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防治传染性疾病的另一种选择
标签:
针灸传染性疾病防治 |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3年SARS疾病,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中医药对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作用,但却没有见到应用针灸治疗此病的任何报道。事实上,和中药一样,千百年来,针灸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帝内经》(c. 103~32 BC)首次记载采用针刺治疗传染病。《灵枢》与《素问》均有专篇论述针灸治疗热病、疟疾等传染病,其他篇章涉及的病症还有黄疸、痢疾、痄腮等。此外,《灵枢·四时气》和《素问·长刺节论》还提到采用针刺治疗“疠风”,可能是用针刺治疗麻风病的最早记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遗篇·刺法论》认识到传染病的发生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有关并且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因此,十分重视对传染病的预防,既要“避其毒气”,更要扶助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扶助正气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根据五运六气的异常变化特点,制定了针对五种可能出现的疫症的“刺疫五法”,认为针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以法刺之,预可平痾。”这种根据气候异常变化而采取积极措施以预防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流行在今天也具有实际意义。

针灸为什么能治疗传染病?根据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导致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是有害微生物侵犯机体,因此,“灭菌”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简单地在人体上扎几针、灸几壮或放出少量血液不可能直接杀死微生物。那么,是否还有其他途径?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正与邪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反映。正气虚是发病的基础,邪气盛是致病的外因,两者相得,病乃滋生。正胜则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痊愈;邪胜则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至导致死亡。传染病的发生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变化和转归与人体正气的强弱也是密不可分的。即使传染性极强的疫疠之气,也不是每个接触的人都会被传染;感染以后,即使不经任何治疗,也会有一些人自然痊愈。因此,在治疗传染病时,应该从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入手,在重视祛邪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人体正气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识别并吞噬外来病原微生物。临床实践和大量实验研究充分证实,针灸正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并增强人体免疫力,扶正固本,从而起到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作用。以针刺对白细胞的影响为例,针刺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如针刺菌痢病人,在3~4小时后白细胞的吞噬指数即见显著升高,吞噬能力亦相应增强。
使用抗生素基本上是绕开人体免疫系统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体以祛除邪气。而使用针灸治疗传染病,则只能是通过扶助人体正气而间接地杀死病原体,祛除邪气,即扶正以祛邪。二者比较而言,针灸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及早治疗
传染病以起病急、变化快为特点,及时正确地进行治疗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必须要识别出具体的病原微生物,才能有针对性地用药治疗。即使找到病原体,还要筛选、开发能杀灭该病原体的药品;而待开发出新药,病原体可能早就又发生了变异,需要重新确定变异的病原体,再行开发出新的药物。因此,人类的药物研发和病原体变异形成了一场无休止的竞赛,事实是,人类开发新药的速度可能总是落后于病原体的变异。针灸是通过激活并加强机体内自我痊愈能力杀灭病原体的,因此,在患者发病后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立即采取针灸治疗,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如在流感流行期间,出现咽喉微痒、鼻塞或身体不适时,就可选取大椎、合谷、风池等穴,祛风通络,解表散邪;如出现高热,可选取大椎、十宣、耳尖等穴,采用刺络放血加拔火罐,以清热泻火;如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可针刺中府、肺俞、孔最,宣肺降逆止咳。
2.见效迅速
《内经》在提及针灸效果时常常说“立已”, 是看得见的。临床上, 疼痛、呕吐等症状在进针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后即减轻甚至消失者屡见不鲜,可谓立竿见影。与之相比, 采用药物治疗则费时采购,无论口服或注射都需一定时间待体内吸收后才能发挥药力。针灸对传染病常见的症状如高热、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咽喉肿痛、呕吐、腹泻、抽搐等都具有较好效果,并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除。高热是多种传染性疾病所共有的一个症状,及时有效地控制升高的体温是传染病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临床上,采用刺络放血、拔罐或刮痧等方法,能够较快地降低体温,并且不易出现反复。如在流感早期针刺,升高的体温一小时开始下降,6~15小时逐渐降至正常,对恢复期患者的症状效果更为明显。
3.抗菌谱广
任何一种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只对某种或某些种致病微生物敏感。经过漫长的自然进化,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准确及时地识别任何入侵的致病微生物并将它们消灭掉,有些人即使对天花和HIV病毒都具有天然的抵抗力。针灸是通过针或灸刺激体表一定的部位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治病能力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从理论上讲,除少数由毒性极强的微生物所引发的烈性传染病外,针灸对大多数由微生物性疾病都有较好治疗作用。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明,针灸对许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引起的感染都有较好疗效。尤其在治疗病毒性疾病方面,针灸具有明显的优势。病毒是传染病的元凶,在所有传染病中,约70%是由病毒引起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抗病毒的有效药物,病毒的最大敌人是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当一种未知的病毒如新的冠状病毒入侵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自动地识别这些病毒并产生抗体杀死入侵者。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并加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此能够加速疾病的自然痊愈过程。
4.安全无毒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可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抗生素尤其如此,如果滥用,不但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扰乱正常菌群间的共生关系,还会对机体的免疫和消化系统等健康组织造成伤害,如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等。针灸是通过增强机体本身所固有的抗病和调节机制,精确地识别哪些是正常菌群,哪些是致病菌群,可以恰到好处地调节各菌群之间以及人与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因此不会有任何毒副作用。此外,虽然针刺是一种侵入性疗法,会造成一定的创伤,但这种创伤是完全可以通过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在短时间内彻底修复的,只要按照规则操作,扎针是非常安全的。
5.防治并重
抗生素只能由于治疗传染病,不可能用于预防,如病人尚未感染病原体却予以抗生素,则为无的放矢,还会徒伤正气。针灸则不同,通过调整机体各系统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因此既可在疾病发生之时予以治疗,又可在未发病之前予以刺激,扶助正气,未病先防。由于针刺技术相对复杂,需要专人施治,在预防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灸法因其使用简便,凡人便施,因此在预防疾病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吴蜀之地多瘴疠之气,疟疾流行,非疫区人员来到这些地区多采用灸法以预防疟疾,当地灸法十分盛行。后世所谓“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脍炙人口的保健灸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传染病流行地区或高发季节,应该有组织地开展针灸预防,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防病保健穴位有神阙、足三里、关元、气海、大椎、膏肓俞等。
当然,必须指出针灸绝非万能。针灸是通过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治病能力和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因此,针灸治疗传染病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绝于两个方面,即患者本身的机能状态和病原体的毒性强弱。如果病人体质较好,正气充盛,病原体的毒性相对较弱,则针灸效果较好。相反,如果病人体质较差,正气极度匮乏,无正可扶,如因免疫缺陷所致的艾滋病;或病原体毒性较强,邪气太盛,超出人体正气抗御范围,如鼠疫、炭疽等烈性传染病,则针灸效果较差。
针灸治疗传染病,从表面上看是对症治疗,是治标,实则是扶助正气,治本的同时又治标。抗生素治疗传染病,从表面上看是对因治疗,是治本,实则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还会损伤正气。因此,临床上如果将针灸与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相结合,标本兼治,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是治疗多种传染病比较理想的模式。临床上,可以根据疾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或以针灸为主,或以抗生素等药物为主,或二者并重,一定会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医疗成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