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za Veith:《黄帝内经》西语翻译第一人

标签:
针灸历史针灸对外传播文化 |
在美国现代针灸历史上,Ilza Veith(1915-)是一位很特殊的人物。Veith 1915年出生于德国,1937年到美国留学,1947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的第一个医学史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东京顺天堂大学(University of Juntendo)医学科学博士学位。Veith精通包括日语和汉语在内的5门语言,她的兴趣主要是东方医学,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医学。1945年2月,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史研究所里承担了翻译《素问》的工作,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翻译出了《素问》的第1~34章,于1949年编为一集出版,并有详细考证和评论(约占全书的1/3)[1]。这是《素问》的第一个西文版本,在中医经典的翻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那个年代,这是非常罕见的。现代生物医学蒸蒸日上,旧的传统医学已成昨日黄花,Veith不仅要有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有远见卓识,才能完成这样艰巨的工作。1963年,美国出版了英国学者Felix Mann的专著《针刺疗法:中国古人的愈病术》[2]。在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中,评论者提到他数年前曾经试图阅读并理解Veith翻译的《素问》,尽管翻译的语言很好,但内容却艰涩难懂,他认为中国的针刺疗法很难被广泛接受,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这种疗法太复杂,一般医生很难掌握[3]。
http://s4/mw690/afdf12f6tx6BU6SO6jx63&690Veith:《黄帝内经》西语翻译第一人" TITLE="Ilza
图:Ilza
1959年,Veith应邀到日本东京参加日本医学会议,参观并体验了针灸治疗。回国后撰写了“当今日本之医学”,于1960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主办的《外科档案》上[4]。
进入1960年代,Veith敏锐地觉察到针灸不但在中国和日本得到复兴,还在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快速崛起,用于许多当时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尤其是前苏联还成立了一个特别实验室,验证针灸疗效和研究针灸治病机理。1962年5月,Veith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针刺疗法的过去与现在:真理还是谬见”的文章。韦斯的文章回顾了针刺疗法的历史,介绍从中国向日本、欧洲等国的传播历史,以及中国、日本、法国、德国和前苏联开展针灸的情况。在文章的最后,Veith这样总结到:“在数千年的医学历史上,人类针对各种疾病的原因创立的疗法数不胜数。随着人们逐渐认清疾病的本质,很多疗法都已经被弃之一旁。的确,偶尔也会有某种治疗方法,因其所具有的优点而得以延续。医史学者也禁不住想知道本文所提到的针刺疗法的命运会如何。这样一种建立在奇特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之上的治疗手段,尽管流传至今已有2500年之久,并且近年来还被一些现代医学体系所接纳,但几乎无法期待它还能作为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治疗手段而继续生存。这种方法最终被证明是基于错误基础之上的过时之物,还是被经验证明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本文不想予以裁决。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当代美国医生都必定会邂逅这种方法,经常在东亚,有时在欧洲,偶尔也会在美国本土的某个地方,因此有必要对其有所了解。不管这种治疗手段如何奇异,也不管它如何缺乏理性,抑或它的价值如何不确定,由于事关病人和疾病,作为一种现象,针刺疗法必定会引起医学界的兴趣。”[5]
Veith是对的,仅仅9年之后,她的预言就应验了。只不过这一次,针刺疗法引起兴趣的不仅仅是美国医学界,而是整个世界。她对针刺前途提出的两种可能,也已经不言自明。因为一种疗法能够生存两千多年,且愈久弥新,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其价值的最好证明。
注:本文节选自白兴华主编的《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下卷第六章“美国的针灸历史”,该书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西安交通大学出版发行,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