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基地教研活动讲稿
(2023-01-30 14:29:33)| 分类: 原创 |
三小基地教研活动讲稿
三小基地校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通过网络与三小基地四个单位的领导、老师聚在一起,与大家一起研究低年级语文教学。对于咱们基地,我非常熟悉,也非常亲切。因为,按照教研室工作分工,我分包咱们基地,所以,来咱们基地听课就会比较多一些,尤其是三小的二年级组和丰润镇的高各庄小学。小张各庄镇学校少一点,三所学校我都进去听过几轮课了,无形中对于各位老师的教学风格都比较熟悉了。欢喜庄乡的领导我都比较熟悉,老师我认识的不多,但是我知道,欢喜庄乡真有好老师,王冬艳老师的课,我只在四五年前听过一次,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关于本次活动,各位老师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本次教研活动,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不知不觉中,我们正在经历课堂教学的变革。本次活动一个大的背景是,三小教研团队承担了丰润区“新课标落地”小学语文低年段任务群教学的示范课任务。从10月中旬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的三小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尤其是艳丽老师,每天还要高质量地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及班级工作,还要研究方案,制作课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经历,为全区低年级语文教学给出了“三小方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群教学的展示任务。在这里,对艳丽老师、灵童主任以及整个三小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你们的工作,把我们的理念和方案,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研讨、可借鉴的鲜活课堂。
关于这两节课例,老师们研讨得非常深入,关于一些具体的设计和细节问题,在这里,我就不重点说了。我简单说一下,说不到的老师们会后可以继续研讨。
首先,艳丽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规范,有一种规范的美,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得体恰当。包括她平时的课例,准备起来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都可以供我们新老师学习参考。
其次,低年级教师角色定位问题。低年级不同于中高年级,在我们尽量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大一点儿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可能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和毅力去完成。无论怎样,低年级教师还是得教,得指导,得比中高年级教师更多地说话。这样,我们就必须更多地去研究学生。我们看,艳丽老师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基础、实际出发的,她非常了解学生。许多问题,艳丽老师就直接教学,但是,她教学的很多内容也恰是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之处。从艳丽老师的课堂,我体会到,我们把低年级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就可以定位在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的陪伴者:有了老师的加入,让学生觉得学习更有意思;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被激励,被激发。
第三点,艳丽老师也是一个普通人。她精彩的课堂,也是她课前大量的研究,反复的推敲,精心的准备得来的。艳丽老师的成长也得益于三小这样一个勤奋务实、埋头苦干的大环境,得益于教研组的团队合作,老师们之间的团结友爱。其实,大家如果去听一听,三小低年级组其他老师的课,你会发现,她们的教学方法、规范程度与艳丽老师都是差不多的,这就是教研的成果。三小的教研,老师们是真说的,所以会有规范的教学和非常好的方案。所以,我们其他学校的领导也可以借鉴三小的管理经验、教研方式,依靠制度的力量、管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促进更多优秀教师的成长。
当然,她的课堂,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包括这两节课,我们仔细去听,也会发现很多小问题。老师们研讨中发现的问题,我大体也都赞同,但是老师们也无须苛责自己,这是正常的。也正因为这些的不完美,这些小问题,才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任务群的教学重在任务的交付。这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以前我们都是搭梯子,顺着来,让他们跳一跳,摸得着,我们一直强调最近发展区,我们努力把问题变小,变简单。不过,任务群的教学不是这样的,它是逆着来的,先交付任务,再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来教学。但是,在任务群教学的起始阶段,直接把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是完成不了的。这就需要我们指导,指导得多,就会浪费时间,时间不够用;指导得少,学生就会出现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又是第一次进行任务群的教学,这两种情况都会很突出,也都很正常。因为是第一次任务群教学,艳丽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第一课时,指导多一些,是正确的;第二课时,放得很多,就更正确的。因为我们的后续目标是更多地放给学生,让学生直面任务和文本。就像我们低年级的一篇小文儿,《自己去吧》,现在没有了。小鹰说,山那边有什么?妈妈说,山那边很美,你自己飞过去看看吧。鹰妈妈没有领他去,让他自己去。
关于任务布置,我们也可以学学《小马过河》中的老马,老马可是一个教育孩子的高手。老师们,我们低年级的小文儿,文儿小,可是理儿不浅。老马也是直接布置任务:“小马,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里去吧。”她不知道半路有条河吗?知道,就是不说。那淹死怎么办?淹不死,这条河老马太熟悉了,河水很浅。肯定没问题,没把握的事儿咱不干,咱可是亲妈呀。但是,妈妈不说,小马就完成不了任务。完不成就完不成呗,看来老马布置这个任务,主要目的不是磨面,是锻炼小马。小马问了两个人之后,还是拿不定主意,驮着麦子回来了。可是直到这时,妈妈还是不告诉他标准答案,还批评他不仔细思考,鼓励他自己去试一试。老马为什么这么做?我看这是在因材施教,看来,小马是一个老实听话、甚至胆小的孩子,所以,妈妈鼓励他勇敢。这样,小马勇敢去尝试,松鼠阻拦都没拦住,小马靠自己的勇气蹚过了河,既磨了面,完成了任务,又懂得了道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勇气,这比妈妈直接告诉他,要强多少倍呀。
还有,我们都知道,特战队员个个都是兵王,但是,他们每个人没有刚一入伍时的青涩呢?刚开始时,也都爬不上高楼,消化不了生牛肉。是一次次地跌倒、爬起,才练就了他们的钢筋铁骨,满身的技能。所以,在任务群开始阶段,孩子出现一些小错误,遇到一些小挫折,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任务群的交付、完成很难吗?不是的。比如,对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的刚性任务,我们是要求全员过关的。把正确、通顺读文,正确认字,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这样的任务,直接下放给了学生,责任主体就是学生个体,每课都必须过关。不仅要求全员过关,还允许并鼓励孩子们提前学习,提前学会,提前过关。如果真的这样,肯定有一些小豆豆,在你讲课文之前,就会蹦着去找你,“老师,课文我都读熟了,生字我都会认了”,你检查他,真的合格,不信大家试一试。如果这样的孩子多了,我们的教学不就简单了吗?你还非得把学生都组织好,郑重其事地讲一遍记字方法吗?当然,我们要尊重学困生,既然允许并鼓励孩子们提前学习,提前学会,提前过关,也要允许一部分孩子慢一点学会,慢一点过关,但是全员过关的底线尽量要守住。大家可以试想,学生课文读得标准了,要求会背的会背了,生字都会认、会写了,内容都大致读懂了,他的语文成绩能差吗?素养能低吗?
接下来,我想在灵童主任介绍的基础上,结合三小拿出的小学语文低年段任务群教学的方案谈谈我的想法和思考。
1.课例的特点: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我们理念的转变和思路的摸索。大家应该都看到了,我们今天推出的课例,课堂教学的环节是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的,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和最主要的发展变化。课例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实现了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改变了过去逐段分析、讲解,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的课堂结构。以任务群作为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框架,是我们开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坚实的一步,也是我们本次研究活动的主题。所以,上周五(11.18),我和灵童主任沟通,要她把我们原来联合教研的方案进一步校本化,按照学校教育理念最后修改定稿时,我跟她说,什么都可以改,感觉不顺畅,就修改调整,就一样不能改,必须是任务群教学。余文森教授说,课程改革进行到学校层面,就是要改课,也就进入了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学,需要改变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着急,一步一步来,第一步,从尝试、实现任务群教学开始。其实,这个改动就不小了。
2.三小的方案:守正创新。在学习新课标、思考新课标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了这样一种想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课标呢?是约束我们教学的规范、规定吗?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国家最新科研成果,它非常先进,也非常科学,几乎我们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运用新课标的理念,都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的这种变革,一定要从学校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尽最大努力保留我们长期积累、甚至是我们几代语文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和做法。这也就是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多次强调的:我们的改革不可以推到重来,另起炉灶,一定要守正创新,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三小这一点做得非常不错,课堂环节的骨架是任务群,但血肉还是三小的,三小所坚守的。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看到的课例还是三小的课,丰润的课,没有改成别人的课,没有改得我们不认识。从这一点看,三小的做法,对其他单位,都有借鉴意义。我们有共同的基础,相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摸索的方法和思路,对我们其他学校,都很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改革,可能更多地还得依靠我们自己,即使有发达地区的方案,可能也很难解决我们的问题。
听课过程中,我越来越喜欢把我们的设计称为方案,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方案是可以彼此分享的。但是使用前,必须经过个性化处理,不可以、也不可能拿来就用。请大家记住:就某个具体班级而言,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定是方案的问题。王艳丽老师的方案,在她们班效果非常好,拿到你们班用,效果不好,责任不能怪学生,还是方案的问题。因为你不是王艳丽老师,你的学生也不是三小的学生,你直接使用人家的方案,当然不行。但是如果多个班横向比,同一个方案,在人家班效果好,在你们班不行,不能达标,说明你们班学生整体素养跟人家有差距。所以,每个单位的改革都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守正创新,稳步推进。
3.回应一个问题,同时也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那就是:不改可以吗?我个人觉得,可以,但是,暂时可以,长远来看,不行。来教研室满六年了,许多单位的课,我都听过,应该说,许多单位,许多老师的课非常扎实,甚至精彩。这样的课堂,就这么上下去,也出不了什么问题。但是长期来看,不改不可以,国家研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课改方案,我们为什么不使用呢?另外,作为政策性文件,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我们必须落实。
我们现在的课堂有很多是不错,我们靠它可以解决温饱,日子好一点儿的,还达到了小康。但是,要靠它,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梦,是不可能的。但是,新课标落地的新教学可以,新课堂是我们现在课堂的升级版,可能都不仅仅是2.0,可能是3.0,4.0版,新教学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学生,包括我们自己,充满生机和和活力,好到不可思议。
4.谈谈任务群。这次课堂教学改革,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就难在,理念的变化太大,许多我们坚持的理念,都被发展了。说它简单,是因为,在操作层面,主要变化就一个,就是任务群。完成了任务群的技术攻关,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的任务群,不是我们把教学环节改成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一,研读一二段,任务二,研读三四段,就是任务群了。我们得按照课标给出的任务群类型设计任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我们就像艳丽老师这样,设计朗读课文、认字、写字任务就可以了。阅读与表达方面的任务群有三个,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任务群。我们就从实用性阅读、文学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角度设置任务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是实用性阅读、文学性阅读、思辨性阅读呢?
个人理解,实用性阅读是从语言文字的功能的角度提出来的,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实用性阅读主要任务就是读懂写的啥,咋回事,重点就是提取信息。实用性阅读强调清楚、准确,表达直接,别绕弯,不能有歧义。
文学性阅读就不一样了,有话不直说,通过特殊的写法、语言表达意思,所以,叫创意表达。文学性阅读时,我们重在找到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思考为什么这样写,作者在强调什么,暗示什么。
思辨性阅读则是对表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也就是“文以载道”的“道”,是课文所写的具体内容、事物,主要是思考课文所写内容对不对,好不好,讨论的不是文章,而是内容本身。
举几个例子:
啥叫读懂内容:《刘胡兰》中的“叛徒”;《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掩护任务”。但是低年级,这样的情况比较少,主要是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
《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小蝌蚪都找了谁?咋说的?
《我是什么》中:云在空中,有哪几种颜色?小水滴落下来,有几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水平时待在哪儿?他啥时候做好事?啥时候做坏事?都做了啥好事?啥坏事?
《植物妈妈有办法》中,都介绍了哪些植物妈妈的办法?分别是什么?
文学性阅读:
《我是什么》: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啥意思。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到”。慢。
《桥》:短句,结尾才交代父子关系。情况紧急。
《慈母情深》:短句,省略号。噪声大,震耳欲聋。
思辨性阅读:
(1)为啥主人公是小蝌蚪,不是小鲤鱼、小乌龟?(青蛙的幼体蝌蚪,和青蛙的成体变化大)
(2)为啥主人公是小蜗牛,不是小兔子?(慢)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旅行的办法?
(4)《妈妈睡了》:你注意过家人睡觉的样子吗?说一说。
(5)《寒号鸟》:你在生活见过中,见过寒号鸟、喜鹊这样的人吗?说一说。
5.谈一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路、流程。最近的教研活动中,有领导跟我询问,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否有一个基本的流程,我要说,有的。
我一直希望,上简单、干净的语文课,低年级就更是如此。
艳丽老师的课例呈现了任务群教学的一种样态,大致流程是:
第一课时,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角度设计了三个小任务:由于本课全文都没有注音,第一个任务为识字,要求是全部认字都能正确认读,知道大概意思;第二个任务是朗读课文,要求是达到正确、通顺;第三个任务是写字,要书写规范,能够默写。在其他注音课文,应该把朗读课文放在前面,然后在文中圈字、记字,最后写字。这些任务是刚性任务,应该全员过关。
第二课时,就是设计阅读与表达任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课文简单、短小,不用设计得太难,就从实用性阅读、文学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角度设计几个小问题就可以了。《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比较特殊,课文比较长,且规定动作比较多,设计了四个阅读与表达任务:单元训练重点是借助提示,复述课文,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从实用性阅读的角度设计了两个提取信息的任务,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学生讲故事;课后还有两道习题,一道题可以设计成文学性阅读任务,对比体会表达效果;另一道题是写话。这些任务都在课上完成,显得内容比较多。如果在别的课文,是没有这么多任务的。
比如,一年级《明天去远足》就可以在完成读文、认字、写字后,从实用性阅读的角度提几个小问题:课文写的是啥时候的事儿?(夜里)啥事儿啊?(失眠了)为啥会失眠呢?(明天要远足呗)
如果愿意,也可以从文学性阅读的角度提出问题(不设计也可以的):同学们,你们看,课文这三段开头特别像:翻过来,唉,睡不着;翻过去,唉,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唉。作者为啥这么写呀?因为这个小朋友不是翻了一次身,怎么翻身也睡不着。
课后还有一个思辨性问题: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
就这几个小问题,说说就行了。有老师说,这么点儿任务,也用不了一课时啊?那,剩下的时间就全员过关。
还有,《朱德的扁担》,阅读与表达方面,我们就可以设计两个实用性阅读方面提取信息的小任务:
第一个,挑粮这件事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去找,学生会发现,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危险,敌人就在山下不远,而他们就是要到山下挑粮,很不安全。还有,就是非常困难:路远,来回五六十里路;山路难走,山高路陡;挑着粮食,很重很累;穿着草鞋,很不好走。
第二个小问题,大家对挑粮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呢?
大家都争着去。学生们可以想象,所有人,可能有老战士,可能有女战士,还有军队首长,里面还包括最高领袖,朱德同志。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还不是因为挑粮危险、困难,大家都关心战友,不想让其他同志冒风险,受累,所以争着去。多么团结的队伍!
还有什么态度?大家都不希望朱德去?课文不是说,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吗?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挑粮危险、困难,而且,朱德同志是军队最高军事领袖,晚上还要整夜整夜研究跟敌人打仗,大家心疼领袖,爱戴领袖,多好的战士啊!
还有吗?有啊。那就是朱德同志的态度,他不同意,坚持要去。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挑粮危险、困难,他坚持认为,领袖应该关爱战士,应该同甘共苦,这是领袖爱护战士。
接下来,是什么呢?战士们同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以阻止领袖挑粮,可是阻止不了领袖对战士的关爱。我们的领袖就是这样的,他们指挥战斗的时候,是国家领袖,可是在生活中,就是普通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革命领袖。大家想,二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能够读懂这些,明白这些,一个个不都得成为小人精啊!
读懂了这些,就可以了,不需要再逐段品词品句,读懂意思了。这就是理念的变化。
6.进行课堂改革,我们要有充分的、长期的困难准备。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是一件小事情吗?真的不是呀。全国都在研究,都没有研究出来,我们搞几次教研活动,就研究出来了,新课标落地了,可能吗?不可能的。所以,这件事,我们要认真去做,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今天有很多位校长,总校长参加了我们的活动,首先,我要对各位校长对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学、教研活动的关心和重视,表示感谢!另外,就是恳请各位校长继续关注、推动我们的任务群教学落实工作,因为,作为一项课堂改革,没有一把校长的直接领导、决策、部署和持续不断的指导推动,全面推进是不可能的。希望各位主任,在教学、教研的过程中加强横向联系,分享经验,研究问题,通过我们团队的力量,稳步推进任务群教学的落实。如果需要我的参与,大家也不要客气,随时与我联系。也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各位老师,勇于尝试、实践,教师是课程改革中最宝贵的资源,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没有老师们的理解、实践,再好的思路和方案,都不可能实现。所以,老师们,加入我们吧,给我们的教学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轻松、高效、美妙!
好的,灵童主任,我就说这么多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