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培训: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4-06-09 20:34:47)
标签:

育儿

分类: 专题培训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主讲人:章凝凝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锻炼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形式。

    什么是好的体育教学活动?

一个成功的体育活动应该是游戏化、科学化、整体化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因此“兴趣”既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好老师,兴趣的诱发和培养主要源于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中科学、有效的引导。我们知道,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因此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并将游戏贯穿始终。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游戏的方法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应先从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点出发。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动作发展快,喜欢模仿和游戏,容易进入到拟人化的情境当中,行动易受情绪影响。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在集体活动中有了初步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开始萌芽,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并逐渐学会了交往,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对体育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创新、合作、竞争、规则意识逐渐增强,有极强的求知欲,喜欢挑战。

    因此,在设计小班的体育活动时,教师要以情境角色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模仿、游戏,从中发展幼儿走、跑、跳、平衡、钻爬、攀登、投掷等动作。

在设计中班的体育活动时,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幼儿在同伴互助中进行大胆的  创新。

在设计大班的体育活动时,教师要思考如何让幼儿通过活动在规则意识、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及身体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思考:请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我们在各年龄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侧重点

 

二、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老师们都知道,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 ,我们首先来讲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

    1、体育活动的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愉悦幼儿的身心,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以达到增强幼儿的体质。

认知目标:培养幼儿好奇探究、勇敢、乐观自信等品质。

技能目标: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等),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第一条目标:主要是针对幼儿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要体现在技能方面;另外就是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目标:例如,灵敏、爆发力和节奏(主要体现在速度)等方面的目标;是要以幼儿为主语的发展目标,是具有动态的过程并非学习结果的目标。

例:学习合节奏跳皮筋,锻炼腿部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一般采用(初步)学习、(初步)练习、巩固、复习等动词描述,切忌用“学会”、“能够”等描述结果的词语描述。

第二条目标:主要是幼儿“学习策略”的目标,并非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教师都误以为这个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其实教师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和孩子一样也是一个学习者,怎样把老师的教学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呢?”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就不难撰写此条目标了。

    例:在玩鞋盒中练习走、跑、跳、爬等各种技能,重点学习助跑跨跳

第三条目标:主要是针对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提高的社会性发展、情感体验等发面的目标。例如,孩子对空间的分享、与同伴的身体接触、自我保护、与同伴的合作等社会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的目标。

思考:请结合刚才所学设计出发展小班幼儿爬行能力的活动目标。

(二)活动过程

1、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最重要的一句是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呈现上升、平稳、下降三个阶段。

   (1)上升阶段: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在未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前,知道或想到即将开展活动,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选择性反应。适应性积极反应能够加速身体器官克服惰性,提高其活动能力。消极反应表现为对大脑抑制性提高,对活动不感兴趣。教师要根据这一规律,平时把每次体育锻炼活动组织好,让儿童听到要开展体育活动锻炼就产生积极的情绪。  第二个过程是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克服器官的惰性,提高其活动能力。教师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应利用适当的热身活动,来适应活动开始身体活动能力较低的状态,并使身体活动的能力较快地上升以适应第二阶段活动的需要。

儿童身体器官惰性小,易动员,活动能力上升较快,所以开始部分活动的时间较短,运动负荷的增加要快。

(2)平稳阶段:在平稳阶段,身体各器官活动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且能保持一段时间。这时身体活动效率高、学习效果好。这一阶段相当于体育锻炼中的基本部分,在活动开展时,宜将难度较大、较新的教材或运动负荷较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此阶段。但教师应控制好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即要保证运动负荷高峰的出现,又要避免因运动负荷过大使幼儿过早发生疲劳。

(3)下降阶段:体育锻炼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身体出现疲劳、活动能力下降,这时应停止较激烈的活动,但不宜“急刹车”,应进行一些放松活动,以便较好地恢复体能和消除身体疲劳。

2、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我们可以把一个体育活动归纳为三个环节,即开始部分(热身活动)、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放松运动)

   (1)开始部分:也就是体育活动的热身活动。热身运动是幼儿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运动量随着活动的加剧会慢慢地上升。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时候,热身运动一定要到位,从上肢、体转到下肢运动。同时在热身环节,教师要注意根据本堂活动中幼儿将要运动到的部位进行重点的热身。

  安全提示:

       空气流通;

       活动场地平坦,不要太滑或太坚硬;

       器材牢固,没有锐角.

提示:准备部分的运动负荷量不能过大,否则容易出现拉伤肌肉、关节扭伤、头晕等现象。应安排轻松愉快、活泼、运动量较小的肢体活动。

思考:假如你的体育活动课是学习跳的动作,你会如何设计热身部分?

(2)基本部分

交代活动内容:

  直接方法:动作的示范

  间接方法:运动探索、指导发现。

示范并讲解:

  可以是老师或者幼儿的正确动作示范。但在示范时要注意:①姿势正确,动作轻松、优美。②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要照顾到全体幼儿,也便于幼儿模仿学习。③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次数以2、3次示范为宜。

  讲解应注意: ①重点突出,语言少而精,以练习为主。②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趣味。   ③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可以适当的提问。

思考:根据示范讲解的要点请对跳的动作进行示范讲解。

 例如: 为了让幼儿掌握轻轻跳下落地的动作,可以用“小老鼠偷油吃的”这个故事来讲解:老猫睡着了以后,小老鼠要去偷油吃,得轻轻地跳下来,别让老猫听见了。要是把老猫吵醒了,就会被老猫捉住、吃掉。小朋友可要认真哦,看怎么跳才正确:双脚并并拢,膝盖弯一弯,轻轻往下跳,前脚掌先着地。

提示:示范讲解是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正确地示范讲解,否则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教师必须努力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充分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幼儿。

幼儿练习:个人分散式、分组轮流式、两人合作式、鱼贯式、集体集中式、分组轮换观摩式等等。

在练习时,教师的指导语要明确简练,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提示: 练习时运动的负荷量应由小到大,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避免让幼儿产生过度疲劳或发生运动损伤。同时要考虑照顾到个别幼儿能力差、体质弱、胆怯等因素,采用降低活动难度或者保护帮助的方法,给每个幼儿安排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练习时,老师一定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排除安全隐患。

复习游戏:交待游戏规则。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动作设计到游戏当中    示范。提示安全问题    有秩序的组织游戏。再次提示安全

(3)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即放松运动。这是最后一环节,幼儿的运动量达到最高潮之后从高潮下降到低潮,必须做放松运动。此时学生已出现疲劳,身体的各种机能和兴奋性都逐步下降,必须做积极的放松活动,让幼儿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转入相对的安静状态,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很多老师不重视甚至直接忽略这一环节,这些都是非常不科学的,会对幼儿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影响师幼情感的融洽。   最后用时下十分流行的一句话作为进行活动的结束语:设计教案容易,设计好教案不易,且行且改进。尽力让我们的孩子从每一次体育活动中体验愉悦,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http://s9/mw690/003dgT7Sgy6IgU36YgU08&690

http://s6/mw690/003dgT7Sgy6IgU3MRoh6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