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培训: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标签:
育儿 |
分类: 专题培训 |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锻炼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形式。
一个成功的体育活动应该是游戏化、科学化、整体化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班的体育活动时,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幼儿在同伴互助中进行大胆的
在设计大班的体育活动时,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幼儿通过活动在规则意识、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及身体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思考:请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我们在各年龄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侧重点
二、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愉悦幼儿的身心,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以达到增强幼儿的体质。
认知目标:培养幼儿好奇探究、勇敢、乐观自信等品质。
技能目标: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第一条目标:主要是针对幼儿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要体现在技能方面;另外就是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目标:例如,灵敏、爆发力和节奏(主要体现在速度)等方面的目标;是要以幼儿为主语的发展目标,是具有动态的过程并非学习结果的目标。
例:学习合节奏跳皮筋,锻炼腿部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一般采用(初步)学习、(初步)练习、巩固、复习等动词描述,切忌用“学会”、“能够”等描述结果的词语描述。
第二条目标:主要是幼儿“学习策略”的目标,并非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教师都误以为这个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其实教师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和孩子一样也是一个学习者,怎样把老师的教学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呢?”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就不难撰写此条目标了。
第三条目标:主要是针对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提高的社会性发展、情感体验等发面的目标。例如,孩子对空间的分享、与同伴的身体接触、自我保护、与同伴的合作等社会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的目标。
思考:请结合刚才所学设计出发展小班幼儿爬行能力的活动目标。
(二)活动过程
1、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最重要的一句是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呈现上升、平稳、下降三个阶段。
儿童身体器官惰性小,易动员,活动能力上升较快,所以开始部分活动的时间较短,运动负荷的增加要快。
(2)平稳阶段:在平稳阶段,身体各器官活动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且能保持一段时间。这时身体活动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这一阶段相当于体育锻炼中的基本部分,在活动开展时,宜将难度较大、较新的教材或运动负荷较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此阶段。但教师应控制好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即要保证运动负荷高峰的出现,又要避免因运动负荷过大使幼儿过早发生疲劳。
(3)下降阶段:体育锻炼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身体出现疲劳、活动能力下降,这时应停止较激烈的活动,但不宜“急刹车”,应进行一些放松活动,以便较好地恢复体能和消除身体疲劳。
2、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提示:准备部分的运动负荷量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出现拉伤肌肉、关节扭伤、头晕等现象。应安排轻松愉快、活泼、运动量较小的肢体活动。
思考:假如你的体育活动课是学习跳的动作,你会如何设计热身部分?
(2)基本部分
l
l
思考:根据示范讲解的要点请对跳的动作进行示范讲解。
提示:示范讲解是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正确地示范讲解,否则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教师必须努力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充分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幼儿。
l
在练习时,教师的指导语要明确简练,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l
(3)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即放松运动。这是最后一环节,幼儿的运动量达到最高潮之后从高潮下降到低潮,必须做放松运动。此时学生已出现疲劳,身体的各种机能和兴奋性都逐步下降,必须做积极的放松活动,让幼儿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转入相对的安静状态,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很多老师不重视甚至直接忽略这一环节,这些都是非常不科学的,会对幼儿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影响师幼情感的融洽。
http://s6/mw690/003dgT7Sgy6IgU3MRoh6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