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择

(2022-03-29 16:47:57)
分类: 宝宝笔记

 

                    选择

         人是在没得选择的状态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却终其一生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选择中度过。

         传统文化中,孩子最早进行的选择可能就是抓周了。抓周这种周岁礼中的重要仪式,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小孙女儿没有抓过周,但比抓周还要早,肯定就经历了自身本能的多种选择,诸如喜欢吃什么,不愿意吃什么;乐意让谁抱抱,不乐意让谁抱着等等。

         据说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于一岁半到两岁之间,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孩子们便开始越来越固持己见。但凡能够选择,他们就会乐此不疲。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们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选择就上路了。

         小孙女儿极为明确的自我意识选择的典型案例,笔者认为就发生在今天上午。

         当妈妈准备好小家伙要吃的小药时,平时都由奶奶抱着配合的场景,却被突然一声“让爷爷抱”的喊声改变了。

         虽然不知道小姑娘当时是怎么想的,却一家伙把三年磨一“贱”的笔者,整的一时半会儿喜出望外的都有点儿手足无措了。

         这大概是小家伙拒绝笔者抱着她配合奶奶盥洗之后,首次主动让笔者抱着她吃药的一次尝试。

         与小孙女儿诞生将近三年的耳鬓厮磨,哪天没有见到小家伙,还真有些想的慌。当然,这里的“贱”可比见一见要“贱”的太多了。懂得不必多言,不懂的以后有了感受自然会在不言之中了。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大概堪称乐之集大成者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至于吗?回答:当然。

 

                    选择

 

                    选择

 

                    选择

 

         好长一段时间,晚上看过电视,奶奶给小姑娘盥洗的时候都是由笔者抱着打下手的。

         有那么一天很突然,小姑娘情愿选择在书房电脑前、还从来没有抱过她盥洗的爸爸,却执意拒绝笔者再抱她盥洗了。

         这中间小姑娘偶尔不愿意盥洗的时候,确实曾经霸王硬上弓的强行操作过,孩子总有不太愿意盥洗的时候。自那之后,笔者就被小孙女儿“无情”地排斥出例行盥洗的操作之外了。

         有那么一点儿尴尬,更重要的是引发一些深思。

         笔者当然知道有个血缘亲疏关系的实验,这个实验是英国科学家做的。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把试验者的面部沁在一个灌满水的容器中,告诉他一个亲属的名字,然后依据憋气时间的长短给予该亲属不同数量的英镑作为奖励。

         实验结果表明,血缘越亲近的关系,憋的时间就越长。

         当然,得到英镑最多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其他无论祖孙,还是叔伯、甥舅等等都呈依次递减趋势。

         孩子在家庭中亲父母是个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好说的,否则便是反常现象,一定是父母做的不到位,虽然有许多无奈,结果却很无情。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但这次选择让爸爸抱着盥洗与上述实验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实际上小家伙不再愿意让笔者配合奶奶“伺候”她盥洗的原因应该不止一个。

         以往,每次盥洗完毕,趁奶奶冲奶的功夫,笔者总喜欢让小姑娘做两件事情:一件是让她站在笔者手掌上“打能能”(方言,摇摇晃晃站不稳状);一件是让小家伙吃或者嗅自己刚刚洗过的脚丫子。这当然是亲孙儿活动,逗着玩儿了。

         做这两件事的时候,孩子虽然并不十分抗拒,有些时候还很配合。大多数时候即便微笑着,仍然少不了下意识的规避动作。应该说,孩子打心眼里是不乐意的。

         有的事情,有些时候你以为的嬉戏,可能会让孩子不适,久而久之她便会选择逃避。逃避和拒绝当然也是一种选择。

         平时无论多么喜欢妈妈的怀抱,当妈妈“施奈”(方言,含有反复亲昵逗着玩儿的意思)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选择逃避,甚至挣脱妈妈笑着跑开。

         当孩子还没有能力对外界带来的困扰,采取更多规避方法的时候,“退避三舍”可能是她最好的选项。

         前文“俩沐沐”中,说到胆小的沐沐时可见一斑。“打能能”这种需要些胆气的娱乐活动,对胆小的沐沐是有压力的。虽然每次孩子都照做不误了,骨子里却是害怕的。

         吃“脚丫子”虽然还构不成对孩子尊严的挑战,在“臭脚”的概念逐渐被孩子接受的时候,肯定不是啥好事儿。

         尚未“觉醒”的时候,就那么滴了,一旦“觉醒”,必然反抗。历史规律不可抗拒!

         加上平时笔者并不总顺着孩子行事,比如在外边求抱抱的时候,笔者总是要讲条件的,或者走到拐弯儿处,或者绕过台阶等,反正得再走一段儿距离才会抱抱,否则免谈。

         引导孩子达成某种邀约,当然有利于孩子形成契约的概念。由于孩子不能理解,就会觉得不爽。这样一来,在有更多选择空间的时候,孩子多能啊,她当然会选择更“情投意合”的进行合作了。

         家庭中,依据亲密程度,孩子心中的排序大体是恒定的,上述不爽最多只是偶尔影响一下序列波动,并不会改变序列前后的。

         毫无疑问,在爱的温馨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大概率会阳光灿烂。但这绝不是说,凡事都要顺着孩子才会更好。

         因为笔者并不觉得上述做法有什么不妥,只是需要把握分寸罢了。因此,通过改进还会不断尝试。

         笔者始终认为,事事总顺着孩子,反而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选择

 

                    选择

讨价还价之中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等问题研究的李玫瑾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些建议,笔者觉得是可取的。

         一次偶尔看到李老师一个短视频,大概意思是说,3到6岁是孩子性格的培养期,家长在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对孩子过于溺爱,尤其是事事顺着孩子做的话,有百害而无一利。

         视频中还说,越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就越好。她举例说,六岁之前,尤其是三岁之前的教育极为重要,这个时候,该严肃一定要严肃,该立的规矩一定要立,让孩子心存敬畏之心。因为,这时孩子的抗拒手段非常单一,即便不乐意,哭闹一番,撒泼打滚而已。这时的毛病纠正起来代价比较小,也比较好纠正。再大一些他学会出走了,甚至以生命相要挟,那个时候再想更正孩子的恶习就麻烦大了,代价和后果甚至是难以承受之重。

         当然,总和孩子拧着来肯定是不可取的,拧着并不是目的,究竟啥时候需要和孩子拧着来实在是个技术活。一千个人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家长在拧着来这个问题上必定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选择。

         很多时候惩罚是一种保护,防患于未然可以让孩子少走许多弯路。

         有人可能会说,教育孩子主要是父母的责任,隔代只管亲好了。

         众所周知,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因为良好的氛围对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隔代只管亲的同时,当好父母的助手,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相关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选择

 

 

 

202203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借代
后一篇:蛋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