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善良和傻——曾国藩:“士有三不斗,天道忌巧”

(2016-01-26 10:03:59)
标签:

杂谈

社会生活

分类: 感悟人生
过分的善良,也是一种傻
过分的善良,也是一种傻
善良,要有个度,
因为总有人利用你的善良伤害你。
你的执着会被轻易辜负,
你的在乎会被视若无睹,
你的付出会被当作可有可无。
心情不好就少听悲伤的歌,
饿了就自己找吃的,怕黑就开灯,
想要的就自己赚钱买,
即使生活给了你百般阻挠,
也没必要用矫情放大自己的不容易,
现实这么残酷,拿什么装无辜。
改变不了的事就别太在意,
留不住的人就试着学会放弃,
受了伤的心就尽力自愈,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别为难自己。
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
也没人在乎你辗转反侧的要熬几个秋。
外人只看结果,自己独撑过程。
等我们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便不会再在人前矫情,
四处诉说以求宽慰。
有一天你会明白,人不能过度善良,
如果事事太大度和宽容,
别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变本加厉。
人就应有点脾气,
过分善良会让你丢失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过分善良也是一种傻。
记住一句话: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凡事适可而止,善良过了头,就缺少心眼;
谦让过了头,就成了软弱。
过分的善良,也是一种傻
当我老了,仍选择善良
过分的善良,也是一种傻
当我老了,
我仍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
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
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
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糊涂,
因为我明白,有些东西是争不来;
我选择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华,
因为我明白,功名利禄皆浮云。
当我老了,
我仍做一株小草,
长在山崖,长在地角,
默守着一份纯情。
没有百花开放的惊艳,
没有一树擎天的挺拔,
随风尘起落、不惊扰繁华,
随季节流转、却不论悲欢。
守一方净土,感激每一份温润,与阳光对望。
风起随风,云落淡然,趟过高山流水的缓急,
吟一曲云水禅心的清透,静默一份安然。
当我老了,
我希望自己能够健康,
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还是个温柔、慈祥的老人,
拥一颗博大宽容的心,
不会胡搅蛮缠,动不动就发脾气。
当我老了,
在痛苦时、衰老时,
病痛时、孤独时、寂寞时,
还有人给我讲笑话,
还可以一起回忆年轻时的故事,
我相信陪伴是最好的爱。
最深的爱,是不说爱,
爱一个人,不是得到多少,
而是给他快乐,让他幸福。
当我老了,
我希望改变的是容颜,
不变的是我依然有一颗热情年轻,
激情洋溢的心,
依然希望像孩子一样的天真,
可爱,保持一颗年轻纯净的心,
不管这一生是痛苦,忧伤,还是失败,
这一切,是非成败都已空,
爱过的痛过的,都已是过去。
当我老了,
还会有人在心里偶尔将我牵挂和惦念,
当我拄着拐,佝偻着背,
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微笑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还会有人注视和理会我孤独的身影,
还会有人愿意陪着我,
搀着我,同我散步、聊天。
当我老了,
我希望我还能生活自理,
有时我会在阳光下晒太阳,
或在炉火旁打盹,微闭双眼,
回忆我一生走过的路,
会想起我的亲人、朋友,
有时我会微笑,有时会叹息。
当我老了,
耳聋、牙缺,头发白,
我希望曾经的伙伴还在身边,一起玩耍,
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时光,
还可以牵着手走在夕阳下,
还可以相视一笑,
相拥而泣,相互依靠,不会离开。
当我老了,
我不再喜欢热闹,熬夜,
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看客,
留给自己独处思考的时间,
慢下来,静下来,听一听花开的声音,
就这样默默注视着周围熟悉的一切,
静静地离去。
诚然,我的一生是那么平凡,
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
可我真实的活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人的一生都在守望:
孩提时守望纯真,信手涂抹七彩的画板;
寒窗时守望理想,孜孜不倦编织美好的梦幻;
工作后守望事业和爱情,
在追逐中感悟生活的甜蜜与艰难;
慢慢地,最终,我们开始守望归宿,
守望一方宁静的港湾,守望生命的轮回!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往往被现实左右,可总有那么一些人逆流而上站在众人仰望的地方。历史就像一幕灿烂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一幅绝美的画,一段浑然壮阔的诗篇。它缓缓汇聚成一条大河,眼不可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天空下人的骨髓里,所以,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有了同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曾国藩对这种借机捞财的事看不惯,便没有前往,赵楫对此非常不满。只是,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
后来,曾国藩被人弹劾,连降数级,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再次成了赵楫的手下。按例制,出门不能再乘轿,而改为步行,惹得很多人看笑话。
他偏偏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上司赵楫请假,想在家里躺两天。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当即,他板起脸来就是一通训斥:“你才被降职几天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曾国藩无奈,只得继续带病工作。
自曾国藩降职以来,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要找赵楫理论,曾国藩却没事人一般,该干嘛干嘛,兢兢业业,好像所有的不快都不曾发生。
后来,曾国藩升为二品官员后,可以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但他一向节俭,又不愿太高调,就决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按照例制,蓝呢轿见到绿呢轿必须让路,否则,抬绿呢轿的人就可以揪住坐蓝呢轿的人一通暴打。
那次,曾国藩乘着蓝呢轿出门,轿子走到一条窄路上,后面来了个绿呢轿。这种情况下,蓝呢轿可以不让路。但曾国藩还是命人靠边走,即使如此,绿呢轿依然不能通过。
抬绿呢轿的人见状,策马奔过来,不由分说,掀起蓝呢轿帘,一把揪出曾国藩,啪啪就是两耳光,打得曾国藩两眼冒金星。
可笑的是,乘绿呢轿的只是个三品官员,曾国藩还比他大一级呢,此官员吓得不轻,心想,这下自己完了,肯定吃不了兜着走。赶紧跪下来赔礼道歉。
所有人都等着曾国藩打对方两耳光解气,没想到,曾国藩扶起对方,诚恳地说:“确实是我的轿子挡了大人的路,大人赶紧上轿,赶路要紧。”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没事儿人一样,而且,还再三叮嘱轿夫,凡是见了绿呢轿,不管对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须让路。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事事不计较,只一门心思做实事,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曾国藩:天道忌巧(说得真好)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天道忌巧”,人生要有笨拙的功夫。语出曾国藩,当时的晚清,在一种虚浮、圆滑、取巧的氛围中,因此曾国藩大胆“去伪而守拙”。
以天下之至诚应对天下之至伪,以天下之至拙应对天下之至巧。
原文:天道忌巧,天道忌贰,天道忌盈。
不要走捷径,人生的路一步一步地走,世上没有捷径可走,要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去做。
天道忌贰,贰就是不忠诚。诚为人之本,不诚则无以立。
天道忌盈,就是忌满。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鬼神害盈而福谦。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其实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时代,并因此陨落,而脚踏实地的庸才,才运筹帷幄,臻至成功。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曾国藩,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仰慕他们的名声,把他们都召进来。然而,只安排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却不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笑,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后离去。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曾国藩送走客人,回到书房,看到所题的文字,叹了一声气,说:“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便找来李鸿裔说:“这些人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揭穿,使他们失去衣食的来源,那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都隐伏在里边了!”李鸿裔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深深地收敛自己,谨言慎行。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