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找规律》教学反思

(2016-05-31 18:49:50)
标签:

杂谈

《找规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吴老师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吴老师执教“找规律”,通过感受规律——读规律——找规律——用规律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


1.感受规律


在导入环节,吴老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读一读已有图形、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对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找规律


在新授课环节,吴老师不是让学生直接找规律,而是采取让学生集体读一读物体的排列顺序,在自己的读的过程中感受什么是重复出现,并让学生对重复出现的一组用笔圈起来,表示一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吴老师不是直接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练习找规律的环节,教师按颜色、形状、位置安排了三道练习,在学生找到错误的规律时,吴老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回想规律的特点是什么,要重复出现,学生观察后发现自己找的规律并没有重复出现,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何找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出要先找到一组规律,后面重复出现。


3.用规律


学生能找出规律之后,吴老师出示了三道练习,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写空缺处的颜色或数字,学以致用。在这里,吴老师还是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圈规律的方法,学生先找好规律,再根据已有的规律推测空缺处的颜色或数字。吴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第一题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变化,学生回答的不是很完整,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清颜色和形状。


听了吴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吴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体现。在读规律时,吴老师也给出了一点提醒:怎么读可以很容易听出有规律,一组一组中间停顿一下。但听学生读下来还是不是很清楚,我想吴老师是不是可以提醒学生除了一组一组规律中间要停顿一下,是不是一组规律里面的几个物体可以读的速度再快一些,这样听起来会不会更清楚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