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飞来峰》之意象赏析
(2014-05-11 13:21:09)诗歌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本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又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在自学了中国文学史的第三章后,我主要阅读了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作品,选择了他的其中一首著名诗歌《登飞来峰》,并对其中的意象进行了赏析。诗歌如下: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因年少气盛,借登飞来峰寄托自己的壮怀。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诗的前两句作者写了登临飞来峰塔的联想,后两句作者则主要是抒发了登飞来峰塔的感想。这首诗的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反映出古塔之高,也借此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通过“闻说”二字表明鸡鸣日升的壮丽景致是诗人所联想的。诗人不写自己所看到的,而是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述哲理的重心。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了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诗人通过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自己胸怀改革大志的信心,这也成为了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而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则承接了诗的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表现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
与此同时,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还出现了两个别具深意的意象,分别是“浮云”和“最高层”。浮云聚散无常,常被喻为人生虚空。这一典型意象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体现出不同的深层意蕴,大致有以下几种内涵:当浮云与表示功名利禄的事物相连时,常隐喻抒情主体鄙视功名利禄、超俗傲岸的精神气度。如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全诗的主题。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