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球自我练习指南(5)打球时候的感觉,错觉(幻化)

(2015-12-31 10:42:16)
标签:

教育

体育

文化

当我们在进行台球打击的时候,常常会产生很多的感觉。有的时候,这种感觉可以持续几天,有的只能够持续几次,有的昙花一现。打完就再也没有了。
这些感觉有很多方面的,比方:
1、瞄准的时候:
比较初级层次的有:
a、能够感觉到转动球杆可以进行瞄准。
b、能够感觉到自己可以预见母球的某个部位接触到进球点。
c、能够感觉到母球存在一条隐形的線,甚至子球也有这个線的存在。可感觉到转动球杆可以调整这两条线。
d、薄球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可以利用假母球来进行瞄准。
e、。。。。。。
比较高级层次的有:
a、可以感觉到通过修正球杆的方向来进行瞄准。
b、可以感觉到可以利用手肘的方向来进行瞄准。(这时候是比较强的,因为调整手肘需要调整架桥点的位置,高低)
c、可以感觉到可以将力量集中在进球点(一个点上)。
d、前面文章所说的9种感觉。
e、。。。。。。。
2、在握杆的部分可以感觉到的有:
a、加强某个部位与球杆接触的感觉可以提升信心。
b、动用某个节奏韵律可以提升信心。
c、可以感觉到身体与球杆有合体的感觉。甚至感觉到球杆可以成为一种探测的工具。
d、。。。。。。。
这些感觉,外人是无从琢磨的。就是说出来,由于彼此所处的状态不同,也无法做什么沟通。连想要做些心得交换之类的讨论。甚至都没有可能。
这些感觉有错吗?
没有,这些感觉、任何感觉!
什么样的高手,都还在用着。
比方层次最低的感觉,在处理某些状态的时候,也是需要的。
(说句大家不敢想象的事情:高手在进行打击的时候,为了验证自己的准备完整度,有的时候甚至会把这些感觉,在一次准备当中,统统用上一遍也未尝不可)
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台球运动当中,最为深层的秘密:
由于这些感觉都曾经有效的帮助台球人,在某个时期能够打好台球。因此。台球人,与其说是在学习台球技术,其实都是在追求这些感觉。都是在尝试弄清楚这些感觉所代表的意义,或是弄清楚,如何使自己能够重复这些感觉!
大家看不懂讲武堂,不能理解讲武堂有什么价值。
其实,是因为讲武堂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来帮助大家!
这是因为,这些感觉都有存在的价值,也都有存在的不足。
既不能否定,又不能肯定!
既不能依赖,有不能没有!
而且,更为复杂的是:
既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同时误导!
这个意思就是说,不管层次多高。就像奥沙利文,亨德利这些也是一样的。
都是利用这些感觉在进行准备,也防着这些感觉误导了自己。
大家或许还没有意识过来!
这个就是说,从这种角度上。台球技术根本就没有承传的路!
事实上,在上面所列举的这些感觉,看起来非常的多,也非常的复杂。但是真实的情形是:
还要复杂的更多!
在讲武堂当中,曾经说过。塞球的产生方式和应用的方式,是具有层次的。其中处在最为关键的感觉就是:
瞄左打右!
一些技术能力稍微高一点的网友。如果自己仔细分析自己在进行司登打击的时候。其实应用的就是这个东西!
司登是为了增加母球的总体能量方式的一种称呼。
而形成司登的手段,就是通过让球杆接触母球更为中心的位置,使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获得延长。
从而达到增加母球整体能量的目的。
为了使自己能够更为清晰的判断到球杆击打母球的初始点。已经是处在比平时更为中心的位置,因此身体所产生的错觉,就是我们可以将比方:右塞时候的起始点,感觉像是自己在打左塞时候的位置一样。
这就是瞄左打右的由来了。
所有的台球高手,在进行司登打击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方式。无一例外!
在所有的感觉当中,司登的感觉,是唯一能够稳定的感觉。
但是当我们进行强烈的塞球的时候,随着旋转强度的变化。还会延伸出许多感觉。比方:
1、打一个强烈的司登高杆右塞。瞄准的感觉是打一个中高杆来产生右塞。不能直接感觉在右塞的位置。
2、比方打一个非常柔的中高杆右塞,必须用母球的右侧来进行瞄准。
3、比方打一个带有扎杆的超柔的司登中高杆右塞。瞄准的感觉必须从母球的左侧开始。
这些东西,我相信,大家是一定无法理解与接受的。但是事实上就是如此。
也因此,高手在打球的时候,不是用那种方式进行瞄准。而是必须根据不同的打击需求来找到合适的感觉进行瞄准。
前面说的。为了更加确定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正确。有的时候,也会将各种感觉,逐一进行评估。
所以看高手打球,虽然球杆都是一前一后的摆动。
其实,在他的思维天地里。是一场看不见,却又激烈万分的战场。
这些东西,怎么告诉大家。就是告诉大家了,听不听得明白是一回事!但是、有什么用呢?
那么,有一件事情,非常非常关键的事情!
感觉、错觉、幻化。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做一个区分:
感觉,是身体全面评估环境需求的一种能力的延伸。比方我们要拿起一个东西,身体就会根据日常生活当中得到的资讯,先行对这个动作的需求做评估。包括多重,多大,什么角度比较合适等等一切确保我们完成动作的需求。身体甚至还会预留最坏的打算,比方拿起来之后,可能有什么危险。或者拿不起来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各种感觉有效的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动作目的和自身安全。
那么错觉是什么?
错觉主要的是描述我们的视觉系统,在接收到外来影像资讯的时候,所做的判别形式。错觉主要的目的是将外来的影像资讯具体化给我们的大脑。以便帮助大脑在第一时间可以做出某种判断。比方危险。比方集中注意力等等。
其实说穿了这些东西的存在,都是身体在强化我们生存应变能力的一种方式。
在讲武堂当中一再提到优化与幻化。
现在我们知道优化就是身体根据我们的锻炼产生的本能反应。而幻化就是当本能反应产生之后,身体观察外界的方式也跟着调整。
我想,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了吧!
不管是感觉还是错觉。其实都是非常一般的本能反应所延伸出的一种观察与判断能力。这些东西,就是弄得再清楚。再有规律。也无法帮助我们实现精确的台球打击控制目的。
因此,只有经过特定训练,锻炼之后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因为是根据明确目的,明确目标。明确始末所产生的感觉,错觉。
只有这种感觉才会帮助我们将自身的能力,以合适的方式,具体化展现在我们的视觉系统当中。使我们能够精确,轻松的完成我们的打击目的。
所以,任何的感觉,经验。错觉,方式。都无法承传台球的技术。
因为,台球技术的任何这些能力,都是需要经过锻炼的。
所以,讲武堂只有教大家正确的思维、锻炼方式,
因为,根本就没有不需要经过锻炼,就能够使自己台球技术进步的方式!
再说一件事情:
由于过去一些内容是从理论角度出发的。也因为已经是一种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我里面的文章,甚少提到其他有成就的台球爱好者。我并不是不明白他们所使用的感觉,方式。其实,我不仅仅知道他们所使用的感觉,凭借。我甚至还能够推测他们是以什么方式,什么进程来锻炼自己,才使自己拥有这些能力的。但是我觉得,真理是不需要透过什么人来验证的。再加上,我也不愿意攀龙附凤什么的。借手他人成就来支持自己什么的。甚至损毁他人什么的。来扩张自己想法的影响力。
但是,现在我要用一个例子来告诉大家,这些感觉有多么的复杂,又有什么样的破坏力!
大约,好像是在2009.还是2010年的时候,奥沙利文在中国进行比赛的时候。当那场球赛打完之后,我就知道他的台球之路已经走到底了。当那场比赛完了之后,大家称呼他为“神“的那一次。
其实奥沙利文那时候的状态,是已经完全的融合发力与幻化。
前面说过,真正的高手,在接到打击任务的时候。还没有站起来。其实就已经是将自己虚拟在打击当中的。
因此,当他们走到打击区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非常轻松的完成对所有打击细节,方式,目的的计算和评估了。也因此,当他们趴下去的时候,其实,所有的细节都已经非常非常的接近完美的程度。唯一还不能满足的,就是确定动作的完整度。因此才需要以运杆《试击》来引导身体对于整体动作完成度的能力。
在前面讲武堂当中我也说过:准度是一种意念!
在这个时候,他们以意念进行准度的锁定判断。如果走位不是要求的太过于精确。那绝大部分的时候,只要能够锁定准度。母球的走位控制也已经非常的接近实际的需求了。
我们在进行打击的时候,压根就是拿着已经控制好的母球,在进行瞄准。所以,只要球打进了。控制也就做到了。
那么照道理,这样子应该会更具有竞争力才对啊?
这个道理,我到了2008年左右的时候才明白的。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以自己的这种打击控制能力,为什么经常会输给一些莫名其妙的选手。在面对真正的世界级的高手的时候,我输的反而少一些!
这是因为,当台球的打击能力到了这个高度之后,身体会承受一种非常巨大,无形的压力。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过程看起来,感觉起来虽然好像非常的轻松。其实,这种轻松是由于身体付出了极大的专注度所形成的。是一种假象。真实的情形是:由于各种感觉的存在,身体必须经过非常大量的模拟比较判断。这个过程,绝大部分是由身体自身所完成的。
这种专注度能够高到什么样子呢?
能够高到牵引本能保护生命体的原则。
因此,身体会开始抗拒这种进程。
换句话说,技术能力是上来了。可是这种能力会破坏身体本能存在最基本的目的。因此身体会中断打击者的这种能力。
那么身体用什么方式中断的呢?
呵呵!实在是简单,也无解!
他让自己不再喜欢台球了呗!
所以奥沙利文,亨德利,塞尔比。最终,都只能够趴在9球桌,中式黑8桌上面。因为,只有在其他的环境当中。自己才不会觉得”厌倦“!
说起来,这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敬。
不是吗?
如果有人能够接触到他们。把这篇文章拿给他们看。
他们如果敢说出不是!
明天我就把这些破铜烂铁。扔到大灶当柴火烧了!
(大家或许会非常好奇,我与他们素未谋面。我凭什么这么武断?说句大家很难想象的事情:真正的技术,其实是对于真理的一种追求过程。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无助的旅程。我有自信,在经过这样子的洗礼之后,人格的修养,反而成为了支持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之所以敢这样子说,是因为,我知道。大家都经历了什么,也才会知道,到了这种级次的人,根本无惧于外界的眼神。不需要再利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了。无所谓什么谁比谁大,谁比谁强了。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否定过任何人!)
傅文政。2015、12、31于台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