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水当然是为了解渴,不为解渴的喝水,看起来同样在喝,也只能叫玩水了,尽管它们看起来是那样的相似。
这里的喝水,实际上是“形喝而实玩”,虽说水也喝肚里了,玩却是重点。“喝水不忘玩水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
这段时间小孙女儿常常在午睡之前,挤进笔者房间玩耍:爬高上低,“骑马、开火车”,用卡片嬉戏等花样翻新。笔者房间里有一箱无气苏打水,用喝的方式玩水成了小家伙挤进来的必选动作之一。
小姑娘玩水有许多花样:用嘴对着瓶口往肚里灌,灌过一口之后,总会喜笑颜开地对着笔者说:“爷爷,这水甜甜的,真好喝”。开始的时候小家伙掌握不住分寸,一不小心就会呛着,也总有把水洒到床上的时候。
把水倒在瓶盖儿里端着往嘴里顺,一边品,一边咂摸。最初小手总是有些抖,还掌握不住平衡,招呼不好就会溅出来。
趴在瓶盖上学舔狗,小瓶盖儿一会儿放在床上,一会儿又放在笔者肚皮上,时不时还用嘴叼起小瓶盖儿,晃悠晃悠,把水洒在笔者肚皮上总是难免的。
做这一切的时候孩子真的不渴,因为只有喝了,才能够完成玩儿水的动作。于是,便用喝水的花样玩儿起水来。
其实孩子的乐趣很简单,也极易满足。在成人眼中无论看起来多么简单的“道具”,都能够让孩子玩儿的花样翻新。这并非成人“抓大放小”了,而是在成长的不断脱敏中,成人逐渐失去了享受单纯乐趣的能力。或许还有“曾经沧海难为水”蕴含其中也未可知。
任何物件放孩子手里,都可以立马成为孩子需要的玩具,哪怕一个装卡片的纸盒子,也能成为孩子头上的“王冠”。





一套“玩水”组合拳下来,半个小时、半瓶水就没有了。平时小家伙渴了即便放开肚子随便喝,恐怕连这一半儿也喝不下去。
兴许是看到了纸箱里“无气苏打水”多的是,小家伙便开始嫌弃瓶子里的“剩水”了,于是,每次“玩水”之前,无论瓶子里还有多少剩水,哪怕昨天打开了的还有八成多的一瓶水,也要求重新打开新的瓶子。笔者当然没惯着她:剩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原则。尤其剩的太多的时候,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剩水的“时间差”,过时的剩水绝不带来。
今天瓶子里尚有九成的“剩水”,这是前一天,喝完剩余不多的一瓶水后,小姑娘执意要求新打开,也只喝了才两口就放下的剩水。
即便喝了一口,只要是小家伙认为它是“剩水”,那就是剩水。
于是,小家伙便非要打开新的瓶子不算拉到,笔者当然没有答应。一番磨蹭之后,在笔者没有在意的情况下,小姑娘竟然抱着水瓶,仰起脖子“咕咚”起来。
真没有想到,小家伙居然这么倔犟,瘦弱的身体里竟然藏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不懈追求。她这是要一不做二不休,不打开新瓶誓不罢休的节凑。
结果,瓶子里的九成剩水竟然被小家伙一饮而尽。好家伙,小肚鼓鼓的,不为别的,只为打开一瓶新的无气苏打水。
这完全是孩子凭实力打开的瓶子,当然没有不打的道理。打开了新瓶,孩子尽管浅尝则止的象征性喝了一下,也算是品尝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
说实在的,这令笔者有些惊讶,小家伙可是从来没有一次喝这么多水过;也让笔者有些歉疚,这要是撑着了孩子该咋办啊?不就是一瓶水嘛。
起初有些自责,没有想到孩子会喝这么多。进而有些后怕,毕竟喝的太多了,这可能是孩子又创造的“生平之最”,思忖不该为了那点儿剩水委屈了孩子。缓缓又想,这还真不是一瓶水的问题。即便如此,如果料到小家伙会一饮而尽,笔者还真不给她这样倔强的机会。
有时候的“阴差阳错”的确是错对参半的,并且犬牙交错起来也绝非一目了然的。倔强也是一种品质,绝非固执那么简单,它骨子里蕴含的信念与力量具有极大的韧性和张力。
在大玩儿了一番“有声古诗卡”后,看看孩子并没有什么异样,才对一种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增加了信心。





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问题上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让步确实过多,并且各种让步又都是担心委屈孩子造成的。事实上,委屈的概念不宜过分宽泛,吃好喝好,满足好孩子合理的情绪需要,其他模糊的边界就属于斗智斗勇的拉锯战了。用宽容的眼睛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让爱的阳光沐浴孩子的心灵,止损果断,惩戒坚决,养成持续,一个有温度的快乐孩子必定会茁壮成长。
当然,说的总是比唱的好听,做起来却比说的难度大多了,要不咋总说“生活之树常青”啊。很多时候往往是认识虽有高度,做起来却是极有难度的。
因为在面对生动活泼的百变小精灵的时候,任何说教和理论都是苍白的,出水才见两腿泥,伸手才知有没有。
与孩子相处看起来都是简单的快乐,其实,任何快乐都不简单,尤其让孩子健康科学地快乐起来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孩子一口气的“咕咚”,也让笔者对孩子需要监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她虽然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有的时候,为了“理想”也是会免为其难的。时刻准备用好“监管权力”,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205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