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凑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口算题卡不能停,每天在练;阅读理解每天一篇,写完还要把文章解析读透;英语天天读,古文、古诗天天背。听得出来,家长们很得意自己的安排,也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觉得他们不努力,所以做不对题;明明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完了一套卷子,不夸奖就算了,却怀疑孩子是想赶紧做完出去玩;有几天因为外出没完成计划,就被说成是一直打破计划。家长比自己上学时期更多地做着学习的计划,越俎代庖的同时也在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很多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没有内驱力,孩子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学的。想让孩子改变,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可以试试以下三种方法。
一、一边背一边写
一方面能写出来才算背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肌肉记忆,考试时才不易出错。作业这个东西,孩子们一旦开始接触,就要与之有持续十二年的交手时长,可谓是“任重道远”。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慢慢调整孩子的作战计划,不断精进,以一种独立和游刃有余的姿态,获得这场持久战的胜利。
二、给孩子自主感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一提学习总是觉得反感、总要被逼着被监督着?为了让孩子做好,在一边监督、辅助;为了让他少犯错,一遍遍提醒;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其实有没有想过,是因为大人总在“插手”,让孩子误以为“学习并不是我自己的事儿”,从而缺少自主感。什么是自主感呢?就是自己能决定一些事情。毕竟,自己能做主的事情才是自己的事情,也才能谈“自控”“自觉”。学习上的自主感,是孩子自己能决定学习上的一些事情直到把学习完全当成自己的事,从中感受到欢喜和满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内驱力一旦被激发,根本不需要父母过多地督促和安排。所以,生活里,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机会做一些决定。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先修整,以及到底是先写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在实践中修改。甚至可以从让孩子决定买什么颜色的笔袋、书包开始,从让孩子决定选什么课外书来读开始。不过,从被安排到自主安排,是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或者说是来“试错”的,并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踏出第一步看到的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风景。
三、创造好的体验,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好
印象最深的是表哥家家侄子学围棋的事。听表嫂说,侄子一度想退掉自己的围棋兴趣班,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当初那么喜欢围棋,甚至现在依然对各种棋类的游戏很感兴趣,天天缠着爸爸跟他一起下象棋、斗兽棋,为什么不想再继续学围棋了。直到有一次上课,天气实在太热,老师邀请在教室外等着的家长去教室后排坐着吹空调。再一次看见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顿悟他的态度反差为何如此之大。复习上节课知识时,他明显不敢举手回答;老师指出他问题时,他总是一脸惊恐;课堂练习时,他们对弈三盘,侄子输了两盘。他的关注点一直在,“我错了,我输了,我不行,我根本学不会”上。对一件事没有良好的体验,总在恐惧、失败和自责中,是没办法让人继续热爱这件事的。以前侄子学哪一课,嫂子和表哥也会跟着学,家里基本每天都有固定的围棋时间。因为是入门的知识,他们即便不在课堂,随便检索一些方法,和他下棋也能游刃有余,甚至能做到故意输给他。他的每个知识点都能被反复运用到,自然会了然于心。不过,随着孩子学习的加深,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以“你会,但我不会”为理由,拒绝过很多次侄子的“对弈邀请”,这就导致除了课堂以外,他根本没有练手的时间、复盘课堂内容的时间,找不出也改不了自己的知识盲点。于是,他们请侄子来教他们下棋,也在线上不断找和他水平差不多的对手来对弈、再复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已经在重拾自信。前两天翻平台数据,10天,他下了70盘棋,有赢有输,却再也没有提过退掉围棋班的事情。
每个人都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努力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一定会带来成长。可能当时侄子并不能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但是他的努力确实带来了美好的体验,也让他自信起来。有一种描述很贴切:这是精神崛起!所谓自驱,不就得是上头嘛,谁能不对“自信”上头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