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十三辙词语汇编》序……

(2012-12-27 22:46:19)
标签:

杂谈

               《北京十三辙词语汇编》 

                        张卫东

     张善曾老先生要我为怹的《北京十三辙词语汇编》写一篇序,此事本应由长辈们撰写,我为晚辈实在不敢动笔,后来经张老再三催促,只得从命。

    记得1997年10月,在复兴门内太平桥西的一间小南屋里与张老先生开始商讨这部书的构成。当时觉得要出书太难了,也就随便聊了几句建议之词,让老先生闲来之余写点东西解个闷而已。

    谁也想不到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张老拿着一大摞书稿让我看,还谦虚地要我提校订意见。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写在废纸背面,不仅资料丰富而且还编写了索引和表格。看完这部书的初稿后不由得由衷赞叹,这位老先生做了国家研究部门没有做的事。

    我自幼学习昆曲、京剧以及八角鼓等俗曲演唱,对于辙韵方面只是从实践中有些心得。当时授课的老师们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因是口传心授故在咬字发音方面难免以讹传讹。在昆曲、京剧的演唱领域内对一些尖字、团字、上口字以及入声字的辨别存在很多问题,在合辙押韵的准确性方面,唱念咬字都是跟着感觉走。特别是在创作新曲目时,有些词句的辙韵根本拿不准,只能去查找资料书籍。

    古人有关音韵的专著有很多,当今真正能应用的范例却不多见。近代语音最早有元代的《中原音韵》、明代初年的《洪武正韵》、《中州全韵》以及清代的《音韵辑要》、《韵学骊珠》、《中州音韵》等,但是因那些韵书都是针对南北曲演唱专用的,而对于京剧和民间俗曲就没有较为系统的文字范例了。

     近代“十三辙”是在“中州韵”基础上发展流行最广的曲韵,它是把重复和不便于发音的部分字韵合并在一起,不按照原有的音韵那样分类,将中州廿一韵合并为“十三辙”。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简单的“十三辙”中没有将北京地方语音和特色字音收录。尽管北京是最早普遍实用《中原音韵》的故乡,因时代更新很多字音必然发生诸多变化,特别是“儿话音”、“土音”以及北京特定音韵的“上口字”等,这部《北京十三辙词语汇编》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笔墨当随时代!但是,一个更新的时代又将来临,将来还会有更多关心北京辙韵的知音们进行更深层次研究。也许将来生长在北京的小孩子不再会唱合辙押韵的儿歌了,也许没有学龄前儿童再念童谣来练习说话纠正字眼了,相信这本书能让后世了解当日北京韵文体多么脍炙人口。

    张善曾先生为了这部著作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间小南屋拆了!政府卖给了房地产公司,按政策只给了十几万块。张老先生不能安居一方颐养天年,整日在外四处寻找便宜房暂住,从内城搬到外城,从城外六里桥再辗转搬到卢沟桥城北的张仪村。“节省点钱,为了印这部书!”这就是张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此我以八角鼓中的两句吉祥曲词“年年寿同山岳永,岁岁福共海天长”为张善老祝福!

                                                 鋆卿於宗霍堂

                                                        2005年12月2日夜

 

http://s10/mw690/afea0a43td1d73aac6069&690

张善曾先生到劲松大酒楼“霓裳续詠子弟八角鼓票房”过排与李文华先生以及八角鼓票友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