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学堂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情感杂谈 |
分类: 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
真正会做父母的人,从来不跟孩子争什么输赢,而是以友善、关心、尊重的态度,赢得孩子的尊重与合作。记住,是“赢得”,而不是“赢了”。
你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在每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因为尊重必须是全方位的——既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还要尊重客观情形。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在面临生活中任何具体的难题,家长需要给孩子设定好规则。当孩子年满4周岁以上,就可以跟大人一起讨论制定规则。
具体怎么做呢?只需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做。
一、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你取消了承诺给孩子的福利,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很糟糕的一个决定,首先你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糟糕心情。
你应该温和地致歉:“今天不能带你去划船你一定感到很难过,我能理解你的心情,爸爸真的很抱歉”。
二、表达同情并不意味着妥协
理解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顺从孩子。对于破坏底线、破坏规则、不符合客观情形的事情,尽管拒绝会让孩子痛苦,家长也不能妥协。
你需要温和告诉孩子,基于…...的原因,今天确实不能满足你。我很抱歉,但是改不了这个决定。
三、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成年人的优势在于有更强的评估“客观情形”的能力。你需要把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评估过程告诉孩子。
“其实我也挺想去划船的。可是现在太堵车,我计算了时间,如果现在带你去公园,可能划船项目已经停止售票了。”
“即使还能赶上划船,晚上回家也会很晚”。
“我担心你今天回家晚了,睡得很晚,明天早上起床会很痛苦。”
“爸爸回家太晚太累,明天早上上班也可能迟到。”
四、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
“我们想想看,有没有别的办法能让你感觉好一些?”
“除了划船,世上还有哪些更开心的事?”
这时候,爸爸可以采用“好奇的提问”方式,鼓励孩子自己说出解决方案。比如:
吃一顿大餐,下周补上划船,爸爸支付违约金……
最终一定能找到一个家长能接受,孩子也满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