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2016-01-26 09:41:29)
标签:

杂谈

社会生活

分类: 感悟人生
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中国人求的是圆满,绝对不是对错。实际上这是最难做到的。中国人最讨厌没是没非的人,但是中国人最不喜欢是非分明的人。凡是是非分明的人,人缘都不好,事情都办不通。
我们是要求很高的民族,我们要在圆满当中去分对错,分对错分到不圆满,那你就前功尽弃。西方人是很简单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国人绝对没有这回事。
在中国,经常犯错的人反而没有事,经常对的人反而搞得倒楣透顶,这是不是很奇怪?你要知道,你越对,你得罪的人就越多。我必须要说明,听中国人的话要很小心,我们绝对不是要你同流合污,绝对不是要你投机取巧,但是我们要你顾虑大家的面子,要你能够随机应变,要你能够忍一时之气,否则这个是非永远是讲不通的。
是非在中国社会是高度困难的一件事情,说清楚一点,我们是中有非,非中有是,这个人这一部分做对了,他一定有一部分是做错的。一个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你再有理由,也还是你错,为什么?你让他不高兴,你就是错的。不管你怎么对,你让他不高兴,那你就是错了。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西方人吵架,对错会分得很清楚。中国人两兄弟吵架了,是不能分谁对谁错的。因为分了你对我错以后,兄弟就不会同心,以后就没有感情了。我们看到西方人兄弟之间的感情是没有我们深厚的。大人在处理这种兄弟吵架的事情时,一定要说两个都有错,两个都该骂,然后还要告诉他们,兄弟只有不吵架才是对的,只要吵架,两人都错。这叫做大是非跟小是非。
中国人是讲大是非的,只要是兄弟就不能吵架,有什么事好好商量。小是非是说,一定要分谁对谁错,分半天,分到最后离心离德,尽管天天住在一起,但是有时候还不如路人。
现在的小孩会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告诉爸爸妈妈,我的信你们不能看。可是中国的父母不会接受这样的说辞,不看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那种允许孩子有个人隐私的做法都是外国人的东西。外国人是孩子的事情他自己负责,因为在外国,孩子到18岁以后,他跟父母几乎没什么关系了。在中国,孩子到了30岁,还是父母的孩子;孩子40岁做错了事情,做父母的会更丢脸。
外国人看到小孩,会先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每次看到这个都觉得很好笑:小孩叫什么名字,跟你有什么关系?中国人不会这样问,中国人看到小孩,二话不说,先问:“你爸爸是谁?” 你爸爸是谁比较重要,你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可见,中国人永远是连在一起的,中国人见到小孩,比较关心的是他爸爸是谁,至于他叫什么名字,告诉我们,我们也不太注意,因为他分量不够。而且我们据此可以随时变化——你爸爸是谁——我爸爸是领导——请进请进,拿出家里最好的巧克力糖给他吃。有人就因此说中国人很势利。我想请问大家:势利好不好?
你说不好。那我告诉你,就是因为势利,我们为了人家看得起;所以才会争气,才会不断上进,否则,如果大家都一样,你还要那么努力,那么辛苦干什么?我们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永远都会想一件事,叫做:光宗耀祖!
你说好。那你太肤浅了。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吗?
那么,中国人很现实很势利,好不好?我想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了,中国的事情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四个字,合理就好。根本没有绝对的:好坏是非。
所以,最后提醒大家一句,切记: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作者:曾仕强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中庸之道:不可不圆,不可太圆(精辟)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01. 饭,不可不饱,不可太饱。不饱对不住美食,太饱对不住身体。饱中略饿,饿中微饱,乃养生之道、健康之本,少吃四成饭,多活二十年。
02. 酒,不可不醉,不可太醉。不醉,品味不出酒的妙处,进入不了酒的佳境,难以人酒合一,水乳交融。太醉,胡话连篇,丑态百出,失言失礼,伤己伤人,令人生厌。正所谓不可不醉酒中鬼才,不可太醉饮中君子。
03. 事,不可不察,不可太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察,恐怕交上坏人;不察,可能做错事情;不察,难免上当受骗被人利用;擦亮眼睛,不可不察。但是,太过精明会没有朋友,太过苛求会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太挑剔永远无法快乐满足,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还得糊涂。
04. 节,不可不傲,不可太傲。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做人要有骨气,有个性。当然也不可太傲,要随和、大度、宽容,于浩然正气中透出温情敦厚、质朴无华。
05. 人,不可不防,不可太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之心不可无,否则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和伤害。太防,在拒绝别人进入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把自己硬生生地挡在外面,成为一名空虚孤独的行者。
06. 己,不可不圆,不可太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做人三分傻,不可太圆滑,外圆内方,方圆有度,才是处世之道。
07. 规,不可不从,不可太从。规章制度面前,必须不折不扣遵循。但是,没有主见地一味跟风,不加分辨地随意苟同,没有原则地随波逐流,势必丧失做人的起码准则,沦为“太从”的奴隶。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处世之道,外圆内方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做到外圆内方之人,也能够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宠辱不惊,锋芒不露,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大智若愚,定会成就大事。

我们过去的铜钱,外为圆形,内为方口,是取自天圆地方之意。外圆内方之说,也常被人们用于为人处世之道。做人要外圆内方,意指表面随和,内心严正。其中“外”是指表象,表现和行为;“内”是指内在人心,精神品格。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句话包含了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和若春风”的“和”可理解为和气、和平、和睦、和谐;“肃若秋霜”的“肃”意为坚定、严格、严肃。“外圆”是指做人做事技巧、策略、途径和手段,使自己能识时务,知进退,审时度势,游刃有余;“内方”,就是做人要认真,有自己的目标、主张、和原则,不随波逐流,不任人摆布。因此,为人处世应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在中国文化中,圆有完整、圆满、完美之意,圆形无棱无角,不牵不挂,完整无缺。好多象征美好的词汇中都用了“圆”字,如团团圆圆、花好月圆、功德圆满、破镜重圆、字正腔圆等等。人的行事作风所说的圆,是圆融变通,相时度势,相机而动,体贴支持,周全和美。

而方是指方正,方正为稳定不移,四边平直,不曲不歪,不偏不倚。内方是指为人要持有端正之心,公平之意,沉稳而不轻浮善变,心地耿直而不曲意迎合。圆和方都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一种把握。

如果一个人过分讲究方方正正,棱角犀利,不讲策略,不善沟通,很难与人相处,也难以融入社会;反之一个人过于圆滑世故,不讲原则,八面玲珑,左右逢“圆”,见风使舵,会令人鄙视,四处碰壁,也将一事无成。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如果做人做事遵循规矩,遵循法则,坚持标准、规范和原则,这是“方”的道理;如果懂得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灵活机动,顺其自然,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与人交往中,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等,这也是“圆”的寓意和内涵。

外圆内方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方,是做人之本,是人格的自立,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有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方,也是信仰、原则和理念体现,是严以律己,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的一种精神。做人如果心无方正,只圆不方,那就成了没有定位,不明方向,随意乱滚得球了。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只方不圆,有方无圆就像是四处棱角、静止不动的“口”子,缺失了机动灵活,死板迟钝,也难以成事。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圆,是做事之策,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可谓经商有道,事业有成者,他说过:“欲无办大事之难题,必先倾全力做到圆世道、圆身心。”他认为,善做事的人,做事一定会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后会留下一个缺口。外圆内方的外圆也是指形圆,孙子说:“混混沌沌形圆,而不败也。”

 运用形圆的方法,关键要理解“形”的作用。车轮呈圆状,航船呈圆弧流线状,为的就是减少摩擦和阻力,快速前进,人生之旅也会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如果不懂形圆,缺乏机智,缺乏驾驭感情的意志,一根筋,认死理,钻牛角,事事计较、处处摩擦,往往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只有 “方圆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运用好“方圆”之理,一定会增强意志,宽阔胸襟,沉静蕴慧,胜不骄,败不馁,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人们纷争所迷失,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做到外圆内方之人,也能够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宠辱不惊,锋芒不露,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大智若愚,定会成就大。

曾仕强: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80%的人都是这样,遗憾终生!到生命的尽头才发觉自己一事无成。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当全部激情过后…人生如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