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含PPT)、课后反思、评课

(2013-04-04 10:31:11)
标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评课

ppt

教育

 

《压强》教案

      吉林省公主岭市大岭中学----吴海飞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课题:压强

课型:新授课

   间: 2012-9-15

  者:

吴海飞

   点:

多媒体教室

  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压力

2.掌握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解答计算

3.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通过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3.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分析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通过观察了解任何物体承受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树立爱护公共交通设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力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压力和压强概念;

应用压强的概念说明生活实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压力小桌、细沙、砝码、一端削尖的铅笔、鸡蛋、砖块、气球、海绵、橡皮泥、饭缸

   

 

教师

学生

课件

板书

复习旧知

提问: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作用效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图片:女孩艰难地步行在雪地上,后面留下两行深深的脚印,而踩着雪撬的男孩,不但没有陷入雪中,还能飞奔疾驰

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提高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雪地图片

 

 

 

板书课题

压强

 

 

 

 

 

 

 

 

一、认识压力

  让学生拿出预习的压力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压力的共同之处,总结压力定义。

 

根据力的三要素,逐步地分析总结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以及大小。

通过对比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及联系,让学生学会确定压力大小。

   

教师做几个小实验,例如,压气球等,引导学生说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学生观察压力示意图,试总结压力定义。

 

 

学生自己总结压力作用点和方向及大小。

 

 

 

学生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

 

出示画压力图片

 

 

展示文字

 

展示重力正确画法

 

 

 

 

 

一、     压力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

做鸡蛋小实验,(用手捏气球不破,而用针扎一下就破了)提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

带领学生做铅笔和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

教师通过提示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     如何显示压力作用效果?

 

 

2.     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实验,想到要用控制变量法;

 

 

 

3.给你以下器材:沙子压力小桌、砝码,如何设计实验?

 教师对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出方案提出表扬和鼓励,总结实验方案,介绍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边实验边说用的器材及方法。

分析与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小桌陷入沙子的浓度,启发比较其中哪两次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不同

 

 

 

 

学生感受到与笔尖接触的那只手更疼,而且力越大,越疼。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提出可以用海绵.沙子等易发生形变的物体进行实验。

 

学生总结说出:当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另一个略。

 

 

 

学生讨论,用笔画出实验方案。

 

 

 

学生注意认真观察现象

 

 

学生踊跃举手,积极分析总结结论。

 

 

 

 

 

 

出示猜想内容

 

 

 

 

展示3个提示问题

 

 

 

 

 

 

 

 

 

 

 

 

 

 

展示3次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出示结论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压强

1.引出压强

教师出示甲丙两图,提出问题: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如何比较哪个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教师类比速度,给出两种情况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启发学生算出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受的压力,进行比较。

 

 

提出物理学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压强定义、公式及单位。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速度给压强下定义。

提出压强的公式,及符号意义和单位。

 

 

 

介绍1帕的物理意义和小资料。

3.练习用公式计算

出示两道题

 

 

并让学生解释课前出现的雪地图片。

 

 

 

学生疑惑

 

 

学生积极参与计算,并比大小,发现甲图每平方厘米面积受的压力更大,而作用效果也更明显。

 

 

 

 

学生通过提示,能自己得出压强定义。

 

学生通过公式更进一步理解压强。

 

 

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理解。

 

出示问题和数据,要求计算比较

 

 

 

 

 

 

出示计算结果并比较大小关系

 

 

出示压强定义和公式、单位。

 

 

 

 

 

 

 

 

出示练习题

 

 

 

 

三、压强

 

 

 

 

 

 

 

 

 

 

 

 

 

 

 

 

 

 

 

 

 

 

 

 

 

 

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损坏,例如刚才那个气球,解释气球破了的原因是压强达到一定值,并不是压力达到一定值。

 

 

师: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出示例图多个,让学生分类,并说出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提问: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师在学生总结时,强调注意控制变量法。

 

教师让学生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找出还有哪些现象跟压强有关。加强对压强的理解。

 

 

 

 

 

学生观察气球,深入思考,理解了气球破了的原因是压强较大,并不是压力较大。

学生积极踊跃地分类,并说明原因,对压强有了更深地理解。

 

 

学生总结方法

 

 

 

 

学生气氛活跃,举出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压强现象。

 

 

 

 

 

 

 

 

 

 

 

 

出示组图

 

 

 

 

展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小  结

教师出示主要提纲,找学生回顾各个知识点的内容,达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目的。

学生回顾本节学到的知识。

 

出示本节内容框架

 

 

反馈练习

1.一块砖放到水平面上,怎么放对地面的压强最小?怎么放对地面的压强最大?

    联系建楼时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强,要建造宽大的地基。

2.学以致用,打假揭秘

引导学生观察钉子个数和灯泡的个数,体现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到前面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观察分析,找到原因。

出示图片问题

 

 

 

 

 

 

出示图片及问题,并展示“我也行”的图片

 

作  业

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关系?

学生抄题,课后作业

展示作业

 

板书

一、压强

一、压力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压强

四、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教学反思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本节课教学内容很多,任务很重,我力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和探究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达到教学要求。

首先,我通过图片资料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接着认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是学习压强的基础,但由于我想用一课时的时间把本节课的内容讲完,所以在压力这一块就要缩短时间,所以我把压力示意图和重力示意图以预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回家完成,很好地解决了时间紧的问题,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拿出画好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然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我做了一个气球的小实验,来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引发思考,提出探究问题,很自然,不生硬。在猜想这一环节时,我也设计了两个铅笔和气球的小实验,实验现象简单却很明显,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容易地说出猜想。设计实验步骤环节,对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准备了3个提示小问题,能够使学生顺着思路轻松地讨论出设计方案,既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和学习的乐趣,又使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实验过后,为了清晰再现实验情景,方便得出实验结论,我画出了实验过程图,增加直观性,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学习压强时,我类比速度的引出方法,展示了实验中的甲图和丙图,提出让学生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使学生陷入疑惑,接着出示一些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数据,让学生计算每平方厘米上物体受到的压力,通过比较这两个数据再联系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了压强,又使学生找到了总结压强的思路,对于这个压强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而对压强公式的更进一步理解,我放在了练习题上,通过对一个填空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压强公式中,当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和压力成正比的两个关系,从而应用公式更好地解释后面的增大减小压强一些事例。

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一内容上,我讲解了一些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损坏物体。接着解释了刚才气球破碎的原因,从而引出有些地方需要增大压强,有些地方需要减小压强。我先展示了一些图片,都是与压强有关系的,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增大哪些是减小压强的。这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进来,热烈地讨论抢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况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纷纷地举例子,找出身边的增大压强现象和减小压强现象,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压强的意义。

在最后讨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摆砖的活动,使学生又多了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调动了积极性,还可以引申到实际生活中的建楼上,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社会的理念;还可以学以致用,参加“打假揭秘”,揭穿伪科学。最后留了计算压强的题,因为本节重点是压强,但是由于内容多,只能简单地练习了压强公式,所以这里设计了一道更复杂更有难度的计算题。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几下几点:

1.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件中展现的图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直观形象,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印象深刻。

2.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中学习本节知识。本节课除了让学生尽可能地激烈讨论、设计方案、举生活中现象以外,我还设计了学生体验活动压铅笔的两端与压气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明白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效果比较好。

3.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身边常见的现象,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加强了说理题的训练。

4.在教学中语言准确,设计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介绍完压力的三要素后,用小实验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自然地引出探究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得出结论后,又比较甲丙两图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通过练习题加强理解压强概念后,马上又联系实际,过渡到如何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上。由于衔接自然,使学生不感觉突然,思路清晰,效果比较好。

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时间有限,所以在压强的理解上和做题巩固训练上没有做到位,只能是做些简单的题来理解压强和压强公式。

2.由于时间不充足,在实验探究中,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3.学生练习时,巡视指导不够。

改进设想:

1.把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只讲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及计算;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还有生活生产中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实例则放到第二课时讲。这样才能讲透,效果将会更好。

2.加强学生实验及练习时的指导和巡查,重视个别指导与辅导。

3.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新课标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我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争取多听课,多消化吸收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转化为自己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培养出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才。

 

 

听课评课记录

教研组刘老师:我觉得这节课讲得很成功,重点突出,难点巧妙地突破,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是用了教参上的要求一课时完成的。课堂结构严谨。多媒体辅助教学到位,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优点:

1.本节课内容多,重点是压强,但是压力也不能忽略,因为压力是学习压强的重要基础,她为了节省时间,采用提前让学生预习画图的方式减少时间,还把压力给讲透了。这是一个创新,非常好。

2.探究实验的环节,也有精彩之处。首先用扎破气球的小实验,引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既自然合理,又有意思;在猜想环节,用了两个小实验来突破难点,在设计实验上,用3个提示小问题来巧妙地指引学生思考方向,深入浅出,达到目的。

3.在引出压强上,没有生硬地直接拿出来,而是通过计算比较甲和丙图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及作用效果的差异来引出压强,这种方法,使学生容易接受,也给了学生提示,来总结压强的定义。而且这种方法学生也并不陌生,在讲速度时,学生就接触过。

4.对于最后一个知识板块,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增加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压强,和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特别是还能够引导学生搜索生活中的实例,更激发了学生了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紧,在板书上没有更多时间去写得详细一些,比较简略。

一、压强

一、压力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压强

四、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在实验设计上,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3.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可能与部分学生缺失自信有关。

 

 

 

教研组张老师:这是一节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优点:

1.引课自然,利用雪地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情感上征服了学生。

2.听完这节课,我感受到教师在设计这节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知识结构紧凑,一环扣一环,衔接合理自然,思路清晰,设计合理,穿插实验,形式多样,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语言表达清晰,教态自然,亲切,容易被学生接受,板书合理。

4.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一些例子,随手做一些小实验,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后面还能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自己去举例,并尝试说原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

不足之处:

1.时间很紧,有些问题似乎还应该多强调或多练习,这样能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更有利。

2.学生动手实验再多一些会更好。

改进意见:

如果把本节课分成两课时来讲,会更丰富,更具体,更透彻。

 

 

教学校长:听了刚才两位老师的评课意见,我觉得很中肯,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吴老师这节课讲得很成功,根据平时吴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和积极的钻研精神,以及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她下了很大的功夫,可谓是用心良苦。她能够积极地备课,备学生,并主动向教研组的其他老师请教,她对教学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这节课是《压强》,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节,它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基础,在生活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所以这节课在初中课本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节课吴老师用一课时讲完,时间虽然比较紧,结构紧凑,但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安排合理,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际,从实验到生活,正是符合物理课程的教学理念:生活——物理——社会。

她这节课有几个亮点:

1.多媒体课件做得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选择恰当的素材来辅助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

2.在实验器材有限的情况下,还能通过小实验、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使学生参与进来,设计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且课堂上,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动口,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接受,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思想。

3.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一开始举出一些压力的例子,做压气球的小实验,来总结压力定义和作用效果;中间用扎气球的实验引出探究问题;在利用压强做题时,讲到人在行走时,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了,也是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最后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那一部分,更是列举生活生产中大量的事例,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真正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4.语言精炼,准确,没有口头语,表达清晰到位。语言富有鼓励性,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5.在小结环节,能够出示本节的知识内容框架,引导学生扩充,达到总结本节课的目的。

6.情感目标也落实得很好。例如在保护公路上,提到了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有一个限度,超过它就会损坏物体,而为了防止损坏公路,对于重载车要增加轮子个数,和禁止超载,教育学生保护国家财产。另外还介绍了盲道,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倡导要关心残疾人。还有后面的建楼打地基和揭示伪科学,对建筑安全问题的关心和建立正确的科学观都有帮助。

不足及改进意见:

1.由于时间原因,老师和学生还没有完全放开。我觉得,如果时间充裕,这节课将会更精彩。

2.如果学生活动安排得再多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虚心请教,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做得更好。

http://s10/mw690/afbd3955td97fcc424a19&690

http://s3/mw690/afbd3955t07efdfc8c982&690

http://s8/mw690/afbd3955td97fcca94d97&690

http://s2/mw690/afbd3955td97fccd7c6f1&690

http://s11/mw690/afbd3955t7c26614f32aa&690

http://s1/mw690/afbd3955td97fcd42aa80&690

http://s1/mw690/afbd3955td97fcd6fb020&690

http://s7/mw690/afbd3955td97fcd9775f6&690

http://s15/mw690/afbd3955td97fcdc6a6ee&690

http://s9/mw690/afbd3955t7c2661665578&690

http://s3/mw690/afbd3955td97fce214e72&690

http://s10/mw690/afbd3955td97fce6407e9&690

http://s6/mw690/afbd3955td97fce923ad5&690

http://s10/mw690/afbd3955td97fcecea6f9&690

http://s12/mw690/afbd3955td97fcef6720b&690

http://s9/mw690/afbd3955td97fcf2ad968&690

http://s1/mw690/afbd3955td97fcf7ccb00&690

http://s14/mw690/afbd3955td97fcfb639bd&690

http://s2/mw690/afbd3955td97fcfe08b41&690

http://s13/mw690/afbd3955t7c26619b888c&690

http://s8/mw690/afbd3955td97fd0890997&690

http://s9/mw690/afbd3955td97fd0b71ac8&690

http://s3/mw690/afbd3955td97fd0ded612&690

http://s14/mw690/afbd3955td97fd1153aed&690

http://s13/mw690/afbd3955td97fd1441cbc&690

http://s1/mw690/afbd3955td97fd171d9c0&690

http://s15/mw690/afbd3955t7c2661c3309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