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含PPT)、课后反思、评课

标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评课ppt教育 |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书中 12-6-1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要求,组装好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并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4.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
五.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
B.
C.
D.
七.板书设计
http://s5/mw690/afbd3955td97ffe3bf044&690
教学反思
1、二力平衡条件是针对两个力的关系,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呢?
2、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作用点应该在同一点上”,提问:作用点必须在同一点上?
3、针对学生的经验“方向相反”,提问:方向方面只要相反够吗?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突破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本节课讲解时我尽量让学生体会力和运动的关系;平衡力---平衡状态;非平衡力---非平衡状态。怎样知道两个力是平衡力,然后学习平衡力的条件;最后平衡力的应用。不足之处是让学生体会平衡力的条件生活经验不足,更应该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题。
评课记录
评课人:王文斌
二力平衡是初中阶段中极为重要的一节,是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讲授的,王老师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提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问题,使知识具有的连贯性得到体现,这样进入新课很自然,并且引起学生想要了解新知识的兴趣。
本节课对于平衡状态、平衡条件的探究和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探究,王老师在讲授过程中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通过启发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达到了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能够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充分突出重点、难点,并对问题给予解决。
评课人:吴明华
本节课教师从复习提问、导入、展示目标、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几方面入手,教师讲解详细,适当启发,完整地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课堂上表现比较好,积极回答问题,热情性高,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从课堂情况上看,本节课教师准备充分,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评课人:冯春生
本节物理课时力学方面的基础,只有学生学会二力平衡这节课,才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好这节课的知识。
王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前准备较好,逐步逐层地对知识进行渗透讲解,课堂上教学内容丰富,讲解形式多样,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理解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到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是一节很高效的教学课堂。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体现,为此,我们应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汲取他的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让自己的学生受益。
一堂好的课,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学中的精确点评,学生的充分理解,这节课可谓成功的范例,值得学习。
评课人:李晓鹤
本节课教师从复习提问、导入、展示目标、讲授新课、归纳总结等环节入手,讲解详细,适时点拨,较完整地完成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师生互动较多,学生发言积极,热情饱满,思路开阔,反应灵敏,回答问题思路清晰完整,较好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习题。
从课堂情况看出,教师为上好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值得学习。
评课人:林风瑞
王老师课前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自然。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的目标,这样较好。学生清楚了本课的重点。
新课讲得很透彻,课件准备很充分,教师语速适中,声音清晰,教态自然,板书精炼,习题难易适中,知识点全面,扩展较宽,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评课人:李玉红
本节课是一节常规课:复习、提问、导入、展示学习目标、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讲解非常详细,适当启发,提问、归纳,与学生互动较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求知欲很强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配上多媒体教学,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物理课。
PPT
http://s2/mw690/afbd3955td98002aca311&690
http://s13/mw690/afbd3955td980031063bc&690
http://s8/mw690/afbd3955td9800351c227&690
http://s15/mw690/afbd3955t7c2666c099ae&690
http://s8/mw690/afbd3955td98003ad4557&690
http://s13/mw690/afbd3955td98003dbfe9c&690
http://s10/mw690/afbd3955td98003f4f1e9&690
http://s3/mw690/afbd3955td9800421ca92&690
http://s3/mw690/afbd3955td9800455c572&690
http://s2/mw690/afbd3955td980047d48d1&690
http://s10/mw690/afbd3955t7c2666dd5d39&690
http://s3/mw690/afbd3955td98004dfa1a2&690
http://s15/mw690/afbd3955td98004fcfe0e&690
http://s2/mw690/afbd3955td980060bdb61&690
http://s1/mw690/afbd3955td980063d7690&690
http://s16/mw690/afbd3955td98006750c8f&690
http://s3/mw690/afbd3955td98006b230a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