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它实现了幼儿、教师和材料三向交流的可能性。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将他们积累的各种生活经验再现出来,并通过操作及与他人的对话接触加深关于这些生活经验的印象,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它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角色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大大增强,游戏兴趣显著提高。但在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容易忽视孩子的主体性地位,预设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的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自己对于角色游戏的教育观念,重视角色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下面就班级角色游戏中的一些实例来谈谈中班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管理意识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从问题切入,找准自主与规则间的“链接点”
角色游戏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一特点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实现自主管理创造了条件。所以升入中班后我们就尝试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游戏区域,结果发现孩子们通常会一窝蜂的冲向自己喜欢的角色区,争抢游戏角色与材料。入区环节变的异常混乱,同伴之间的争执也增多。这不仅带来了安全隐患,对于角色游戏的有序进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指出“游戏必须包括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为确保角色游戏的有序进行,处理好自主与规则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为了调节自主与规则的平衡,既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又能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享受自由,获得乐趣,通过协商师幼一致决定在幼儿自主进行游戏的同时制定一些有助于游戏开展的规则。
针对幼儿入区时的混乱现象,我组织幼儿进行了谈话,师幼共同讨论对策。孩子们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每个小朋友画一张卡,拿着卡再到角色区里面去玩。于是角色游戏“选区卡”应运而生。孩子们很快就开始设计起了自己的选区卡,即在老师提供的卡纸上画上属于自己的小标记,然后由老师帮忙贴上自己的名字。就这样,一张独一无二,只属于自己的选区卡就诞生了。有了选区卡,还需要插卡牌,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把插卡牌做成小房子的形状,在房子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小房间。如果想进入角色区,就可以把选区卡插到这个角色区的小房间里。
随着选区卡的设计完成,角色游戏活动又开展了。孩子们一听到可以开始游戏时一手搬着椅子,一手忙着将手中的选区卡插入各个区域,场面看上去有些混乱,椅子不时的发出“哐当哐当”碰撞声。看到这个情景,我开始引导孩子们进行“怎样安全插卡”的讨论,孩子们纷纷就“需不需要搬椅子”“怎样搬椅子”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先插选区卡,再按角色需要搬椅子。制定规则源于问题,制定规则的过程也是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自主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幼儿更愿意遵守他们自己制定的行为准则。由于幼儿参与了规则的制定与选区卡的设计,幼儿对于角色游戏规则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也就更容易遵守游戏中约定的规则。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幼儿出现的问题,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幼儿讨论、协商等方式寻找对策,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或者制定硬性的规则。只有找准了幼儿自主游戏和规则制定之间的衔接点,通过出现的问题为切入口,顺势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发现规则对于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自主管理游戏。
二、
以幼儿为本,寻求自主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游戏活动的最主要部分,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角色游戏给予了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的反映生活。所以说角色游戏是相对自由的活动,但自由并不意味着老师让孩子“放任自流”。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掌握好自主与发展间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
例如在角色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偏区的现象,即有的孩子总是喜欢去某一个角色区。针对孩子出现的偏区现象,我们对那些不受欢迎的角色区进行了材料以及角色上的调整,但是收效甚微。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我发现那些出现偏区的幼儿有极个别是真的偏爱这一角色区,而绝大多数幼儿只是从众心理,看到别人玩自己也想玩,玩的过程中却未投入,还有部分幼儿则是不愿尝试未知的领域。如果这时候作为教师还是放任孩子自由玩耍,不做适当的引导,那么孩子的游戏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角色游戏对于孩子的促进作用也会相应减少,反而会对孩子日后的发展造成影响。针对这一现象,为了让幼儿接触不同的游戏类型从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在选区卡的运用上做了改变。首先在选区卡的背面画上相应区域的符号,接着当幼儿每次进入角色游戏结束后在相应角色区域符号的后面贴上五角星(每周更换五角星颜色),表示这一角色区域已经玩过了,玩过的区域在同一礼拜内不可以重复玩。这样一个星期下来,孩子们五个角色区都玩到了,这样偏区的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角色游戏是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游戏活动,对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可忽视。作为教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导者角色,但也不能因为实现自主而对孩子的游戏行为“视而不见”,对孩子的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漠不关心。我们要做的是敏锐的观察每个孩子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通过观察游戏过程来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坚持以“幼儿为本”,通过材料或者规则的适当变化来引导幼儿进行合理的自主游戏,努力实现自主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三、
分层次递进,抓准从他律到自律的“成长点”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来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所以在不受外显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就容易产生互相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游戏的顺利开展。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随着年龄增长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不够理想,需要教师的提醒或督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实际问题,以尊重幼儿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确立、遵守游戏规则。逐步从借助外力的他律发展到幼儿自觉的遵守游戏规则,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管理意识。
如在形成角色游戏入区常规时我们分三步走,从完全借助外部力量逐步加大到幼儿自主管理,变他律为自律,分层次逐步实现幼儿的自主管理。针对幼儿在入区时表现出来的争先恐后、吵闹等现象,我们对孩子进行了分阶段的引导,分层次递进,从而让孩子安静、有序的入区。中班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争抢的现象不可避免。第一阶段我采用榜样示范法和逐个拿卡入区的方式帮助幼儿巩固入区时的常规。第二阶段在熟悉规则后,让幼儿分组选择,帮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避免消极等待。第三阶段让所有幼儿同时选区,即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又体现了幼儿自由选择的公平性。
由教师制定的“标准”或规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他律,幼儿容易陷入受支配、主体缺失的状态。幼儿只有在认识规则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内化规则,从他律到自律。中班幼儿由于年龄限制,从认识规则到内化规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密切关注游戏规则制定过程中幼儿的种种信息,找准促使幼儿从外部控制到自我管理的“成长点”,采用适当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变他律为自律。
正如幼儿从他律成长为自律需要一个过程一样,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自主管理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作为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们需要在了解本阶段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观察、实践、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指导策略。让孩子在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下体会到自主游戏的快乐,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真正实现幼儿的自主管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