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为何选择以艾为灸?

(2013-03-06 21:21:38)
标签:

传统文化

历史

针灸

今天,人们在谈论灸法时,基本都是指用艾叶施灸,即狭义的灸法。但在早期的灸疗活动中,采用艾叶的却很少。在《五十二病方》中,只有两个灸疗方是用艾叶为材料,即前面提到的用艾叶包裹粗麻的碎末,烧灼病人的“中颠”(头顶),和燃烧艾草、柳蕈治疗肛门瘙痒。这两个灸疗方法都是用艾叶与其它材料配合,而不是单独以艾施灸。将艾作为专门的施灸材料,大概要到战国时期。《孟子·离娄篇》所说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明确是用陈年的艾叶施灸。《素问·汤液醪醴论》云“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则是以“艾”代称灸法。在众多材料中,古人为什么唯独选择艾草作为施灸材料呢?一般认为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并且艾叶燃烧后产生的火力均匀、持久,能够渗透皮肤直达病灶。这些固然都是选择艾叶作为灸疗的因素,但除此之外,似乎还有更重要的理由。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最佳,叶厚绒多,故称蕲艾。早在春秋时期之前,艾草就是重要的民生材料。《诗经·王风·采葛》中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葛藤用于织布,蕭蒿以供祭祀,古人对艾草却更钟情,说明艾草在人们生活中更加重要。艾在古代又有冰台、医草、香艾、灸草等别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艾叶在古代生活中的用途。

古人为何选择以艾为灸?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首先,艾是古人用于取火和保存火种的重要原料。火最初带给人们的可能只是恐惧,水火无情。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动物都惧怕火,只有人类敢于亲近火,并享受火所带来的好处,如烧煮食物,取暖照明,恐吓猛兽等。古人将“火”列为五行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而且在五行之中,火最特殊。木、土、金、水,皆自然存在,而火具有自然与人为的两重性。雷电、火山喷发所产生的自然之火,毕竟偶然、少见。而将自然之火长久地保存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古人可能很早就可能尝试人工取火。取火的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但在古代社会确是举足轻重的事。古人主要有木燧、金燧和石燧三种取火法。木燧就是通过两木相互摩擦生热,钻木取火。金燧,或称“阳燧”,是使用铜、锡等金属制成的凹面镜,面对日光,取太阳之火。石燧是通过用铁块敲击坚硬的燧石,生成火星,称为“石火”,这种取火法直到1950年代前后在一些农村地区仍有使用。《礼记•内则》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唐孔颖达疏:“晴则以金燧取火于日,阴则以木燧钻火也。”也就是说金燧是晴天用的,木燧是阴雨天用的,二者都须随身携带。事实上,除了佩带木燧和金燧,古人还必须随身携带一种助燃物,这是无论哪种取火法都离不开的,而以研细的艾绒为最佳。《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东汉高诱注解说:“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相传是淮南王刘安底下方士所撰的《淮南万毕术》有以下的方术:“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1]]影就是日光,这是把冰加工成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艾草取火的方法。这应该是艾草“冰台”之名的由来吧。无论是用青铜制成的凹面镜,还是用冰制成的凸透镜,都是以艾草为媒介,引太阳之火。而钻木或击石取火,也都必须借助艾草,才能成功取火。由于取火不容易,所以保存火种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方法之一是将艾草编成细绳,悬挂在合适的地方,点燃一端,慢慢燃烧,艾火相传。

 

古人为何选择以艾为灸?

 

图:明代墓葬出土的阳燧

 

第二,古人认为艾草具有驱邪、避祸的作用。古人发现艾草燃烧时,散发出的气味不是很呛人,却可以驱赶蚊虫叮咬、恐吓猛兽,所以认为艾草具有祓除不祥的作用。《庄子·让王》有一则越王子搜的故事:越人杀了三代的国君,王子搜很害怕,逃到丹穴。越国沒有国君,找不到王子搜,跟踪到丹穴。王子搜不肯出來,越人用艾草薰他。用君王的车輿來载他。这则故事也收录在《呂氏春秋·贵生》中,陈奇猷校注说:“薰之以艾,所以去不祥也。[[2]]王子搜进入莫名的洞窟之中,艾草除了薰烟使之不能久留不得不走出之外,应该也有祓除不祥的效用。中国民间有五月初五采艾草的习俗,将艾草悬挂在门框上方,这样就可以禳除毒气,保佑全家安康。南朝梁人宗懍《荊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採艾以为人,悬门戶上,以禳毒气。”[[3]]这种五月五日以采艾草禳毒气的习俗可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278)在长诗《离骚》中说,“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就反映了当时楚国人人腰间插满艾草的景象。古代还有采艾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为何选择以艾为灸?

图:在门前悬挂艾草至今仍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第三,火在古代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许多宗教仪式都离不开火,特别是殷商时期盛行的占卜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宗教观占据支配地位的商代社会,商王几乎每事必卜,那么商人是如何占卜的呢?根据现代考古学家复原的甲骨占卜程式,其中有一项是“灼骨”,即占卜者用艾绒或干火草捻成圆柱状或豆粒状成椎形,置于羊胛骨的无脊面,持火绳绕骨数圈,点燃骨上的艾绒或火草,一般是从骨扇宽薄一端开始燃起,一排排地也依次烧向骨臼一端,直至骨面布滿灼痕为止,每骨可烧八九次至十余次。卜者开始唸唸有詞,並不时吹火助燃,有时还要在卜骨的正面用火迅速点一下,务使骨面出現轻微裂纹[4]。在这里,艾草和占卜联系在一起,可能具有辅助燃烧和禳除邪气的双重功效。并且古人在动物骨面上钻磨,然后用艾草烧灼,可能还有取火的功能,类似于钻木取火。云南永胜彝族(他鲁人)等晚近还有钻卜之术。程序是:先作祷祝,由巫师称颂羊骨的灵验并说出要占问的事;然后祭祀,请羊骨“吃米”(羌族则烧青稞,纳西族在骨上撒小麦);烧骨,将艾叶或火草搓成的颗粒放于骨上点燃,直至烧出裂纹。有的还要烧灼多处。最后由巫师观察骨面裂纹释兆,判断吉凶。并将占卜过的羊骨埋葬或烧掉,以示神圣[[5]]。

第四,古人很早就发现艾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称之为“医草”,既可外用,又能内服。例如,汉元帝时史游撰《急就篇》便有“半夏皁莢艾橐吾”的记载,內容是各式各样的药材,颜师古解释说:“艾,一名冰台,一名医草。”[6]在《神农本草经》中,艾名为白蒿,将其列为上品,药性味甘、平,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艾与火的渊源关系,艾草的禳灾避邪作用,以及巫师用艾草烧灼龟甲兽骨占卜疾病吉凶,以及艾的诸多药用价值,这些才是古人最终选择艾草作为灸法主要材料的真正原因。

 



[1]茆泮林辑,《淮南万毕术》(道光十四年梅瑞辑藏版),页2。另见范宁. 博物志校证. 台北:明文书局,1984:50.

[2]陈其猷. 呂氏春秋校释. 台北:华正书局,1985:78.

[3]王毓荣. 荊楚岁时记校注.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156-157.

[4]宋镇豪. 殷墟甲骨占卜程式的追索. 文物,2000,(4):40.

[5]王宇信.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4.

[6]史游. 急就篇. (钦定四庫全書本):50.

 

注:本博客内容选自主编的《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上卷,转载请标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