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少年说》里有一位叫陈沛然的女孩,她妈妈对她异常严格,从小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哪怕是一些很难的事情。
因此陈沛然很小就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4岁就能带小表妹上街玩耍,一年级就可以独自坐地铁去购物广场购物。
她能做到很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可她并没有因此感到自豪。
她对妈妈说:“妈妈,我特别没有安全感。”
你能想象这句话是从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嘴里说出来的吗?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她却生活在无边的恐惧中。
可想而知,在面对更大的恐惧时,在她成年以后,她内心会逐渐成长成怎样的荒原。
面对陈沛然的控诉,她的妈妈坚持说道:“安全感只能靠自己,用爱无法弥补。”
以前不懂心理学的时候,会觉得“安全感是自己给的”这句话特别有道理,现在才明白这句话害了多少人。
中科院侯瑞鹤说过:
“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后,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内在需求。”
当这些孩子还未对世界形成基本的信任,就被强行推向独立,实际是把孩子往深渊里推。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他们并不是强大、独立,而是根本不懂得向外界求助。
因为童年时期第一次向外界求助的时候被拒绝了,被拒绝的恐惧深深的扎在他们的内心,使得他们在后来需要的时候,也不敢向外界求助。
但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单枪匹马是闯不出什么名堂来的。现在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作坊都非常强调团队。而从小被灌输要独立,不要依赖别人的孩子,成年以后很难在团队里相处的很融洽。
且他们在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会让对方产生很强的疏离,所以过早的让孩子独立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上,其实都是父母给孩子的未来埋下的雷。
那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独立这么执着呢?
追根溯源,其实是因为家长自己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很多他们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他们希望通过孩子去实现。
很多家长之所以给孩子报那么多补习班,不是因为想让孩子变优秀,而是他们见不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早早的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在这类家长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特征:
一、渴望爱又恐惧爱
他们渴望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结,他们希望获得一份安稳的关系,却总是在面对感情的时候迷失、痛苦。就像《阿飞正传》里的阿飞,他有多渴望被爱,即就有多害怕去获取。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析理论来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和他人建立起深度的情感,感受爱与被爱。
但从被迫独立的孩子,一旦进入亲密关系,童年的恐惧就会再次袭来,导致他们在建立情感的表现总是很糟糕。
二、抑郁的风险
从小被迫独立的孩子,内心很有很强烈的缺失感。这会导致他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美好,而放大自己的缺失和不足。
将自己置于无边的黑暗中,身心长期处于低气压,情绪低落,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三、陷入虚无
因为情感对任何人都没有依赖,就像一只鸟儿没有脚,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每天这个看着这个世界的灯红酒绿,感觉什么都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自己也不属于这个世界。于是陷入无尽的虚无。
相对过早让孩子独立,另一个极端就是包办一切。
这类家长的思路大概是,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持这类观点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真的就是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近些年总有新闻曝出,有的孩子上大学还要母亲陪读。
这两类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点,他们看不见孩子的存在,或者不愿意看见孩子的存在,孩子就是这样在他们的手底下,一天天变平庸的。
古人云,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要学会适可而止,给孩子一个悠哉的童年,让他按照大自然赋予的时间规律去成长,他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