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砭刺”与“针刺”之异

(2013-02-27 20:39:19)

针源于砭说的另一个主要依据来自于辞源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砭, 以石刺病也。”这个释义的确容易使人将“砭”与针刺疗法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查阅一下许慎本人对“刺”和“病”的解释,就会发现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许氏在“刺”字条下云:“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杀人只能用刀而不可能用针,怀挟匕首等兵器进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现代汉语中也有“刺刀”的用法。因此,“以石刺病”的“刺”也可以理解为是用“刀”刺而不仅仅是用“针”刺。那么, 许氏所谓的“病”又是什么呢?他说:“病, 疾加也。”也就是说, 这里的“病”不是指一般的疾病,而是指“严重的病”。具体又是什么病呢?比照马王堆古医书和《内经》可以看出,许氏所说的“病”具体是指痈、疽等皮肤感染化脓性疾病。在古代由于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这些病症很常见。马王堆古医书和《内经》均列有专篇论述痈疽。痈疽的治疗可分为化脓前和化脓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可采用祝由、灸、内服药和热敷等, 后一阶段则只能采用砭石、锋针或铍针切痈排脓。

马王堆古医书中的《脉法》明确规定根据脓肿的大小及深浅选取尺寸合适的砭石,若砭石的大小和刺入的深浅与脓肿不相符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用砭启脉(似当作“脓”)必如式: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砭有四害。一曰脓深砭浅, 谓之不遝。二曰脓浅而砭深, 谓之太过。三曰脓大而砭小, 谓之敛, 恶不毕。四曰脓小而砭大, 谓之泛。泛者, 伤良肉。”[1]这可能就是《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制砭石大小”的缘由。《内经》的作者们一定十分熟悉砭石的历史和用途, 《素问·异法方宜论》明确指出砭石疗法源自东方, 主治痈肿。虽然在《内经》时期已有金属制作的“铍针”用于治疗痈疽已成脓者, 但是, 砭石仍然是切肿排脓的常用工具,《灵枢·玉版》说:“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可以肯定的是,在晋代以前人们对砭的用途还是十分清楚的,无论从古医书还是其他古代文献中均可找到证据。如晋·郭璞在注解《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 其上多玉, 其下多箴石”时说,“可以为砥(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注“砥当为砭字之误”)针,治痈肿者。”而根据全元起的注释,至晚到齐梁时代, 砭石就完全被金属制作的排脓工具替代了, 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全氏认为针源于砭的原因。

所有传世文献和新近考古发现都表明,砭石是一种古老的刀状医疗用具,“以石刺病”就是用刀状的砭石直刺病所,切痈排脓,这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外科手术。根据《汉谟拉比法典》(Codex of Hammurabi)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就采用铜制刀具切痈排脓[3]。当然,刀状的砭石也可能被用做放血的工具[1],而针刺疗法与放血疗法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将针刺入人体并取出后, 除了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外,并没有释放出任何可见的液体如血液,《内经》经常强调取针后要“按之勿出血”。放血疗法则不同,无论采用何种工具如针、刀或拔罐,都必须释放出少量血液。在古希腊医学体系中,放血疗法就是一种十分重要治疗手段。古希腊人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液体, 即黑胆汁、黄胆汁、血、痰, 当某种体液的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病变, 体液过多为实(excess), 不足则为虚(wanting)。因此,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将治疗原则概括为: “事实上, 治疗就是减或加, 减去过剩的部分而增加不足的部分。”[4]自然地, 放血就被经常用来排除“过剩”的体液。古希腊人采用的放血方法有许多种, 除静脉切开术外, 还有蛭吸和拔罐法[5]

 

参考文献:

1. 马继兴.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508,477、505、638,286~290,283

2.黄帝内经素问.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161

3.谢德秋. 医学五千年:外国医学史部分.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17

4.Petersen. Hippocratic Wisdom.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1946:16

5.Roberto Margotta.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New York: SMITHMARK Publishers, 1996: 66~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