,是可以用来学习的!包括很多文人学者们,还有做官的政治家们,他们把一些杂剧、传奇文本单纯地作为自己的一个学习项目。古代的文人,他们是汉赋、唐诗、宋词、南戏皆能的。南戏的剧本多是在古杭才人们的书会里编写,用文言来唱这些词。所以南戏时代把南戏的剧本叫戏文。昆腔是南戏的一个支派,它的剧本文学与儒家的辞学成为一体。

文林:

就是说它的文辞之美,应该堪称是高水准的。

张卫东:

它跟儒家的四书是一路儿的,是同出一辙的。 

文林:

以前也常听戏文这种称呼,南方人好像特别习惯那么叫,我还以为是人家南方人语言上的习惯呢,实际上应该这样理解这个戏文

张卫东:

对!

在金代,北京就是首都了。海陵王建中都,就是首都北京。它得要有文化啊,它得有帝都皇城的文化呀,它也得有贩夫走卒的文化呀。所以在民众当中,一般都是说唱艺术,出现了诸宫调。

这个诸宫调就类似于我们前些时候讲的那些牌子曲类演唱,最初用的都是口头语言。可是后来就出现了院本,就是所谓的金院本、杂剧,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北京戏曲。当时呢,表象上看这些曲词,还有市井口头语儿的痕迹,后来因有很多有学之士、文人参与,剧本文学就越来越深了。因为北京地理地貌的关系,我们还得先从历史慢慢去讲。

北宋灭亡时,一部分人逃到南边了,一部分有学之士投降金人,这些人随金人到北京来了。北京是西北靠山,东南平原,而且交通便利。海陵王营造首都的样子,是仿照着汴梁东京的样子,它的歌舞、戏剧、文学方面也都是承袭了北宋。这样来讲,金院本杂剧创作的文辞,就逐渐地从民间口头语儿的俚词上发展成文学诗词,再加上元朝的北京也是帝都。这时在北京又产生了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形式,也是被世界所认知的,就是元杂剧。

至于元杂剧曲方面,将来我们要细致地介绍给大家。元朝时的文人是不受重用的,很多文人流落到教坊当中编曲,他有什么心中的不平就写在戏词上,所以元朝的元曲、小令也可以当诗来读。这样也就奠定了昆曲前身的两大根源,一个是继承了南戏的细腻灵秀文辞,另一个是具有浑厚凝重文学基础的元曲。南戏是南曲声腔艺术的文辞创作,北曲是继承了元杂剧的文辞创作,使得昆曲在母胎中,就是一个非常雄伟的、很强壮的孩子。所以说,在剧本文学方面它可以专门作为书来读。这是昆曲的第一个美:文辞之美。

第二个美呢,就是它的音乐。它是曲牌联套体声腔形式,承袭了唐宋以来最经典的声腔。这些声腔曲牌是有定制的,绝非口头讹传的,有很多古代的音乐家,把它固定了板眼、词格、曲格的宫谱,不能够随意地讹唱,中国古乐保留完善的根就在昆曲音乐里。专门从音乐上来讲,它是诗词形式的吟唱,也和儒家礼乐是一类风格的艺术。

第三个美,就是它的舞台表演。昆曲的舞台表演原是有固定的身段,是以歌舞身段来解释台词内容,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人物情绪,这也是古代人演戏的一个手段。现在有一些说法:昆曲表演是没有什么形式的,演员可以随便演,只是唱腔剧本不能乱改。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粗浅理解。其实古代的昆腔艺术,它在舞台上的表演,我们还是有志可寻的。比如说《审音鉴古录》,那就是我们古代留下来的表演身段宫谱,穿什么,戴什么,走到什么位置,都记录得十分严肃。我们不能乱来,具体讲舞台的大概方位还是应该有准儿的,小地方,什么手势啊,眼神啊,每一位演员自己会有自己的空间创作,这也是应该允许的。

文林:

    那是不是一些程式化表演的东西。

张卫东:

它表演程式的根绝非是技术,是艺术精致处理。它的艺术来源于哪里呢?应该是来源于剧本唱词和科白内容的要求,要求他解释这个动作,就得要做出这个动作,如果没有这个动作就是不会这出戏。我们过去的梨园行,非常尊重老师,如果没有这个动作就说您这出没传授,就证明您这出戏是偷学或者就是自己纂成。

比如说唱《牡丹亭·游园惊梦》当中,《游园》里有一句杜丽娘唱: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得先?这句词。它的动作就是指牡丹,然后拍手再摊手。就是这样一拍手,这就是生活中的动作。如果你要是演《游园》,把这个动作给取消了,变成一个别的动作,那就有些问题了。我想这个动作距离曲词内容最贴切,其它任何表演动作也解释不好这句词吧。

我认为,近代的一百年来,是昆曲舞台毁灭性改革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当中,有很多的艺术家,他们因为要生存,要占有这个市场,使得他们在表演上创作了很多表面花哨的表演动作,而且在曲子和念白中安排得很满,甚至于有一些动作解释的台词文不对题、荒唐可笑。但是他们最喜欢那么做,他们那么做的目的除了招揽观众更重要的就是自立流派。我们如果要从学问的角度上来看,草率地去改古人的一些表演程式动作,那简直就是狗尾续貂。

文林:

刚才听了您讲昆曲的魅力所表现的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它的文辞之美,再有一个就是它的唱腔之美,还有就是在表演上也是非常严格。那我现在就很想知道了,当时在北方,元杂剧非常兴盛,昆曲是在什么时候就进入到北方,是和元杂剧并存的一段时间,还是说有一个先后的时间呢,它是怎么就到了北京的?是通过什么人还是通过什么契机才到了北京?

张卫东:

这个事情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了,因为在中国戏剧史料中还有一些古人留下来的文献,但是可找到的根源、搜证的资料也不是特别多。目前根据我们从明人的一些笔记、文本当中,搜证了一些资料。

据说在北京宫廷当中,昆曲兴盛的时代应是在万历末年至天启年间,这是根据万历时期昆曲入玉熙宫演唱的那篇文字所定。玉熙宫在什么地呢?就在咱们北海的西边,现在的北京图书馆那儿。当时在宫苑内演唱昆腔的这个时候,内廷里面演的是什么戏呢?大多是元明创作的杂剧,弋腔也有。当时是昆腔、弋腔、杂剧并存时代。

实际上这也就是指昆曲在宫廷的繁荣时期,如果要追溯昆曲何时进北京那就比这个公认的时间还要早近一百年。应该说昆曲远在没有魏良辅加工提高水磨调时代就到北京了。那时不叫昆曲,也不叫昆腔,是叫吴音,演唱的艺人叫吴优。一般多是这样,一种声腔艺术由外地传到北京,先在民间流行一个阶段,再发展到宫廷,从此根据一些史料判断早期昆腔应该是在正统年间传进北京,而我们知道的万历年在宫廷演唱是兴盛时代,以是经魏良辅加工提高的新腔水磨调时期了。

元杂剧当时的演唱风格,只留有一些文字介绍,应该很像昆曲北曲的样子,但昆曲的北曲不能完全说成就是元曲。但是具体有多少腔调是元曲?我们没有赶上明朝,所以我们也没有见过。只能在文字上看到有一些介绍,说那时的杂剧北曲唱法是字多、腔少,如同诸宫调、鼓词类的唱法,字的成份比较多。腔调比较慷慨,表演比较粗犷。

宫廷同时还有弋腔,就是弋阳腔。当时的弋阳腔走到哪里就变成当地的戏,因为它是没有什么准确的、固定的形式,它是板腔、曲牌混杂在一起徒唱。所谓的徒唱就是腔调三年一变,都由艺人信口去唱。在北京一直是燕赵自古多出慷慨悲歌之士,所以北方人比较粗犷,比较胸襟豁达,北方人在演戏方面也是这个特点。弋腔传到北京之后,马上就被北京人所欣赏。

北京弋腔徒唱的剧本是用什么呢?还是用我们昆腔的传奇。明朝的昆曲文本叫传奇,早期的传奇不是只有昆曲演唱,弋阳腔把这些传奇做一些调整,形成舞台的台本。北京的弋阳腔台本为了演出方便,就稍微通俗化一点。北京人自明代就爱听弋阳腔,久之成为用京音演唱的京高腔,也叫京腔。当年的古老声腔就有弋阳腔,而其它的海盐腔、余姚腔早已逐渐地被昆曲化在其内了,最后的格局是清代初年的时候,北京宫廷上演传奇达到七昆三弋,就是七成的昆曲,三成的弋腔。所以,那时中国戏是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所谓的就是指的北京的高腔

                         (根据2007年8月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访谈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