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与修道
人们往往一听到“精、气、神”,总误以为是后天的精、气、神,尤其是修炼的人。实际上密宗以及道教所讲的精、气、神,指的是先天的精、气、神,并非指后天能生育的精子,也非“呼吸之气”。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平时的手脚(尤其是冬天)都是暖融融的。在夏天呢,手脚是一种清凉,不是手脚出汗!也有许多人在修到某个阶段的时候,手脚都出汗,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好的现象,是体内的湿气排出来了。当一个人体内的气脉畅通以后,手脚都软得很!即便你是一个老人家,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都可以做到。一般认为老人家的手脚不灵活是骨头硬了,实际上这只是现象,根本原因是精、气、神没有了,失去得太多了,身体里面筋骨的生命力不足了,肾水不足了,没办法滋润筋骨了,所以它就老化了,变得比较僵硬了。佛教里面有句话叫做“皮包血肉筋缠骨”,当一个人的生理机能衰老了以后缠着骨头的这条筋就萎缩了,所以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都做不出来了。摔一个跟头,几个月过去了身体还在痛,甚至容易摔坏。而一个小孩儿呢?天天都摔跟头,爬起来就跑,什么问题也没有!
因为一个小孩子的精、气、神,一点也没有漏失掉。也就是说他保持着先天的、最原始的精、气、神。当我们修炼到一定的程度,返老还童了以后,摔在地上也像小孩子一样,爬起来照样走,不容易被摔伤!什么有的人的关节、脖子、腰很容易扭伤、很容易脱臼呢?就是体内的精、气、神不足了。缠着骨头的这条筋,犹如松弛了的弹簧一样,没有弹性了。所以动不动就把脖子扭了,“落枕了”,腰扭伤了。为什么小孩子没有这种情况呢?因为小孩子的筋骨就像弹簧一样,非常有弹性。我们通过修炼,体内的精、气、神充足了以后,首先是身体里面的暖流自然就会产生。当这股暖流产生以后,传遍了全身,身体得到滋润了,我们身体的弹簧,也就是连接肌肉和骨头的这条筋得到滋润了,又回复弹性了。如果你修炼得好的话,即便你是八十岁,身体的元气——精、气、神,仍然如同青少年一样!为什么过去那些大修行的人,他有超乎常人的精力,一直用不完?他一个人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十个人、甚至一百个人的工作量,他根本就不知道疲劳!因为他本身的精、气、神比较充足,再加上他对事业的专注,把身体的能量全部用到事业上去了,没有被身体的欲望消耗掉。
道教的居士,提了几个问题,说:三十岁以前,没结婚的时候,精力那么充沛,也没有夫妻生活释放掉,精力都到哪里去了?等到结婚以后,夫妻生活很频繁,精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问的这个问题很现实,我们在座的有一部分是出家人;有一部分是在家人,而且有过家庭生活。我不知道你们有过家庭生活的人是否注意过这个问题?
后天的精、气、神,原本是不存在的,正是有了后天的欲望,先天的精、气、神,才变成后天的精、气、神。也就是说你后天的精、气、神消耗得越多,越会影响你先天的精、气、神。你修行的层次也会一直上不去!因为后天的精、气、神,它是先天的精、气、神降下来的。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水蒸气降下来变成水,水遇到低温又变成了冰。修行就是把冰化为水,把水再变成水蒸气蒸发上去。道教、密宗里面一直提到任、督二脉与修道的重要关系,还有中脉与开悟的重要关系。我们汉传佛教和禅宗很少提到,即便是提到,也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语言。对于那些没有入道、没有悟道的人来说,他们根本听不懂!
……道教里面的四个阶段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入虚、炼虚入道,勉强可以和佛教的四禅八定靠近,密宗修完了左、中、右三脉,跟四禅八定、跟道教的四个阶段都非常接近,但在细节上还是有出入。现在的许多修行人,因为没有把身体修好,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把身体空掉。要想把身体给空掉,首先身体要通、要透,否则的话,这个色身就没有办法空掉!你的色身空不掉,你就没有办法让心灵入道。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感觉最明显的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肉体存在,而且还痛得不得了,我们的心态怎么能入道呢?
万行法师在山洞闭关修炼
你要想空掉这个色身,首先你的气脉要畅通,在气脉畅通之前,精、气、神先要充足。精、气、神不充足,全身的气脉怎么能够畅通呢?就像一条水管,要畅通,首先要保持水流不断。如果说一条水管子里长期没有水的话,管子就容易生锈、堵塞,一旦有了水,刚开始的时候就难以畅通。你必须要把它敲敲打打,把里面的铁锈渣滓给排出来,管子才能够畅通。如果水管子里面长期保持有水的话,就不容易堵塞,即使偶尔堵塞了,很快就会冲通了。
修行以及入道、得道,靠的不是“气”,但它在最初阶段又确实与气——先天的元气,并非呼吸之气——有关系。真正入道是靠“光”,但是入道以后,光也靠不上,和光也没关系了。而且这也只是修道的一个阶段,不是修道的全过程。
我画的这个图,这条线相当于前胸的任脉,这一条线相当于后背的督脉,中间的这条线,相当于密宗和道家讲的中脉。如果这三条线不畅通,你想入道、开悟、成佛确实不可能。但是我要对大家说清楚,你就是任、督二脉以及中脉畅通了的人,未必能够开悟成佛!但是真正开悟成佛的人,他的任、督二脉以及中脉,绝对是畅通的!就是这么奥妙。
为什么静坐的人要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只是修行最初的一个阶段,千万不要把气沉丹田当作修行的始终方法,一百天就修完了,就超越了。气沉丹田,也就意味着能量沉丹田。前面的能量沉入丹田以后,它就从下面往后跑到尾巴骨的地方,从背后升上来,升到头顶,又还精补脑了。可是有几个人能达到气沉丹田(即能量沉入丹田)而又不从前面漏掉呢?往往是能量一沉入丹田,性欲就会旺盛,凡夫根本管不了自己!如果说自己修道的心比较强烈、愿力比较大的话,当这个能量到了下面,就容易从后边尾巴骨顺着脊柱升上来,就没有欲望了。在道家,这个地方(会阴穴)叫做“三江口”,也就是任脉、督脉、中脉汇集的交点。能量就是从这个地方漏掉的,也就是说夫妻生活频繁的人,能量就全部从前面漏掉了。
这个代表男女生殖器,男女在做夫妻之间的事情时,男同志释放阳气、女同志释放阴气,阴阳二气一碰撞、一结合,身体里面就会有一种快感。当我们把初禅修完了以后,进入二禅了,也是阴阳交合的时候,浑身会有一种欲醉欲仙的感觉!那种感受不知道要比凡人做那个凡事的感受要强烈多少倍?!这就是为什么修禅定的人到达一定的时候,他根本就不需要夫妻生活了,他完全可以四禅八定,初禅叫做“离生喜乐地”、二禅叫做“定生喜乐地”、三禅叫做“离喜妙乐地”、四禅叫做“舍念清净地”。“喜”是指心理的感受,“乐”是指生理的感受。
如果说你的能量没有从下边漏失掉的话,“精”就变成一种热量。人体的热量是由精产生的,这个“精”指的是先天的精,不是指后天能生育的精子。如果你能保持先天的“精”不变成后天的精子的话,它就能变成一种气。这种“气”是元气,绝对不是呼吸之气。你通过继续修炼,它就变成一种“神”了。或者通俗一点说,变成一种光了,它在胸部以上这一带,就是神,也即一种光。我们看到佛菩萨的像为什么身上都有光呢?因为能量在胸腔到肚脐眼儿,是一种“气”——并非呼吸之气,是元气,肚脐眼儿以下膝盖以上,是一种“精”,有许多人一到冬天,膝部、手脚都冰凉,就是他的“精”不足。这里说的精是指先天的精,不要理解成后天的精。当你通过修炼后,精就变成一种热量,气就成了一种力气。再继续修炼就化成神,这个神就变成一种光。
它在体内的正常运作是:我们摄入五谷杂粮,通过胃的消化吸收,产生了一种能量储存在我们的丹田里面。也就是说变成了“精”。这个时候的精,还是先天的精。通过修炼以后,它就顺任脉开始往下走,走到下面“三江口”这个部位。如果说你是禁欲的或者说是节欲的,通过修炼他就转到尾巴骨,从后脊梁沟升上来了。为什么我们修炼到这个阶段,很难以再上升了,为什么我们静坐的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后背就像压了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样,很难以再往上冲呢?
我们前胸有个“
十”字,后背也有个“十”字,如果背后这个十字打通了以后,背后一定会放光!但是很少有人打通。打通以后,能量就会顺着你的后脖子再往上升。这个时候,你的眼睛眉间这个地方,一定是金光闪闪!此时,你会误以为自己得道了,甚至开天眼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阶段的现象。过了这个阶段,它又进入了眉间,经过鼻梁、经过上嘴唇、然后经过两边的法令线,再经过下巴到咽喉。咽喉就非常难以畅通,咽喉畅通的人,他说话、念咒语的声音,绝对会有一种震动力,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富有磁性。也有一种人,他并没有修炼,说话为什么也有磁性呢?这种人本身的能量已经足了,已经从后面上来以后,走到咽喉了。他本身的能量就很足,虽然他也有夫妻生活,但他还有多余的能量跑到后面,再上来。当把这个咽喉打通了以后,经过这个胸腔再往下走。经过这个胸腔的时候,会憋得非常难受,你会误以为得了胃病。实际上不是胃,就是胸腔。胸部的骨头会痛,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长期坐禅的人,捶打胸腔。胸腔打开的人,绝对没有烦恼,不会生气。你别看他骂起人来像狮子吼叫、咆哮一样,但他绝对不是真的生气。有的人他虽然不发火,但他的气会憋在胸腔。
当一个人要发火的时候,他会往外呼气,也就是把胸腔里的气全呼出去了,气不憋在这个地方了,他也就发不了火了。他所谓的发火,也只是把胸腔的气给骂出去、吵出去而已。胸腔空了、松了,他也就没有火可发了。所谓的“发火”,就是气促使他不得不发火。
如果这个气再继续往下降,就把丹田以下全部通了。下半部全部畅通了以后,人的身体绝对没有欲望。这个“欲望”指的是生理上的欲望,即通常讲的性欲。为什么常人会有性欲呢?就是因为他后面尾巴骨这个地方的能量转不到后背上面来,他憋在前面,因此就要发泄。要是不发泄的话,就必须通过修炼,让这个能量转到后面上来。这个地方没有一股能量憋在那里了,就没有凡夫的这种生理现象出现了。这些通常要修多久呢?如果你方法不懂、或者不正确、你的时间用得不够,你一辈子也修不完!正常情况下,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也就是说一年的时间,这些方法再也用不上了,都属于“歪门邪道”了!和修道已经没有关系了。
过去那些老禅师在禅堂里从来不讲这些,因为凡是能够进禅堂的就类似于研究生、博士生了,试问在研究生、博士生的课堂里面,怎么会讲“a(啊)、o(喔)、e(鹅)、i(衣)、u(乌)、ü(迂)”呢?这些都应该是在小学一年级就结束的课程。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禅堂里面都不讲这些,佛教里面就都认为这些和修道没有关系。
过去的五大宗——伪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他们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但他们是用一种非常隐讳巧妙的字眼在谈。通常用的“厅前柏树子”、“竹根禅杖”等,大家连做梦也不会往这方面联想!或者用“三江水”来比喻,你们怎么可能想到讲的就是这个话题呢?尤其是一个没有悟道的人,根本不会朝这方面想。当你的任、督二脉的精、气、神充足了以后,他就不是围绕着整个身体转了,就不走前胸后背了,而是直接进入中脉,从头上出去了,头就开始放光了!这个头就像一朵莲花一样打开了。任、督二脉通,还是最初的,当任、督二脉通的阶段完成以后,就进入中脉直接上来了,直接从头上出去了。
真正的中脉通了,头顶这朵莲花打开了,出去以后,才是修道的开始,在这之前都是打基础。烧香、拜佛和这个有关系吗?!你们知道烧香、拜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原始佛教有没有这些事情做呢?一个人的任、督二脉以及中脉畅通了以后,他做事即便是很累了,躺下来休息半个小时就可以恢复了。你就是再慢,一个时辰——两个小时——足以恢复了,能量马上就补充满了!
我们常人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全部变成后天的东西,从下边漏掉了。你要想不让它从下边漏掉,你就要最初让它从尾巴骨转到后背,从脊梁骨升到头顶上,再从前胸降下来进入中脉,从头顶出去。你不让它从下面出去,你就要让它从上面出去;你没有办法让它从上面出去,你就必须让它从下面出去。否则的话,你就要发疯、就要变态!除此以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家说禁欲的人心理都不健康!除非你降伏了这个身体、四禅八定修完了,生理上这三条脉路畅通了,你的心理绝对健康,不会变态。
之所以心理变态,是因为生理上有一股力量迫使你不得不这样想、不得不这样做,而心理上又有一股力量强制自己不能去这样想、这样做(即禁欲),身心失衡、导致心理变态。所以降伏心之前,先要降伏身体。因为就一个凡夫而言,都是被身体推着走,不可能让心理影响生理,都是由生理影响心理。只有圣人才能够以心理影响生理,用心理带着生理来走。常人都是被生理牵着走!
我这样讲了以后,你们不要执著在身体上去修,我刚才讲得非常清楚:它只是一个修道的基础,这个基础你不修完、不打牢的话,你想真正的修大道(炼神入虚)啊,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所谓的“修炼”,充其量也就是炼这个身体,同时附带着修这颗心。但是你的身体没有畅通,这朵莲花没有打开、东西没有出去,你所炼的心也都是不究竟的。都是随着情绪波动,今天心情好,明天心情又会一落千丈!圣人之所以有一颗平常心,是因为他基础已经打牢固了、已经平静了,生理不会波动了,所以他的心态能够平静!
一个得道的人,他体内的能量充足了以后,是往上升,促使这朵莲花打开,本来面目冲出去。而一个将要死的人,他的能量没有了,根本没办法把这个神识送上去。由于能量从下边走掉了、散掉了,含不住神识了,神识也会脱体、也会跑掉。一个人的能量足了以后,能够促使神识飞出去,但他绝对不是像将要死的人那样,四大分裂、元气没有了,神识含不住了,与那种脱体是不一样的。上堂课我教大家静坐的时候,要把屁股下面垫个两寸高的垫子,后边尾巴骨的地方成半圆形,气血就容易畅通。你如果平坐在这个地方,尾巴骨就折叠起来,呈九十度,气血就不容易上升。这些对于最初坐禅的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长期坐禅的人来讲,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他早已经把四大修完了,已经空掉了。试问大家,一个四大空掉的人,他的气血、能量怎么可能不畅通呢?正是由于四大没有畅通,你的身体才忘不掉、空不掉啊。
过去的高僧大德,哪一个不是气宇轩昂,有用不完的劲?!脑袋瓜子都像一个大西瓜、大皮球一样!我们现在这个脑袋比起祖师爷们的脑袋,一个个都是干瘪干瘪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曾经做过比喻,我们的头就像一个莲花苞,如果下面的能量很足,他就长得饱满;如果下面没有足够的能量往上输送,这个花苞就会干干瘪瘪的、根本开不了!即使开了,也是小小的。
佛教虽然注重在心态上修炼,但是如果你的身体不处理好的话,心态根本静不下来。佛教不是不承认身体对于修道的重要性,只是不注重修身体。另外在过去,修行的人思想单纯、心念专一,在修身体这方面,根本不值一提,不知不觉就已经修完了。我们现在专门修身体还修不完、不知道怎么修,根本不知道如何把身体修完以后,再来修心态!过去祖师爷们讲“大道不离身心”,我们现在虽然口口声声也说在修身体、在修心态,但是很难把这个基础打牢固。
过去禅宗里特别注重“不倒单”,现在很少有人提到这个问题了。但是你要想有大的成就的话,要想把身体这一关修炼好,还必须要有一个阶段训练不倒单!在这个阶段,你生理上所有的病都会出现。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是修行以后产生出来的病,实际上是你身体里面原本就潜在有病,只是还没有萌发出来。现在你是通过禅坐把身体里面原本潜藏的疾病,像用探测器探出来一样,提前让它分期分批地释放出来,不至于让它由小病集成大病,有一天突然爆发,乃至不可收拾了!
……当一个静坐的人,他体内的元气——能量产生了以后,它流通到哪里,那里如果有病,就有反应;没有病,它就很快通过。有病的地方,它就通不过去,就憋在这个地方。一旦憋在这里,病就很快爆发出来。你误以为是打坐生病了,实际上他原本就有病潜藏在内。这就好比探测器从地下探出了炸弹、地雷,我们不能说是因为探测器使地下有了炸弹、地雷,而是原本有人在这里埋下了地雷、炸弹。只不过是通过探测器提前把它探出来,消除隐患而已。
身体的元气在体内流通,如果流到上腹部,你出现胃病了,你以为是“气”造成的胃病,实际上是你的胃原本就不太好,元气流到这个地方通不过去,出现了反应。那么你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对治,让气通过了,你以后就不会再生胃病了。现在几乎没有人能够将生理上的这股力量唤醒,有时候好不容易修了一点点能量,又漏掉了。从哪里漏掉的呢?不仅会从夫妻生活方面漏掉,还会从六根漏掉。你眼睛看多了是一种“漏”、耳朵听多了也是一种“漏”、嘴巴讲多了更是一种“漏”!六根都会漏。为什么强调修行人上来第一步,就要关闭六根呢?当你的六根关闭以后,生理里面的这股力量才会自动进入任、督二脉以及回到中脉里边。当我们一个人在节欲、甚至禁欲的时候他的能量(通俗点讲就是精、气、神)全部是储存在任、督二脉和中脉里边。当一个人纵欲的时候,就意味着他的任脉、督脉以及中脉里边的能量全部到了下边,从下面给发泄掉了。

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识人”的学问,有好几部书。汉末有刘劭的《人物志》,最近的有清代曾国藩的《冰鉴》。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大家都知道,他是近代史上一位大政治家,不必多介绍他的身世功业了。后世的人,说他建功立业,一共有十三套本领,但是其中有十一套大的谋略之学,都未曾流传下来,只留了两套本领给后世的人。其中一套,是著了一部《冰鉴》,把相人之术——这是他老师教给他的——传给后世的人。自他以后,有许多政治的、军事的乃至经济等方面的领导人,运用他这部《冰鉴》所述的相人术选才用人,的确收到了一些效果。
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他说:
“功名看器宇”,讲器宇,又讲到中国哲学了,这是与文学连起来的,这“器”怎么解释呢?就是东西。“宇”是代表天体。什么叫“器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勉强可以如此解释。像中国人说:“这个人风度不坏”。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宽多长就是“度”。至于一个人的“风度”是讲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但是也很科学,譬如大庭广众之中,而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就不同,这就叫“风度”。“功名看器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
“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
“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质非常弱,多病。
“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走路时脚根不点地,他果然短命。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燥,所以交待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实。
“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条理,这种看法是很科学的。
很多人头容易昏沉,头脑不清楚,智慧不够,定力不足,杂念多,反应慢,这都是脑不健康的表现。脑很重要,就像中国人说的:“一分精神,一分事业”。譬如说中国有些药说补肾,其实补肾就是补脑,肾跟脑连在一起。读医学要特别注意,如果认为只是补肾,那是个大笑话。
当你昏昧时,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你写文章,拿着笔在那里发呆,看书看不到两页就困了,全与孙悟空的师弟猪八戒一样,闷住了,全在昏昧中。虽然有时看你眼睛是睁开的,但是人在昏昧中。佛教的念经为什么敲木鱼?是睡觉时要像鱼一样不闭眼睛,敲木鱼有警觉性,要修行人昼夜长明。如果头脑终日昏昏,一天到晚在细昏沉中,他生来世的果报是白痴,是笨人;变猪则是笨猪,变狗、变鸟则是笨狗、笨鸟。昏沉有这样可怕,不能担当任何事。
俗话说“事业看精神”,一个真做事业的人,有学问的人,是有超过常人的精力,这精力是由意气、志气来的。如果一个土匪拿枪逼你,三天不准你睡,你睡就枪毙你,你当然绝不敢睡了,就有堪任性了。因为你要保命,精神就来了,所以精神是越用越出,头脑是越用越灵活的。有人说:“唉!不行呀,我身体不好”,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懒家伙。像我碰到这种人,绝不叫他做事,因为他“无堪任性”,不能担任工作的。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精神,一分学问,人都是这样来的。
但是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这个道理,我是从学生中体会出来的。因为我有几个学生,能力好、智慧高,他的才能见解,老实说我都佩服他。但要命的是,交给他一件事情,一个月都没有消息。骂他吗?不忍心。实际上他三天两天就患感冒,一天到晚都必须与床为伍,没有精神,只好躺下来睡觉。我才发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不是说他坏,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
但是人很奇怪,身体弱的人头脑都好,试看《孟子·尽心章》里:“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一个有病的人,因为经常在病苦中,身体没有其他的活动,所以会多思想、会搞学问。体力好的人,运动得锦标的,要他写两篇,他很吃力。这两件事,不可得兼;体能好,智慧又高,文武俱全的人太少了。学问、德业好的人多半体弱多病,这是事实。
有的人气质太虚,所以脑力不够,定力不够,身体也不好,假身体。所以走路脚跟不踮地,做事情也是脚跟不踮地。气不够,还要补气,把气好好补起,脑力、定力一切会好起来,气充足了,运气也会好,你会发财。一个人气充足了运气就会好起来,财源就会发了。财气财气,财也来,气也来。你看那个不得志的人,你看那个生意失败的人,一看气色就知道了。你看要去借钱的人,连话也讲不出来,告诉你,就是气瘪了的样子。
一个人即使有才具、有学问,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充沛的精力,也免谈事业。一个人做事业,必须要强健的体力,饱满的精神。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却一辈子做不好事业,因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够。所以曾国藩的相法便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有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