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负利率政策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分类: 股票分析 |
据评级机构惠誉的最新报告,截至6月27日,全球负收益债券规模飙升至11.7万亿美元,较5月底增加了12.5%,如何解读负利率政策对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负利率是一项全新的货币政策“实验”。金融危机后,迫于经济增长乏力,全球主要央行将基准货币降至零附近,并通过量化宽松购买债券,商业银行由此获得了大量超额准备金,但银行放贷意愿依然低迷。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中央银行不再向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而是对这些超储课税,希望以此推动降低借贷成本、刺激投资。但结果仍事与愿违,在负利率政策下商业银行放贷仍然低迷,而是追逐一切收益率高于基准利率的安全资产,导致负利率债券规模不断上升。
截至目前为止,负利率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然非常微弱,甚至适得其反。虽然欧元区非政府部门信贷在欧央行实施负利率后的12-15个月内上升了2.5-3.0个百分点,并推动GDP增速回升了约1个百分点,但今年以来边际成效已经消失;日本则在今年实施负利率后出现了日元的大幅升值,这反而起到推生信贷增速回落的副作用。
负利率正在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负利率政策下,金融机构被迫购买一切收益率为正的高等级债券,这使得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国债期限利差已经被压缩至金融危机后最低水平。由于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盈利模式正是基于借短放长的期限错配,期限利差的压缩意味着盈利能力的下降。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负利率政策下由于无法进行久期匹配,被迫大幅减少长期寿险业务,增加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业务。负利率政策违背了“金钱具有时间价值”这一根本的经济规律,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对资本市场而言,负利率显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虽然欧元区和日本股指已回到2014年年中水平,但金融股相对表现降至金融危机后新低,这说明仅仅依靠负利率无法持续推升股票价格。在负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因承担风险而获得的收益越来越低。由于经济系统不稳定性加大、市场博弈特征增强,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更加注意风险防范。
从全社会角度看,负利率会持续推高资产价格,加剧贫富分化,社会两极分化加深。负利率政策下,一方面资产价格由于无风险利率的下降而被大幅推高,另一方面普通收入阶层可能无法通过储蓄增值的方式覆盖子女教育费用和养老等未来支出。这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社会两极化加深,英国退欧公投和特朗普在共和党总统初选中胜出都是普通民众对当前货币政策不满情绪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