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实小基地教研活动讲稿
(2023-01-30 14:32:17)| 分类: 原创 |
西实小基地教研活动讲稿
西实小基地校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通过网络与各位领导、老师聚在一起,与大家一起研究低年级语文教学。
上次教研,我提到了,本次活动一个大的背景,就是西实小教研团队承担了丰润区“新课标落地”小学语文低年段任务群教学的示范课任务。从10月中旬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的西实小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几次改变活动方案,尤其是刘双老师,每天还要高质量地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及班级工作,还要研究方案,制作课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经历,为全区低年级语文教学给出了“西实小方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群教学的展示任务。在这里,对刘双老师、峰丽主任以及整个西实小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你们的工作,把我们的理念和方案,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研讨、可借鉴的鲜活课堂。
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拿出这么好的方案,观念转变这么快,让我感动。从你们交上来的作业的质量,就能了解你们背后的努力和辛苦,真诚地说一声,大家辛苦了!
你们的任务完成非常不错,应该是优秀!接下来,我也履行我的职责,交上我的作业。先来谈一谈听课感受:
第一课时简单记录:
最对的是“神”。感觉对了。感动。时间短,转变快,不容易。
1.导入找不同,本文不带音。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开门见山。
2.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圈出来,自己想办法认识。
出声音自由读,能听到彼此的声音,有现场感,挺好的。乱乱地挺好。时间给的足够。
3.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吗?
布置预习了。任务放给了学生。学生很认真,能完成。创设了情境:谁不想当小老师呢?(生活中识字:教师关注、课堂展示是学生不断识字的持续动力)
建议:活动、规则得有持续性,让学生摸到规律,才能提前学习,提前学会。
4.孩子们真了不起。说得真好!感动。
分解任务为小任务:猜读生字。
5.感受:当小老师,创设情境。想办法让学生说。前有猜,后有认证。教师平等参与。(守正创新;守正;理念)
6.教师讲“筝”,可以讲,重点是师生平等,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很自然。师生关系的守正。
7.很强的梳理意识:漂、飘;猜字方法。
8.感受、理念:(周燕来)教师是教室里唯一的成人。讲道理,明事理。担起自己的指导责任。什么时候猜字呢?
9.建议:别飘走,飞来吧,出现吧。这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下次注意。
10.画星,自评,结合他评,评价主体、方式要多样,别光指望着自评。
11.大声朗读,发到钉钉群里。时间足够,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12.出示长句子,难句。是否先找一名中等生或学困生,发现问题。读得太好了,发现错误,没事的。素养导向,就是人,心中有人,每一次提问都是抽测,过程性评价意识,课堂评价意识,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试试水,让自己心中有数。
13.指名分部分检查朗读。
教师注意倾听了,要细心。教师强调,语速不要太快,互评。
听出了学生的问题,没有立刻说,可以的,很好。
14.关注学生,素养导向,心中有人。默默有就行了,不用总说,说不到的,肯定会有遗漏。
15.写字,先说,注意什么。这时,为啥不屏幕共享了,要面对面呢?大人儿,存在感,老师就在身边。创意很好,操作不好的话,就算了,别追求完美。不过,没什么,掉线都正常。
16.录视频,自己写。非常好。非常规范。
17.超时了,你怎么看?咋没着急呢?没看见你着急呀?
第二课时简单记录:
1.儿歌,生字,情节。守正,西实小的特长,能否换成学生编的小诗,稚嫩点儿没关系。别根据故事情节编,就是用生字编儿歌,编小诗。
2.干净利落,引入任务一。
3.默读方法指导到位,关于默读,注重方法指导。
4.把任务一分成几个小活动,减小难度。
5.活动一,很小的任务。任务具体,默读,平放书,找,画。
6.注意师生面对面,现场感,很好。点名,谁做得好。一段时间再提醒,别太频繁。
7.发生了什么事?说一说。照着书说,可以的,一开始。
8.活动二、比一比。很久的感觉。教师讲得多。
9.根据提示讲故事,和第一环节讲故事重复吗?第一环节,就找信息吧,别讲故事了。
10.为什么借助的信息不是学生自己提取呢?这里就是单练习说话了。不用全都让学生提取,可以动态出示,一边说,一边出示。
11.把心情:乐坏了,读出来。
12.设计:为啥送松果、草莓?思辨性阅读。联系生活,可以的。
13.思路、框架:大任务,边读边提出问题,一开始可以的。从任务群的三种类型提出的,神似。小问题,效果不错。可以的。
14.信息有交叉,也得动脑筋,得看书,有难度。
15.教师没有直接交付任务,教学环节得靠教师连接。一开始可以,教师以后得想办法逐渐撤离。
16.不用总点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权宜之计,得想长远的好办法。
17.选序号,很好。简单。
18.让全员说一说。发钉钉群里。讲故事。指名讲。
19.想象:一天,两天,很好,读懂每天。思辨性阅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20.完整讲一讲,就一个大任务,分步完成。讲故事:1-6;7-11;完整。
21.创意性复述,思辨性思维,教师应该表扬、回应:为啥吵架呀?放小石头。用自己的话说的意识很强。
22.任务二、写话。这样的结构,也是任务群,可以的。课下去写。
23.关注:矛盾。都是教师说,学生说得不够。
24.任务三:故事分享。很好,链接到课下。
第二课时,几点思考:两个任务有点比例失调。任务一太大,是否可以变小一点,简单一点;另外,里面的问题有点小,有点多,是否可以整合,整合成大的任务,直接交付学生。
接下来,接着上次教研,再就任务群教学,说几点思考:
1.任务群的教学重在任务的交付。这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以前我们都是搭梯子,顺着来,让他们跳一跳,摸得着。但是任务群的教学不是这样的,它是逆着来的,先交付任务,再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来教学。但是,在任务群的教学起始阶段,直接把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是完成不了的。这就需要我们指导,指导得多,就会浪费时间,时间不够用;指导得少,学生就会出现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又是第一次进行任务群的教学,这两种情况都会很突出,也都很正常。因为是任务群教学刚刚起步,刘双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第二课时,指导多一些,而第一课时,放得多一点,都是正确的,可以的。因为一开始起步,稳一点没错,但我们的后续目标是更多地放给学生,让学生直面任务和文本。就像我们低年级的一篇小文儿,《自己去吧》,现在没有了,小鹰说,山那边有什么?妈妈说,山那边很美,你自己飞过去看看吧。鹰妈妈没有领他去,让他自己去。
关于任务布置,我们也可以学学《小马过河》中的老马,老马可是一个教育孩子的高手。老马也是直接布置任务:“小马,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里去吧。”她不知道半路有条河吗?知道,就是不说。那淹死怎么办?淹不死,这条河老马太熟悉了,河水很浅,肯定没问题。没把握的事儿咱不干,咱可是亲妈呀。但是,妈妈不说,小马就完成不了任务。完不成就完不成呗,看来妈妈布置这个任务,主要目的不是磨面,是锻炼小马。小马问了两个人之后,还是拿不定主意,驮着麦子回来了。可是直到这时,妈妈还是不告诉他标准答案,还批评他不仔细思考,鼓励他自己去试一试。老马为什么这么做?我看这是在因材施教,看来,小马是一个老实听话、甚至胆小的孩子,所以,妈妈鼓励他勇敢。这样,小马勇敢去尝试,松鼠阻拦都没拦住,小马靠自己的勇气蹚过了河,既磨了面,完成了任务,又懂得了道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勇气,这比妈妈直接告诉他,要强多少倍呀。
还有,我们都知道,特战队员个个都是兵王,但是,他们每个人没有刚一入伍时的青涩呢?哪个刚一入伍时都是菜鸟,没有成百上千次的跌倒、爬起,怎能炼成钢筋铁骨?所以,在任务群开始阶段,孩子出现一些小错误,遇到一些小挫折,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2.任务群的交付、完成很难吗?不是的。比如,对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的刚性任务,我们是要求全员过关的。把正确、通顺读文,正确认字,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这样的任务,直接下放给了学生,责任主体就是学生个体,每课都必须过关。不仅要求全员过关,还允许并鼓励孩子们提前学习,提前学会,提前过关。如果真的这样,肯定有一些小豆豆,在你讲课文之前,就会蹦着去找你,“老师,课文我都读熟了,生字我都会认了”,你检查他,真的合格,不信大家试一试。如果这样的孩子多了,我们的教学不就简单了吗?你还非得把学生都组织好,郑重其事地讲一遍记字方法吗?当然,我们要尊重学困生,既然允许并鼓励孩子们提前学习,提前学会,提前过关,也要允许一部分孩子慢一点学会,慢一点过关,我们不能歧视他们,我们要有耐心,静待花开,但是全员过关的底线尽量要守住。大家可以试想,学生课文都读标准了,生字都会认、会写了,内容都大致读懂了,他的语文成绩能差吗?素养能低吗?
3.谈一谈新课标背景下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路、流程。最近的教研活动中,有领导跟我询问,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否有一个基本的流程,我要说,有的。
我一直希望,上简单、干净的语文课,低年级就更是如此。
刘双老师的课例呈现了任务群教学的一种样态,大致流程是:
第一课时,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角度设计了三个任务:由于本课全文都没有注音,第一个任务为识字,要求是全部生字都能正确认读,知道大概意思;第二个任务是朗读课文,要求是达到正确、通顺;第三个任务是写字,要书写规范,能够默写。在其他注音课文,应该把朗读课文放在前面,然后在文中圈字、记字,最后写字。这些任务是刚性任务,应该全员过关。
第二课时,就是设计阅读与表达任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课文简单、短小,不用设计得太难,就从实用性阅读、文学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角度设计几个小问题就可以了。刘双老师就设计了两个任务:提取信息,并借助信息讲故事;写话,表达。
关于低年级阅读与表达任务的设计,再举两个例子:
比如,一年级《明天去远足》可以从实用性阅读的角度提几个小问题:课文写的是啥时候的事儿?啥事儿啊?为啥会失眠呢?
如果愿意,也可以从文学性阅读的角度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课文这三段开头特别像:翻过来,唉,睡不着;翻过去,唉,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唉。作者为啥这么写呀?因为这个小朋友不是翻了一次身,怎么翻身也睡不着。
课后还有一个思辨性问题: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
就这几个小问题,说说就行了。有老师说,这么点儿任务,也用不了一课时啊?那就全员过关。
还有,《朱德的扁担》,上次已经说过了,阅读与表达方面,我们就可以设计两个实用性阅读方面提取信息的小任务:
第一个,挑粮这件事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去找,学生会发现,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危险,敌人就在山下不远,而他们就是要到山下挑粮,很不安全,还有就是非常困难:路远,来回五六十里路;山路难走,山高路陡;挑着粮食,很重很累;穿着草鞋,很不好走。
第二个小问题,大家对挑粮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呢?
大家都争着去。学生们可以想象,所有人,可能有老战士,可能有女战士,还有军队首长,里面还包括最高领袖,朱德同志。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还不是因为挑粮危险、困难,大家都关心战友,所以争着去。多么团结的队伍!
还有什么态度?大家都不希望朱德去?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挑粮危险、困难,而且,朱德同志是军队最高军事领袖,晚上还要整夜整夜研究跟敌人打仗,大家心疼领袖,爱戴领袖,多好的战士啊?
还有吗?有啊。那就是朱德同志的态度,他不同意,坚持要去。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挑粮危险、困难,他坚持认为,领袖应该关爱战士,应该同甘共苦,这是领袖爱护战士。
接下来,是什么呢?战士们同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以阻止领袖挑粮,可是阻止不了领袖对战士的关爱。我们的领袖就是这样的,他们指挥战斗的时候,是国家领袖,可是在生活中,就是普通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革命领袖。大家想,二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能够读懂这些,明白这些,一个个不都得成为小人精啊!
读懂了这些,就可以了,不需要再逐段品词品句,读懂意思了。这就是理念的变化。
4.我们心里要时刻装着学生,教学方案要有动态调整意识。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方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的方案始终是适合学生的,是最优方案。
上次教研,跟大家说过,我们的教学方案是可以彼此分享的。但是使用前,必须经过个性化处理,不可以、也不可能拿来就用。请大家记住:就某个具体班级而言,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定是方案的问题,刘双老师的方案,在她们班效果非常好,拿到你们班用,效果不好,责任不能怪学生,还是方案的问题。因为你不是刘双老师,你的学生也不是西实小的学生,你直接使用人家的方案,当然不行。但是如果多个班横向比,同一个方案,在人家班效果好,在你们班不行,不能达标,说明你们班学生整体素养跟人家有差距。所以,每个单位的改革都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守正创新,稳步推进。
5.教学环节的设计,任务的安排,要注意整合,要抓大放小,不需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最后,跟老师们交流:大家怎么看待“任务群教学”?有思路了吗?有信心吗?有困难吗?
在这儿,我要跟老师们交流一个关键词:规定动作。就像统编教材的规定动作是语文要素一样,新课标的规定动作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商量,作为一个政策性文件,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呈现和组织的主要方式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它是新课堂最基本的外部特征,我们必须落实。我们的课堂必须改革,按照任务群组织课堂结构,改变过去逐段分析课文的课堂环节。
希望参会的各校,积极谋划,尽快落实。任务群教学是我们课堂改革的第一步,也应该是最坚实的一步。为了尽快让新课标真正落地,让我们共同努力!希望各位主任,在教学、教研的过程中加强横向联系,分享经验,研究问题,通过我们团队的力量,稳步推进任务群教学的落实。如果需要我的参与,大家也不要客气,随时与我联系。也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各位老师,勇于尝试、实践,教师是课程改革中最宝贵的资源,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老师们的理解、实践,再好的思路和方案,都不可能实现。所以,老师们,加入我们吧,给我们的教学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高效、美妙!
好的,峰丽主任,我就说这么多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