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股票 |
分类: 股票分析 |
千好万好,不如身体好
12月18日,中植集团掌门人解直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1岁。中植集团于1995年创立,在其率领下,“中植系”在金融领域开疆扩土,管理资产规模辉煌是一度逾万亿,中融信托与恒天、新湖、大唐、高晟四大财富公司是其核心。
由于旗下公司数量繁多、股权穿插的隐秘性,中植系到底参股、控股多少上市公司,很难准确统计。A股 港股少说也有二三十家,如康盛股份、美吉姆、准油股份、宇顺电子、中南文化、融钰集团、美尔雅、凯恩股份等。
管理层重拳出击“假外资”
证监会发布将对所谓“假外资”从严监管,日后沪深股通投资者将不包括内地投资者。此次规范工作给予1年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存量投资者不得再通过沪深股通主动买入A股,所持A股可继续卖出。
由于国内资本不是自由流动,外资想进入国内买A股,一般两种途径:一种是申请获取QFII投资额度;一种就是通过香港交易所的沪深股通。因为香港在南边,我们在北边,所以当外资通过香港市场买入沪、深股票时,又称北向资金。
沪股通是14年11月17日启动,总额度为3000亿元,每日额度130亿;16年9月30日取消总额度限制。深股通是16年12月5日启动,不设总额度限制,每日额度为130亿元。18年4月11日,沪深股通每日额度调整为520亿元,18年5月1日起生效。
北向里面一般分三类,真外资、洋外资和假外资。真外资往往是海外长线配置资金,风格较为稳健,多数托管在外资银行席位,如我们所说的富时、msci等;洋外资多是一些对冲或量化资金,出于交易便利性需求,多数通过外资投行的PB系统托管。
假外资大多属于托管中资券商机构的资金,到香港拿低息资金(部分外资私人银行的年化利率仅2%,而国内券商两融成本为5.5-8%) 杠杆(5倍常见,几十倍的也有,国内两融一般2倍)后再通过沪深股通回到内地交易。
这部分才是这次监管打击的对象。通过披露的数据看,目前在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及北向交易权限的内地投资者数量约170万名,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总体规模不大,上周五先知先觉的资金就已经开始撤退。
虽然每日北向的规模不大,但跟踪北向动态的资金很多,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派系。留意本周北向的动态,我认为影响有限,毕竟给了1年的过渡期,就是防止短期对A股产生过大冲击,里面的资金即使想撤,出于自身利益也会有序撤退的。
保险板块迎来利好~
管理层发布通知,删除“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实行备案制”的相关规定。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是利好,部分保险资金有望从不动产特别是地产里释放出来去投资其它更具成长性的公司,尤其一些低位蓝筹股如券商、银行等,毕竟这种大体量资金入市追求的是长期稳定收益。
周五隔夜美股调整,道琼斯和标普跌幅较大,基于对美联储未来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英国央行也意外加息,上调基准利率15个基点至0.25%,成为了第二家加息的G10央行,日本央行也跟随美联储有收紧信号。
全球流动性收紧的预期下,我们是略宽松的,且明年仍存在降息降准的预期,所以目前还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多干扰。周五A50期指也小幅上涨,并没有受到外围冲击。
整体继续看好跨年行情,周一有望低开高走,整体下方空间不大,调整仍是上车的机会,坚持低估值 高景气赛道两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