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应该“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的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的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考验着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能。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对各种文学现象有自己专业的理解。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呢?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意味着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在平等、民主、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通过互动,来实现各种视界的沟通、汇聚与融合,并从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从而产生新的视界,完成知识意义上的新建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不同,因此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他们肩负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就学生而言,他们解读文本的目的是发挥文本的教育功能,实现自我的文化熏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塑造健全的人格;就教师而言,我们解读文本之目的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从而使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服务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1、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化。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要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教学。
2、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与作者对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如:课文《观潮》一课,作者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祖国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学生引入到我对文本的这一解读中。因此,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静态和动态的壮观场面,教学结束,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课堂始终围绕“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和作者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使作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反思以前的教学,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肤浅的,表面的。如果作者不热爱祖国河山,那又文章以怎能变得那么美丽,那样壮观呢?如果将文本这样定位,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就大相径庭了。
3、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浅显明了的。但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却容易曲解,没想到许多学生对楚国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骄傲,说大话上。如果课前不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就很难把握这些生成。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目前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教师串讲、细问、面面俱到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课堂上会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首先应深入教材,尊重文本。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文本。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课文《乌塔》,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乌塔是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件什么事情?他为周游欧洲做了那些事?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
2、精心设计问题。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后的一两个统领全篇的探究性的问题。如:《桃花心木》课后的问题是: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作业的设计,着眼的都是课文整体,问题搞清楚了,整篇文章也能够准确把握了。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如:《珍珠鸟》的教学,我就以“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一问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三、走进细节,突出重点
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篇课文,要教学的知识点很多,作为教师,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所在,又是语言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背面蕴含的东西,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情境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是师生情感的流露,是激荡学生心灵的场面。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可以使语文对儿童充满永不枯竭的魅力。我在教学第一册《菜园里》的时候,我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各种蔬菜录像,让枯燥的词语在形象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变得丰盈起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情境的创设途径是多样的,但要用的恰当。一个游戏,一首歌曲,一段朗读,一幅画面,几句话语……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引导品味语言文字。每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处引人入胜的描写,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描写生动,有的充满诗情画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我就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通过对“小鸟说”、“青蛙说”、“鞠着躬说”顽皮的说”等词语的读中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层层欣赏,四季的美丽的画面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3、文本的拓展与训练。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比尾巴》一文时,将动物的尾巴进行拓展,由课文中小动物延伸至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同学们说说心中的对小动物的爱。并出示填空拓展。这样的拓展和训练使学生增强对动物的爱,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走进文本灵魂,用灵魂参与文本对话
用灵魂参与文本对话,首先意味着传承民族的文化,作为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精魂。有人形象的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博物馆。
用灵魂参与文本对化,其次意味着突破常规的创造。它敢于超越对文本的常规解读,把用灵魂参与对话当作正解。譬如,一般情况下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话,无非是多读书,有利于写作。用灵魂参与对话则认为,面对满坑满谷的书籍,要选顶尖的经典去读。
增添人生的体验,超越功利的羁盼,就易于逼进文化的审美。譬如,教学挑山工这一课时,我们不妨登临泰山,与挑山工,与泰山的生活文本、自然文本对话,广阔我们的心胸,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内涵。设若如此,我们就会啼听到天籁之声:泰山不仅是世界级的自然风景山,还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山。泰山的文化精神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精神实质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登!”这个“登”不仅仅是指登山,而且也是人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看那些挑山工,每天要登6811个台阶,每年出勤300多天,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们挑的是平稳,挑的是沉默,挑的是韧性,挑的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样,我们的对话就跳出了教参上的超标准答案,就超越了考试的功利,就突破了欣赏力的极限,就走向了用灵魂参与,就逼进了审美境地。
总之,解读文本时,要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语言,就像桥梁和渡口把我们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因此我们要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白己的独到感受,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就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你漂亮的倒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