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练习指南(6)三过的练习方式
(2016-01-03 07:10:49)
标签:
教育体育文化 |
有一句话是这样子说的:曲高和寡!
那么,利用三过,怎么才能够瞄准进球点???
在我的心理面,我始终认为学习技术就应该是追求极致才对。在我的讲武堂当中说过许多次,最为全面的锻炼方式,还是借由分段发力来进行全面的优化和幻化。但是,这样子就有一个问题了。练习者的台球水平将会有大约6-9个月的低谷。
2009年的时候。那时候我的著作刚好完成,一个朋友开了一件水平相当高的球场(就是我拍摄功力表演球的现场)。因此,我就帮他进行管理。在这个期间,有一个女孩子非常喜爱台球。打的也已经不错了。因此我的朋友就希望我能够指导她。那个女孩子。确实用心。努力,我看了也喜欢。所以就应下了这个差事!
但是,她的打击理念和方式,都还处在非常低阶的层次当中。我一看就明白了。除非她能够进行一些属于基本功的锻炼。不然她的技术是不可能会有进步的空间的。
但是,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她练习的实在是艰苦。这个意思就是说。她的所有的动作细节都已经非常非常固定了。如果让她从分段发力开始练习。那么,以她现有的打击观念。无疑的,她的技术将会经过一个全面崩溃的过程。但是,她又希望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自己能够参加比赛。而且,还希望参加大约五个月后的国际公开赛!
这实在使得我有点害怕。
后来我开始进行一些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不需要动大手术的方式,来对她的动作基础进行改造。
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行的方案。就是“三过”。
又大约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推演。我才开始教她!
我想,通过这样子的描述,大家或许可以明白。三过是怎么样的一个东西。
三过,简单的讲。就是一种虚拟的进程练习!
这是因为大家在刚开始打球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将自己的一般常识,应用在打击的练习过程当中的。而讲武堂当中也说了非常非常多关于这些观念对于我们后续技术的进步所形成的阻力。
前面也说过很多关于我们改变自己任何一个观念,或者动作的时候,会受到其他既有的习惯束缚,影响。因此,想要局部的提升自己的动作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风险也非常的高。
事实上,三过就是把“运杆瞄准”。提升到“运杆试击”的过程中的实行细节。
我后来觉得可以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是因为我明白,只要她的技术再往前。那么就一定会和练习三过的成果结合。而且,三过由于有了明白的改变方向。所以也比较容易练习。再坏,只要有个把月的练习。准度也会提高。
但是在大陆。一个人教,十个人说!我一个人告诉她道理。但是有十个人会出来帮她主持正义!
这十个人,个个不懂台球,却个个看起来为她着想。不会台球,却只会担心害怕。在这种氛围之下。谁能够拿出勇气来接受自己必须降低水平的事实?
他们与她。既没有厉害关系,也不存在男女的疑虑。所以,影响力那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唉!最终我那里敢教!她又哪里敢改!
但是,这个过程却也给我留下了一笔财富。那就是多了一个“三过”的练习选项!
大家或许非常难以感受。在讲武堂当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名词。都代表自己在每一个时期当中,数不尽的艰辛记忆。
我到现在已经超过14年不曾练习台球了。可是,每一个细节还是历历在目。想着当时自己的痴迷与疯狂。超出大家能够想象的程度。
在上面的这段话当中,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门槛:
三过主要是虚拟一个打击的进程!
那么,这个进程,和我们一般在进行瞄准打击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这样的进程能够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
在上一篇的文章内容当中,我曾经描述:我们在进行瞄准的时候,有许多的感觉。而且这些感觉随着我们的程度差异是会有不同的感觉的。这个感觉就是我们瞄准的时候,自己觉得是一种“凭藉”的感觉。
而一般人在学刚开始习台球技术的时候,我们所使用的并不是感觉,而是一般的常识。
这里有点复杂,但是,因为牵涉到台球技术的核心原理。所以还是要另外进行补充说明:
常识和感觉是不同的东西的。常识是大脑对事物的判断依据。是一种经验智慧。比方我们觉得母球应该接触到子球哪里,才可以将子球打进袋口。这就是常识。
但是,感觉是一种由身体延伸出来的一种判断。比方:现在我们知道母球应该碰撞子球的哪里才能够将子球打进袋口。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这次的碰击结果进行评估。这个评估的过程就是我们称之为“瞄准”的东西。
(我真的非常诚意的呼吁球友。好好想想上面这几句话。因为,能不能看懂这些内容,能不能使自己突破思维的方式限制。其实就是台球技术进步的关键)
换句话说:我们看见的所谓瞄准进球点,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感觉。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确实能够看清楚,好像自己就是瞄在进球点上了?
这又牵涉到生命的本能的问题了。
身体为了帮助我们能够非常高效,正确的使用我们的各种能力。所以,会延伸出很多的感觉。凭着这些感觉,我们就可以非常轻松,正确的使用我们各个器官,部位所带来的能力。
这些感觉是需要经过锻炼,培养的。
那么这个观点正确吗?
当然是正确的。如果勉强要说有什么出入,那就是球体与球体在接触过程当中的受力变化。这部分在基础物理原理当中,也说明的非常详细了。(请参阅前面博客的内容)
这是属于母球碰击子球的过程。这是正确的。
但是,当我们使用球杆来击打母球的时候,可就不是这样子的思维方式了。(请参阅讲武堂(1))
球杆击打母球的部位,和母球朝什么方向移动。没有绝对的关系!
所以我们调整球杆接触母球的位置。实际上根本就不能确保母球能够正确的碰击到子球的进球点。
但是由于改变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方向,也可以维持母球的路径。因此,纵使这样子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我们还是可以训练自己,使自己拥有非常高的成功率!
这就延伸出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了:
这样子稳定准度的结果,使自己在每一次的打击当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分解母球能量特性的能力。但是,初学者到这个时候,还是不会感觉到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因为,这种平衡的组合方式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纵使,我使用的方式是不好的,但是还是仍旧拥有一定比率的成功率。
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女孩子一样。以女子选手而言,这样子的打击思维方式。其实她已经接近应用的极限了。
那么,正确的方式应该怎么来思考呢?
就是要将球杆击打母球的过程,结果。和母球碰撞子球的思维方式划分出来。将球杆赋予母球能量的过程,另外形成一套更为高效正确的思维习惯。和延伸出更为高效精确的感觉。
虚拟!
这个词在台球应用上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因为,传统上,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打击当动作,是由大脑所控制支配的。
实际上,前面的很多内容也说明了许多大脑在整个打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能力。大脑只有在初期的评估和预设结果之外,在打击的进程当中。顶多是影响打击的结果偏重于准度,还是控制。
因此,我们控制动作部位的方式,就不能依靠大脑。
那么依靠什么呢?
依靠我们的假设!
为了使自己的每一个当中,都能够正确无误。因此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动作方式。在大脑当中做一个预演。
实际上,我们的运杆,就是在预演这个进程。运杆所预演的和大脑所预演的是不同的。运杆预演的内容,主要是以实际当中的动作部位在进行的。
那么,预演就需要有”目的“。
一般人的预演实际上不是只有一个目的,而是两个目的:
1、把球打进。
2、走位控制。
由于台球的特性使然。不管我们的架桥点是否存在偏差,我们都能够通过改变球杆与母球的接触过程来影响打击的结果。这个意思就是说:就算架桥点,姿势都存在不足,但是我们还是可能可以精确的打进子球,并且控制母球的走位。
那么,这和台球技术会不会进步有什么关系呢?
说穿了,台球技术会不会进步,就是我们能不能够确实,有系统的重复这个结果。
大家可能还是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
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能够使自己能够完成各种需求的打击模式。并且,这种模式还能够非常轻松的重复才行。
如果,我们的预演,存在两个目的:准度和进球。那么我们动作时候的条件,也需要跟着这两个需求而形成有系统的组合方式才行。
但是,一般人,当趴下去,手架摆上了之后,什么也调整不了了。因此一般人都把所有的责任都转嫁到了动作的部位当中了。不管架桥点偏移多少,也不管身体的方向偏差多少。反正就是想要打得又准又稳的。还能进行精确的走位控制。
这等于把一切都推诿到了动作的部分当中。
这还不算什么!
自己连动作是的什么细节还都搞不清楚呢?
满脑子就是想要找个方式,使自己能够又准又稳。走位还无所不能!
《唉!我们理论哪里有错?实在是大家想要的东西,我给不了!》
也因此,台球技术如果想要进步,就必须使自己能够分辨,应用这些细节。
三过,其实就是在我们预演的目的当中,将属于母球的走位控制独立出来。
三过,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确保母球的能量特性。包括:母球的速度和母球的旋转。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
如果确保了母球的能量特性,这样子也就固定了母的路径了。(看不懂的,好好研究讲武堂的内容吧!)
因此,利用三过来进行瞄准准备是需要分成两个步骤的:
1、先利用三过来形成母球的特性。
2、调整整个动作的方向,使母球能够将子球打进。
我想看到这里。大家或许”豁然开朗“了吧!
三过是不能用来瞄准的。也不能和瞄准扯上关系的。三过纯粹是为了创造一个特定的母球能力特性。
而,利用三过来进行瞄准准备的时候。是需要用调整架桥点和身体的方向来进行瞄准的。
呵呵!讲到关键的技术核心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简单。
三过之后,把母球的方向,存在大脑(心里)里面就行了。
千万记得哦!
眼睛可不能看着母球瞄准哦!
你可以把母球的方向,假想为球杆的方向也好,假想成手肘的方向也好。
但是,眼睛里就是不能有母球。
只能心里有。
呵呵!
这可是台球技术最大的秘密哩!
但是,我们再想想!
如果,现在我们把母球给装进心理面了。
那么,我们在瞄准的时候,摆动球杆(运杆)。那是在做什么?
想想,再好好想想!
”试击“呗!
傅文政 2016、1、3 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