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2013-01-05 17:56:19)
标签:
365杂谈 |
分类: 请您关注 |
你可能听说过偏执的定义吧?“不断重复做同一件事并想得到不同的结果。”孩子在成长的某些阶段,就会时常呈现这样的特点,反复地做某件事,无论对错,而你很难去纠正。你尝试一些惩罚措施,比如你拿走孩子的玩具,甚至威胁她要拿走她心爱的娃,可孩子下次照犯不误,为何你做的都没有效果呢?
没有效果是因为,你这些行为让孩子感觉是受到了惩罚,但你并没有将他们的错误和受到的惩罚联系起来。他们暂时停下你不让做的事只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明白了道理,孩子的错误行为和你对其行为的反应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后果”是你强制执行行为规则所要用到的工具,但它不是惩罚。你可以这样理解:惩罚是由爸爸妈妈施加给孩子的,而后果则是孩子自己造成的;惩罚是专制地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而后果是要教会孩子对他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行为和后果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后果从概念上来说意味着孩子有选择,也就是说当孩子选择了某种行为方式,他就选择了基于这种行为而产生的后果。这种选择是一种授权,能满足孩子控制和支配的欲望。
体验行为的后果是一种学习,但是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会感觉有些不舒服。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需要巨大的决心,所以父母常常不给孩子机会去学习如何承受失望和沮丧,为什么呢?因为看见孩子不开心确实很不舒服,尤其当你知道你可以帮孩子减少因承担责任带来的痛苦的时候。不妨回想一下你小的时候:父亲不让你参加期待已久的篮球赛,因为你没完成作业;全家要外出就餐而你不得不和保姆待在家,因为那会儿你的鞋正好找不到了你经历过,所以你完全明白那种感受,那也正是你的孩子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如果父母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那么孩子也学不到什么。让孩子体验后果带来的不愉快会促进他的学习和成长。
有个妈妈,她的孩子强烈地想要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张昂贵的球星卡。征求我的意见后,她允许7岁的孩子花了60美元买了球星卡,第二天孩子把卡带到了学校。我鼓励这位妈妈和她的孩子讨论关于卡的各种可能,比如:卡会丢失,会被偷走,被损坏,也可能完好无损地带回家。我想肯定谁都不希望卡丢失,可是卡还是丢了,再也找不到了,孩子很难过,妈妈深深自责不该让孩子把卡带到学校,之后妈妈问我是否需要给孩子钱再买一张。我想我不用多说,我相信那个男孩从此事中受到的教训是一生难忘的。
上面这个故事是 “自然后果”的一个例子,自然后果是特定条件下自然会发生的事情,如不吃东西就会饿,淋雨就会感冒。还有两个例子:
你跟孩子说别把玩具扔在草地上,以免被狗啃,可是第二天,草地上散落着大量塑料玩具的碎片。或者,两岁的孩子把一盘水果倒在地板上,全部倒光,没有水果吃了。
在“自然后果”事件中,因和果非常清楚,孩子自己的错误或者错误行为就能产生经验教训,成人不必参与。如果父母去帮着修正错误,那么孩子很难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了。
“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的相似之处是:后果和之前的错误行为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逻辑后果是基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由监护人强加给孩子的某种后果,需要成人参与。逻辑后果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承担什么后果不是因为家长生气了,而是因为他自己做得不对。
父母最易犯的错误是总把一些毫无关联的事情扯进来决定孩子要承受的后果,比如家长想让孩子记忆深刻,就想出他认为最有效的惩罚措施对待孩子,确实这样做在当时行得通,但经常这样对错误行为的改正没有作用,因为毫无逻辑可言。举个例子:妈妈认为孩子喜欢甜点,那么如果他打了弟弟,拿走甜点就能让他明白他做得不对。
的确,拿走甜点会让孩子暂时停止错误行为,但不会让他知道以后也不能打弟弟。他只是受到了一次惩罚,而没能学到应该学到的经验教训,还会产生不满和埋怨。孩子会认为:妈妈生气时就会来拿走我的东西。
家长在盛怒之下,确实很难去考虑一个最恰当的后果,但是总得不断尝试,调整教育的方式。你付出的努力越多,你得到的效果就越好。
当然,没有千篇一律的规律供你参考,哪种错误行为应该承担哪种后果,应根据孩子犯的错误大小,孩子的具体性格、年龄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当大一些的孩子质疑你为何对待他和弟弟妹妹的方式不一样而抱怨不公平时,你得保持清醒,你可以说:“你们是不一样的孩子,所以我对待你们自然不一样。”
关于后果的注意事项
1.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对两岁孩子无效。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都是要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的代价、承担的责任。但对两岁孩子来说,他们还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让他们承担相应后果并不会起到教育他们的作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能立即执行和持续时间短的行为,例如他敲打玻璃桌子时给他一个球拍着玩,转移注意力;当他在沙池里向小伙伴扔沙子时,可以带他离开,去别处玩上一会儿。
2. 后果必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
让一个3岁孩子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是一种不合理的期望或要求,而“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并放回去”,这样的要求则比较合理。
3. 注意矫枉过正的问题。
例如三四岁孩子把所有彩笔的盖子扔了,可以没收彩笔一两天,但是没收一周就过了。孩子最爱的那支彩笔因为没有盖子而干掉了,不必立刻换一支给他,可以这样跟他说:“你现在知道如果笔不盖盖子会干了吧?”对五六岁的孩子则可以说:“我们来聊聊你该如何挣些钱为自己买支新笔吧!”
五六岁的孩子每天把外套扔在地板上,可以找一天不给外套穿,只让他穿着毛衣去学校,但是一星期都不给外套穿就过了。
4. 别惩罚你自己。
父母特别生气的时候,会不假思索地宣布一个结果,比如:“好吧,既然这样,我们今天不去海边玩了。”但是如果你期待和你的朋友去海边期待了一个星期,现在因为你孩子的过错,你也不去海边了,这可不算是一个好的“后果”,你不该承担孩子的错误造成的后果。
5. 坚持原则。
如果让孩子承担的后果恰当而足够有力,尽管孩子不喜欢它,对他也是公平的,那么你就该坚持到底。他可能会说你很刻薄,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甚至会恨你,孩子其实是在转移你的注意力呢,他努力地想让你改变主意。
别让孩子转移你的注意力
一旦你想好了如何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并且严格按步骤执行你的计划,孩子肯定会不高兴。他会尝试各种办法让你改变想法,他好逃避责任,比如跟你道歉、和你争论,或者埋怨诉苦、尖叫哭闹。记住,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无效,你要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