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恒河——印度宗教之源

(2013-04-03 22:25:31)
标签:

印度

恒河

宗教

传统文化

治水

河流是有生命的,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大江大河。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一样,不同的河流也拥有各自鲜明的特征,或源于雪域高原,或源自赤道热带雨林;或由南向北,或自东向西;或流经荒芜大漠,或流经黄土高原;河水或清或浊,或缓或急。这些多姿的大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出了不同的文明。

古印度文明主要发源于恒河流域。恒河是南亚次大陆最长的河流,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在印度北部酷热的平原上蜿蜒流淌2400多公里,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在印度流行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在宇宙创世之初,恒河是流经天空的河川。有一年,大地干旱成灾,民众苦不堪言。当时的印度王不忍生灵涂炭,于是恳求神灵将天河之水赐给大地。天神满足了他的请求,恒河水从天而降。但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于是湿婆神(Shiva)来到了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恒河在他的发绺间流转千年,经缓冲后再流到人间,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管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却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印度人对恒河水的渴求超过了它的洪水所带来的恐惧。

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印度的独特地理环境。印度纬度较低,接受太阳光线照射时间长,而北部的高山峻岭,特别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像一道坚固的屏障,阻挡了经中亚和西藏高原南下的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和冷气流,因此,整个印度就像是一个大暖棚。同时,印度三面临海,被夹在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大部分地区都处在热带季风的活动范围之内,会带来明显的季节性降雨。这种地理环境导致了印度在气候上的水火两重天,即夏季酷热干旱和雨季洪水泛滥。在印度,夏季也叫“热季”,也是名副其实的旱季,往往滴水不下,并刮起当地称为“鲁”的热风,大部分地区温度可达摄氏40度,恒河流域中部气温经常达到摄氏43度,是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夏季之后就是雨季,这时恒河平原总是阴雾沉沉,苍穹蒙蒙,大雨不断,喜马拉雅山麓南部的乞拉朋齐地区年降水量达11418毫米,是世界上绝对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由于降水集中,往往造成恒河中下游及其它河流下游洪水泛滥,水灾成患,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水患最多的地区。


http://s7/mw690/afdf12f6gd9759a4607b6&690

图:恒河流域示意图

 

世代居住在恒河流域的人们就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既苦于干旱而不断祈求天降喜雨,又常常遭受洪水蹂躏,年复一年,如此循环往复。尽管夏季和雨季都很残酷,但对于印度人来说,这两个季节却可以用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来概括,一个是死,一个是生。一般而言,夏季应该是生长的季节,在印度却完全相反,由于酷热和缺少降雨,往往土地干裂,草木枯萎,树叶凋零,鸟兽蛰居,虫蛇匿迹。炎热的天气常常使人头昏脑胀,烦躁不安,身心俱疲,不想活动,只想躺着睡觉,因酷热死人也时有发生。当此之时,唯有恒河带给他们一线生机,不仅是维系生命的源泉,还成为他们纳凉解暑的宝地。源自雪山冰川的恒河水,纯净、凉爽。在酷热难耐的夏日,到恒河水里洗个澡,不仅能够洗掉身体上的污秽,也能使人头脑清醒,心神安宁。这可能就是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的最初缘由吧。与夏季的死气沉沉相比,雨季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清凉的雨水把人们从酷热的煎熬中解脱出来,也滋润了干渴的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茂盛,农业收成的好坏就完全取决于雨季到来的早晚以及雨量的大小,因此雨季也是最受印度人欢迎的季节。

伴随雨季而来的是河水泛滥,良田被淹,房屋垮塌,生灵涂炭。但与雨季所带来的诸多好处相比,洪水导致的毁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古印度人选择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态度对待洪水泛滥。在他们看来,那个用自己头发减缓恒河洪水的“湿婆神”是个毁灭之神,但“毁灭”绝不是彻底消失,而是再生,是凤凰涅槃。就像印度气候的两面性一样,他们的河神也拥有双重性格,他既是破坏者,也是创造者。如果说夏季酷热代表死亡,雨季湿润代表重生,那么恒河泛滥则是胎儿出生前的阵痛,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生死轮回吧。古印度人因此相信,整个世界、宇宙都是在创造、运行和毁灭的循环中生生不息的。人生亦不过如此。面对恒河泛滥,古印度人不惧怕,不怨恨,更不会诅咒,而是默默地承受,就像一个行将分娩的母亲在忍受子宫的阵痛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他们甚至不害怕死亡,唯一的愿望是能在这条离天堂最近的河流中死去,这样就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

恒河因此被印度教徒视为最神圣的河流。按照印度教的说法,恒河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乐趣:敬奉湿婆神、到恒河沐浴并饮用恒河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圣城瓦拉纳西(位于恒河中游的瓦拉纳和阿西两河之间),其中三项都和恒河有关。传说在恒河中沐浴可以去除秽语、谎言、诽谤、骚语、盗窃、暗害、盲从、贪欲、恶语、愚妄这十种罪孽,从而将人从令人厌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位于安拉阿巴德附近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合处,是具特殊的意义的圣地,每年1-2月间举办沐浴节,数十万朝圣者沉浸在河中。

 http://s6/mw690/afdf12f6gd975a6310b75&690

图:恒河沐浴

 

同样是河流泛滥,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不同,给不同民族带来不同的结果,也因此导致他们对待洪水的态度各不相同。古埃及人受惠于尼罗河的季节性洪水,他们祈求河神准时泛滥。两河流域的人们生活很美好,但这种生活不知道何时就会被大洪水毁灭,在他们看来,洪水之神尼诺塔极其恶毒,所以他们更看重现世,及时行乐。古印度人生活在干旱与洪水的双重煎熬之中,现实生活充满苦难,所以他们只能默默承受现实之痛,把幸福寄托给来世。这些著名大河各自演绎出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河流都由“神”主宰的,而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求、诅咒或者默默地承受。尽管这三个大河文明对待洪水的态度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是“神”主宰了河流泛滥,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受。面对黄河水患,以大禹为代表的一代代先人们选择了一种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他们选择了抗争。但这种抗争并不是简单地对抗,也不是无畏地牺牲。在他们看来,主宰黄河泛滥的是自然而不是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所以他们观察自然,认识自然。

中国古人对待洪水的态度与其他古老民族完全不同,造就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识。这种独特认识就是做一切事情都要顺应自然,“疏而不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诚如台湾学者曾志强先生所说,古人做一切事情都以自然为标准,《易经》中的“吉”就是顺应自然,“凶”就是违背自然。古人通过治水实践,不但增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信心,而且,他们还把从治水中所获得的经验推而广之,用于管理国家和治疗人体疾病。“治”原本就是古代一条河流的名字(读chí),古人从治水开始,引申到治国和治病,都是同一个“治”,都是要疏导,都要顺应自然。

 

本博客内容节选自主编的《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上第十章“对针刺疗法唯独起源于中国的思考”。该图书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