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日的天儿,阳光明媚,空气新鲜。棉花糖似的白云,一朵朵挂在湛蓝的天幕中,颇为意外地变换着各种可能的花样。这种蓝地儿白花,轮廓分明的云,在如今总是雾雾都都的天空中越来越少了。看到久违了的似曾相识的大片云朵,心中突然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早起的小孙女儿,盘坐在妈妈为她新买的书架前,一本正经地翻看着自己心意的绘本,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很是惬意。
当笔者挥手用“嗨”同小家伙打招呼的时候,小家伙头也不抬地一句“不嗨”把笔者呛了一个踉跄。
喜欢说不,已经成了小家伙不假思索的下意识脱口“秀”,即便她伸手给你“嗨”过了,也还会用“不嗨”加以否定。真不知道小家伙脑子里是咋想的。
“NO”,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逐渐成了小姑娘的招牌语言。她玩玩具时,玩具的布局别人是不能随便移动的,假若你动了,她会毫不犹豫地迅速复原。即便她玩过玩具的残局,也不允许别人随便乱动。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对她正在玩儿玩具的过程指手画脚,在小家伙眼里,但凡有人对她玩儿的过程说三道四的话,一概都被她视为瞎指挥。
家中有一组三色的小猪玩具,一共九个,它们本来是电动玩具的一部分,黄色与红色各占一半,绿色的只有一个。当小姑娘整整齐齐地把它们排成一行时,笔者建议让绿色的小猪作为队长出列,小姑娘说啥也不答应,执意将三种颜色的小猪混搭起来一字排开。当笔者动手将绿色的小猪拎出来放在队列前面时,小家伙一点儿面子也不给,立马就让其归队了。如是三番两次,终究改变不了小姑娘的初衷。
不愿意按别人的意图行事,可能是小姑娘抗拒的深层原因。真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这种决绝的执念是从哪儿来的,难不成“任性”是现在孩子们的共性?
凑到笔者跟前,节奏紧凑地讲过几本故事绘本后,戴上小口罩,妈妈和奶奶准备带小家伙去打疫苗了。
从出生到现在,不知道已经打了多少种疫苗,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反正每次都是妈妈和奶奶领着去的。笔者好像也去过,那是最初的时候,已经记不得是打的什么疫苗了。那个时候小家伙还不知道“痛”,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不怕,是不知道怕。打前没有反应,打后即便反应了也不强烈,偶尔强烈一下也很短暂。
这次是奔着流脑疫苗去的,哪成想结果弄了个一拖三:流脑、乙肝试剂和乙肝疫苗。
先是试剂了一下,说是早先打的乙肝疫苗没有产生抗体,便开始了连续三针乙肝疫苗的第一针接种。






听见有人叫门,开门发现是小孙女儿姑奶奶带着她孙女儿“含含”来找俺家小孙女儿玩儿嘞。
含含比孙女小四个月,平时很少在一起玩,今儿天好,本想让姐俩凑一起玩玩,却不巧赶上了她小姐姐去打疫苗。
不急,看看表已经十点多了,不到九点就出发了,应该快回来了。
拿出一些小食品,还有孙女儿的玩具先让含含小朋友消磨会儿时光再说。
没有玩伴儿的孩子是耐不住寂寞的,虽然时间不长,含含已经有些不耐烦了,正在这时,门开了,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含含先把手中的另一只奶酪棒递给了姐姐,那是妹妹送给姐姐的礼物。小孙女儿也不客气,拿起来剥开就往嘴里塞,但却虎头蛇尾,末底了,并没有吃下去。
之后,俩孩子连蹦带跳就热闹起来了。你这样玩,我也这样玩。有样学样,争先恐后,比学赶帮。吃东西也是如此,你一口,我也一口,你喝水,我就要壶,你拿大的,我也不要小的。
孩子的情绪是很容易彼此感染的,有合适玩伴儿的孩子是不会寂寞的。
时间过得飞快,眼看都下午一点多了,俩孩子仍然玩兴正浓,含含妹妹当然没有去意。奶奶坐不住了,主要担心孩子回家路上瞌睡。
姐俩一声“拜拜”,含含下楼打道回府,小孙女儿则上楼准备午觉。






最近一段时间,小孙女儿午觉之前毕竟执意要拐笔者房间再玩儿一会儿才肯入睡。
一盒“有声古诗卡”是一定要玩儿一遍,甚至两遍才算拉倒的。其他讲故事、钻柜子一个也不能少。连喝带玩“无气苏打水”成了标准动作,再不就蹬着爷爷的鼻子上上脸,玩玩目之所及想玩儿的各色物件。一番折腾,不到两点多是不会去睡的。
今儿睡得早一些,原因是玩着玩着,打针的胳膊痛了起来。开始笔者以为是刚才蹦的时候崴着了胳膊,因为读古诗卡片的时候,小姑娘用右手摆放的时候有些烦躁。
平时,读哪个卡片都是由小姑娘挑选的,读过之后再由小姑娘摆放归类,二十多张卡片全部读完后,最后再由小姑娘一一装到盒子里妥善保管。
今天也不例外,只是,小姑娘归类卡片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越来越烦躁起来。起初笔者以为是摆的不整齐,小姑娘对自己“恨铁不成钢”。这是经常会出现的情景,有时急躁起来会把正在摆的东西甩出很远,却原来是胳膊不得劲引起的。直到小姑娘嘤嘤惙惙哭了起来,笔者才确定是疫苗的负面反应。
刚才只顾和含含妹妹玩了,可能打疫苗的负面反应还来不及反应,抑或是为玩儿让路,负面反应悄悄潜伏起来了。很多时候,精神力量是不能小觑的。
最后,还是在妈妈的安抚中,小姑娘才逐渐进入梦乡的。






午觉之后,看起来仍然不太舒服,吭吭哧哧好长时间都没有下楼。下楼的时候已经五点半了,还是妈妈和奶奶领着小家伙找院里的小朋友玩儿了一场,六点半回来的时候,看起来已经好多了。
“好孩不闲,赖孩不玩”一点儿也不假,玩儿过一场之后,基本恢复常态了。于是再一次坐在书架前,有模有样地翻起了自己喜欢的书籍。翻了一阵子之后,挑出了几本“萌鸡小队”,移步到笔者面前,一声“爷爷,我想听萌鸡小队的故事”,平时早中晚各一次,今天的第三场“故事会”开讲了。
一连讲了四本故事绘本,终于换场到这一天的最后一个节目了:看动画片。看看表,已经晚上八点钟了,九点多一点是小家伙上床睡觉的时间。噢,睡着之前,还有奶奶一段儿古诗词的“摇篮曲”,许多小孙女会背的古诗词,都是这段时间奶奶的成果。
这一天,大多是常项:看书、讲故事、和院里的小朋友玩耍、自己摆弄着玩、看电视、背古诗词等。打疫苗、妹妹来访是临时的,越是临时的反而越能够增加孩子生活的丰富性。临时项目的增多更容易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强孩子思维的活跃度。
晚上没有怎么吃饭,可能是中午与妹妹比着吃面条的时候,用力过猛的结果。本来这几天,小家伙对吃食就不太感兴趣,晚上打嗝喽就有一股子酸帮气,手心还热呼呼的。“辟谷”几日试试,兴许会好些也未可知。
显而易见,这里的“十日谈”并非谈十日,而是2022年5月10日这一天的日常琐碎。千万不要小看了平时日常的各种琐碎,各种玩耍嬉戏中都隐藏着无限的情怀:平等精神,竞争意识,互助协作都会在这不经意地玩耍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毫无疑问,日常的琐碎是未来奠定人格,锁定眼界,左右思维的肥沃土壤。无论看起来多么高大上的“顶层逻辑”,无不来自于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日常琐碎。“积沙成丘,积水成渊”,“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