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闭上嘴是一种修行---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2014-06-09 14:32:16)
标签:

感悟人生

佛与人生

分类: 感悟人生

        福、惜福、如何惜福         珍惜自己 

人我相处之道    境界·知见·正命     佛陀的四个法宝

闭上嘴是一种修行闭上嘴是一种修行---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闭上嘴是一种修行
    有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花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
    流浪汉: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
    菩萨:只要你不开口。
    流浪汉坐上了莲花台。他的眼前整天嘈杂纷乱,要求者众多。他始终忍着没开口。
    一日,来了个富翁。富翁:求菩萨赐给我美德。磕头,起身,他的钱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穷人:求菩萨赐给我金钱。家里人病重,急需钱啊。磕头,起身,他看到了一个钱包掉在了地下。穷人:菩萨真显灵了。他拿起钱包就走。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渔民:求菩萨赐我安全,出海没有风浪。磕头,起身,他刚要走,却被又进来的富翁揪住。为了钱包,两人扭打起来。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包,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
    你觉得这样很正确吗?菩萨: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
    流浪汉默默离开了寺庙……
    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等待它顺其自然的发生,结果会更好。可面对现实的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
    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
    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闭上嘴是一种修行---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佛曰::“非已之物对你并非吉兆。”
    禅者有言:“行在路上,活在道中”。
    在红尘之外,静观云卷云舒;在生活之中,笑看花开花落。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
    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
    放下狭隘,活得自在……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
    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树木,把枯黄的落叶放下,长出一个美丽的春天。
    苍穹,把灰色的云翳放下,才有一个灿烂的晴空。
    心灵,把沉重的郁结放下,就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阿弥陀佛!

福、惜福、如何惜福

闭上嘴是一种修行---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福、惜福、如何惜福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著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书经·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在佛经中说到业力,以业力的性质来分,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所谓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人天趣中殊胜的别报;所谓非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三恶趣中鄙劣的别报;所谓不动业,是可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总别二报。于此我人可知,我们所说的福,是前生善业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总报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但虽同为人趣,而别报则千差万别,如生命的寿夭,相貌的美丑,眷属的和合,财富的多寡等等。因此,我人所说的祸福,事实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业所感之果而已。
    依照佛法来说,人生并不是宿命论——并不以为由前生业力,注定今生的命运,而一切不可更改。虽然由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福报或灾殃,但今生的祸福,一切还要以个人的行为主导。本来以前生的善业,招感今生的福报,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为,照样可以转福为祸;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恶业,招感今生的苦报,而获苦报的人安分知足,努力为善,照样可以转祸为福。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头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为’为标准。古人云:‘为善虽无福至,祸其远矣;为恶虽无祸至,福其远矣。’善哉斯言,值得我人三思。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古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财有势,所谓钟鸣鼎食,极尽享受之能事。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个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厨房的水沟,通过尼庵的后门流到大水沟中,老尼师看到水沟中冲流过的白米饭十分可惜,就捞起来晒干收藏起来。数年后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妇孺拘留在尼姑庵中,在饥饿难耐的时候,老尼师拿出自水沟中捞出的米,为这家人煮了一锅饭,这一家人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白米饭。古人说:‘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正是这个意思。
    俗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以今日台湾的繁荣富足,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段时间。虽然社会上有贫富差距,但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开拓前途与发展,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珍惜现有的环境呢?以社会现象来说,族群对立,劳资抗争,动辄游行示威,暴力相向;以个人生活来说,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有了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无量恶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果,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夫复何言!
    人在福中不知福,有几多人能够珍惜现在呢?古人有谓:‘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娑婆即是乐土。但是,此种境界,只有智慧高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世间芸芸众生,以先天无明所覆蔽,迷闇无知者多,多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的安乐呢?
    事实上,有福并不是好事,《韩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话说的很明白:‘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相反的,有祸也不是坏事,同上文续曰: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活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人是最健忘的动物,我们回想五十年前,台湾光复初期贫困与匮乏的生活,对今日的富足丰裕还能不满足吗?事实不然,知足惜福的人固然有,而不知足不满足的人无宁说更多。唯其如此,世人皆在盲目追求中讨生活,所以台湾成为‘贪婪之岛’。此种现象,不独台湾为然,大陆更是如此,在‘一切向钱看’的唯一目标下,卖假药,制假酒,贩卖人口,只要有钱可赚,没有不可为之事。至于‘健忘’一节,尤为显著,近十余年,大陆致力于经济发展,沿海都市,如深圳广州等处,一席酒宴,动辄人民币逾万元;甚至于普通城市,饭店宴客,菜肴要多到后一半上的菜无人动筷子,才叫做‘有面子’。这些人忘记了一九六零年后的大灾荒年代,多少农村大半的人被饿死;‘十年浩劫’期间,多少人又过的是什么生活?甚至于九零年代的现在,落后地区如西北山区,甚至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百分之七十的人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人民币,这不正是‘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的写照吗?纵然别人痛痒,与我无关,那么这些挥霍无度的人们,自己以往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日子,也全然忘记了吗?人之健忘,为何一至于此。
    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以人类社会中有善根有良知的人,心灵还没有完全物化的人来说,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老子谓:‘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奈世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是以‘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社会上有太多的‘积极进取’人士,在创业过程中盲目扩充,永无止境,终至于像吹橡皮泡似的,吹的过了头,‘啪’的一声一切粉碎。无尽止扩充的后果,那么如果有‘悔吝之咎’,也就不算是意外了。
    世人生活的奢俭,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吃饭的最低目的是为了果腹,最高的目的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穿衣是为了蔽体(当然也包括身份与美观的条件),但如果像菲律宾前总统马可仕的夫人伊美黛似的,拥有四千多双鞋子,那就奢侈的离了谱。古人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
    先儒焦澹园曰:‘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我们冷眼旁观世间众生相,每见奢靡放逸,挥霍无度之人,到老来而能丰衣足食,福寿双全者,极为罕见。何以致之,他们先把福享尽了,甚至于透支了。现在台北万华街头的流浪汉中,就不乏早年的富家子弟,或拥有房舍田产的富人。
    古书中有一段格言说:‘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勿以政冶杀生民,勿以学说杀天下后世。’嗜欲,就是我人的嗜好与欲望,嗜好欲望可以杀身,而世人甘之如饴。财货可以杀子孙,而世人唯恐不多。古书上说‘苛政猛于虎’,就是政治杀生民的例子。至于学说杀天下后世,宋儒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残害了后世多少妇女;马克斯的理论学说,百年来杀了多少人?后两则姑且不论,前两则也正在我们惜福的题目以内。
    中国数千年来的农业社会,有一条‘天道循环’的规律,那就是‘富贵生奢侈,奢侈生贫贱,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贫贱……’周而复始,循环无已。或曰,现在是工商业社会,农业社会的规律不适用了。事实不然,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循环,无非就是佛家的因果。宇宙之间,自物质世界至人类社会,自然现象到精神活动,何事无因,何事无果?所谓‘果由因生,事待理成。’ 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福、好比存款簿上的存款,你节樽使用,细水长流,可以长久保有余福;你不知节制,浪费挥霍,自然余额无多,甚而出现赤字。而挥霍浪费、骄奢放逸的后果,不仅是消耗福报,更造下无量恶业,必然要承受恶果。
    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我人要珍惜这果报,继续造作善业,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以前生福报的资源,作为今生造作恶业的条件,那来生就三途有分了。

 

                                                           ——于凌波居士

珍惜自己

闭上嘴是一种修行---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珍惜自己
    有个事业有成的年轻人,正值壮盛之年,却被黑白无常带到阴曹地府。
    「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抓来?」他忿恨不平地问阎王。
    「你的时辰到了啊!根据黑白无常提的报告书中这样写着:浑浑噩噩,四肢无力,满脸愁容,健康不佳,压力沉重,疲倦难耐,更惨的是──欲望横流。」阎王淡淡地说。
    年轻人听了说:「怎么可能?我一直很健康啊!你怎么不给我一点警觉?」
    阎王这下火大了,他说:「怎么没有?我至少提醒你三次了!」
    「第一次,我让你变得很疲倦,早上醒来,头昏脑胀,满眼昏花,像没有醒来一样;第二次,我使你饿了痛,饱了也痛,胃肠痛得不得了;第三次,我让你全身都酸痛;但是你一点也不在意,完全不好好爱惜身体,我只好派人把你抓回来了。」
    年轻人一听,果然这些都是曾有的症状,只是自己没把它放在心上,于是叹了一口气说:
    「唉!都是我只顾事业,不好好珍惜自己,只好认命了!」
    阎王感叹的说:「基本上我只收一种人,就是阳寿尽了的人,但现在却多了一种──不爱自己的人;可叹的是,第二种人愈来愈多了。」

人我相处之道

 

人我相处之道
    人我相处之道在于彼此快乐,能如此才能安心、安住。吃、住方面的不如意尚是其次,不要太介意别人的一句话而起烦恼,世间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事,只要商量、沟通,站在对方的立场“体贴”一下,不以情绪处事,自然能和乐共处。 
    “人生难逢开口笑,你苦什么呢?兄弟姐妹皆生气,你争什么呢?得便宜处失便宜,你贪什么呢?前世不修今世苦,你怨什么呢?冤家相报几时休,你恨什么呢?虚言折尽平生福,你假什么呢?欺人是祸饶人福,你疑什么呢?” 
    世事如同棋一局,有远见者胜。有恩不求他报,凡事不要太过计较,忍不了时,用力再忍,“难忍能忍”,则一切均能如意自在。
    一件事情的成就,要靠众人的协助,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唯我独尊的时代,似乎已不适应现在的潮流,众缘和合能造就多彩多姿的生活层面。一个人生活如何多彩多姿?除了要广结善缘外,惜缘也不可忽视。在团体中除了发挥自己工作上的特长,慈悲、耐烦、柔和的胸量是不可少的。“观念”是事情成功与否的关键;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礼”是一种规律人们外在行为的规范,使心和行为、实质和形式达到调和,是人格圆满境界,故孔子常说:“恭而无礼则劳,愤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故“礼”之用,以和为贵。
    在团体中与人相处,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气、和平、和好、和悦、和顺、和祥、和谐、和衷共济、和气生财!佛光山的优点不在大,非常自豪地在“和”中生活,在“和”中修道

    禅心三无——无忧、无悔、无怨————
    禅心,要修禅,要有一颗禅心,首先我们要做到第一无忧,第二无悔,第三无怨。希望我们记住这禅心“三无”。在平时经常反观内照,现在心里是不是有忧了?是不是有悔了?是不是有怨了?经常反照,经常的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不断的反照,不断地把自己心里面忧、悔、怨净化,转化,放下。

    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而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沮丧的东西;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全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乐观向上,好运不断;失落沉沦,厄运陪伴。逆境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凡事往好处想,因为,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

    世间的所有现象皆生于因缘————
    世间的所有现象皆生于因缘,如果我们对任何现象,事物的发展结果追究到它们发生的源头,会发现除了因缘组合条件相生之外,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使得它产生。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这就是“空”。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除此,并无原本不变不异的实体存在,这个真理叫做“空”。

    修行就是修心,修一个平静的心————
    修行就是修心,修一个平静的心。我们的心态不安静的时候,外在的东西,营养、卫生搞得再好,对身体也有伤害。我的心态平静了,心情好了,身体自然而然就好。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内心里没有那么多邪知邪见,也没有那么多妄想执着。

佛陀的四个法宝

闭上嘴是一种修行---拾起是幸,放下是福!

 佛陀的四个法宝
    之一 忏悔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着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醒的时候追逐贪嗔痴,就连睡梦中也为三毒所伏,但愚痴的自己仍不知觉悟,仍在粪坑中逐粪而不自知,可愧可羞至极!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学佛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是那么地不可救药,通身满是杀盗淫妄,业罪深重的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举手投足,一起心动念,都是不好的念头,天天自己面对自己的贪嗔痴作战却总是屡败屡战,深深体会到「具缚凡夫」四个字的意义,我们无始累劫累积的习气业障,早已把我们六根束缚得密不可封,想要摆脱习气,消除业障,谈何容易!
    如今我只有忏悔一途了!在师父茅蓬前有一幅字「礼忏」!「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师父慈悲指导我们消业最好的方法。在体认吾罪无涯、吾业无边的同时,我们也体知吾生命有穷,吾忏悔无尽!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在礼忏的同时,身礼佛,口念佛,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以清净心忏悔,其功德不可思议!
    金光明经云:「所谓金光,灭除诸恶,千劫所作,极恶重罪,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我今已说,忏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净微妙,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忏悔一法,是金光明,是无价法宝,我等凡夫能于五浊恶世的末法今日闻此法门,都是于无量百千万亿佛前种诸善根才有此福报,但愿同俦皆能诚心忏悔,发露罪愆,以期佛菩萨加被,灭除我等深重业罪!并冀希藉此忏悔功德回向广大有情众生,普皆脱离业海,同登净域!

    之二 放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在所有的罪过里面,杀生的罪过最重,在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的功德第一!因为所有的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怨仇结得最深,救了他,他感激得最深。
    但放生在末法时代提倡甚难,所遭受的批评也最多,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没有福报的原因!我们有幸跟随师父,了解佛陀教导我们此一既可消除业障又可长养慈悲的殊胜法门,自当力行救赎放生,放生自有放生的功德,捕杀自有捕杀的罪过,批评的人自然背负批评的报应,深信因果不灭的真理,让我们彼此互勉力行放生!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而放生一事,难得可贵的是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一概全备!花钱购买物类放生是财布施;放生时使物类三皈依并念佛回向,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贯注于其八识田中已成道种,是法布施;当物类被杀、被擒、被关之际,予以解救,还其自由,使其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是无畏施。
    三施俱备,放生第一!师父指导我们如此无上殊胜的法宝,放生的同俦们更当珍惜,努力实践,以不辜负师父开蓬度众,辛劳度我等的一番苦心!

    之三 吃素
    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
    在所有的罪业中,以杀业最重。因为既造杀业,必受杀报,因果报应是最惨最重的。何其不幸,我们却一天到晚在造杀业而不自知,因为吃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我们天天吃肉就等于天天造杀业,三餐吃肉就等于三餐欠杀债,我们因为吃肉,与众生所结的血海深仇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未来的果报真令人不敢想像!
    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佛心就是慈悲心,我们修行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悲心,学得佛的一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一分;学得佛的十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十分。奈何吃肉的人早已断了大慈悲种子了,慈悲心无由涵养滋长,没有了慈悲,早已悖离了佛心,所有的修行都是一片惘然!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我们想求身体健康,生活平安,子孙贤达,事业顺遂;我们想求业障消除,道业成就,了生脱死,往生西方;但是吃肉的人所求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这是佛陀金口宣说的教诲,如果我们不能吃素,还是照样吃肉造杀业,我们一切的心愿将永远无法实现。
    正因为吃素是如此地重要,师父总是秉持佛陀的教诲,一而再,再而三,孜孜不倦地劝告每一位学佛的人,一定要赶快吃素,赶快矫正吃肉的恶习。能够马上改过来完全吃素的人最好,没有办法马上改过来的人还是要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向完全断肉吃素的目标实践。因为吃一次肉,造一次杀业,结一次怨仇;吃十次肉,造十次杀业,结十次怨仇;每一次吃肉造杀业所结的血海深仇,将来因果报应还是要自己偿还。做得到的人,无边功德自己亲得,做不到的人,无边罪过自己亲受,每一个学佛人都当凛凛于此事,千万不可轻忽!

    之四 念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蕅益大师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最最精华,是捷径中的捷径!是妙法中的妙法:依靠着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愿,仰仗佛力,横断生死浊流,超脱轮回果报,末法修行,离此念佛法门,亿亿人中找不到一个成就的!
    念佛具足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当一门深入,今生今世老实念佛,不夹杂,不三心二意。因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禅,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全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真至简之咒!既是禅又是密,又能总括三藏十二部教典,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我们念佛时,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罪众生,念的一样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想想我等具缚凡夫,何德何能有此福报与大菩萨们修同一个法门!文殊、普贤菩萨教我们念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教我们念佛,念佛法门这么殊胜,这么难逢,今生今世我们更当把握,没有多生累劫的善根我们是听不进,更信不及这一句佛号的!
    师父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融入了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不离佛号,鸟叫蛙鸣,声声弥陀,以身教示现教导我们一心念佛,我们念佛同俦三生有幸得遇师父,示范着一个真正念佛人的行持,更得以亲近请益,是莫大的福报!愿我念佛同仁,皆能死心塌地念佛求往生,一生成就,以不辜负弥陀慈父之大慈悲愿,也不枉师父辛劳度众,循循指导的教诲之恩。

境界·知见·正命

                   境界·知见·正命
    一、境界

    佛教中有言:净化身心,转染成净,转迷为悟。染的是外境(事物),迷的也是外境(六尘),心随境则生喜怒哀乐,随称、讥、乐、苦,利、衰、毁、誉而动。不能自在的生存,为之而颠倒。因为不识本性,诸法自性。
    随文字,语言的好恶而烦恼不堪。语言、文字是对形象事物的一种假设安立而已。人们为之而取舍,分别。语言文字的描述非真境,可是人们以我执出发,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而造业,而轮回受苦报,继而又造业……
    二、知见
    为什么会颠倒,因为知见不真、不正,认识不透,没看清楚。妄以偏为正,坚执己见。学佛法在于提升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依佛言而去实践生活,在生活中体验佛法的实质。
    有人以为学佛只要好生的念佛就是了嘛,何必学习佛法道理呢?其实不然,此为知见问题。若不知法(佛所指示的道路)何能依法而修(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经中的闻思修入三摩地,教理行果,信解行证,无不说明闻教起修的过程和重要性,为此第一点的知见应树起。
     如佛言无常、苦、空,依此理而修习,对照自己。有了教理的武器,好对治眼前的境界,为之达到转染迷为净悟。打破灵魂——我执。
    三、正命
    生活的准则。做为一个佛教徒,生活方式要与众稍不同。以正知见为前导,生活的举止要与佛法相应。以五戒为根本,五戒持好,就是五大布施。法施,财施的动机应纯正,不为名闻,只存供养。做到牺牲无私的奉献,不悭的“舍心”,才能圆满因行,成就果德。
    在为人处世上要以利他为务,不可损人利己,多成全别人,好事让人,吃亏是福的思想。不可苟且偷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