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读懂儿童的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这一本书后后,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引起了我的关注与思考,我将选择一点展开阐述。书中提到:“家庭的重要性及其对儿童学习的贡献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使我特别有共鸣。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身为父母,子女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是指要送孩子上学读书,接受学校教育,而且也指父母在家里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时光和经验。可以说从孩子呱呱坠地,家庭教育就该是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提起家庭教育,我们自然会想到的是父母或其他长辈以各种方式对晚辈在学业,为人,处事,理财等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诲。 但家庭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家庭教育也是父母有意识地学习做父母的过程,是作为父母而受到教育的过程。虽说或好或坏,或多或少,我们都从自己父母教育我们时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些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法,但即便这些理念和方法都是合情合理、行之有效的,所谓时过境迁,应才施教,我们还是要不时地变通变通,反思反思,学些新规范,新方法的;更何况,天下有多少父母能夸口说自己教育子女是天衣无缝,从未有过不当之处的。因而我们说家庭教育也是父母学习教育,学习当父母的过程。再则,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父母不仅要教育、引导,而且要知道子女是否接受了你的建议和主张,要看效果。家庭教育是一个反馈调整的动态过程。最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是在学如何做父母,而且是在学习“扮演”一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有时,我们会学到许多没有注意到的做人的道理,理解许多不是父母而难以理解的东西,注意到许多以前没注意到的自己的缺点。 我们只要愿意,也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也许有人会说,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儿道理,但家庭教育应该重点放在父母教育孩子,与如何做父母没关系。 但单向性的家庭教育往往导致僵硬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理解家庭教育的双向性,会让父母意识要在动态中去看待问题,以平和的心理去面对各种挑战,这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性。 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的角色上,也就在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和子女平等的地位上,这种平等不会降低父母的地位,反而认父母更愿意去理解子女,更好地与他们沟通,让他们去理解、思考父母的想法。这样一来,父母才会是合理的、可以被挑战的权威,而不是被子女支配的臣民或专制的暴君。最亲近的人,可能是伤害你最深的人,可能是你最不能释怀、最不能坦露心声的人,因为有了这层亲密关系,于是以爱的名义,开始有各种要求,要求对方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如果没有,如果不听话,如果不听使唤了,那就是不孝、不争气、不爱、不仗义、不道德...总之,各种指责的标签全部用上了。
有一类人最可怕,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爱的名义绑架了所有真正爱他、关心他的人。就像我在最近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中,看到的小宇小朋友和他妈妈一样。小宇生病动了手术住院期间,他的妈妈都一直督促他学习、做题,要赶上学校里的进度,甚至还花重金请了老师到医院给小宇补课。小宇在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没有得到妈妈对小宇身体、心理的丝毫关心,得到的总是“题做了多少,对了多少”这样的话语,在孩子心里,他希望有个彩色的妈妈:能像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一样关心他、陪他玩……而对于小宇妈妈来说,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希望孩子读书出人头地,在孩子刚出院不久时,还接到姐姐要她还钱的电话,她一个人的苦全都压在小小的小宇身上,没有关心、没有软弱,只有好好做题,她甚至说出了“每天做题不到一点不准睡觉”这样的话。结局是残酷的:小宇死了。他的主治医生哭得痛彻心扉,而对于小宇自己,可能是一种解脱。小宇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其中也有电视剧的夸大因素。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爸爸妈妈应该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人,但孩子却得不到一句关心的话语,只有严厉的指责。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也都千差万别,拒绝“爱的轰炸”,让我们多一点耐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能够真正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