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讲武堂(34)杆法和心法(下)
(2015-07-24 00:45:57)
标签:
佛学 |
考虑和很久,决定还是把这篇文章先发表出来。倒不全是因为考虑内容的保密性。主要还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可能过于艰辛难懂。非常难以表达其中的意思。前几天有一个网友跟我说:有心的人自然会去弄清楚。
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所以我接受他的建议。毕竟这样子遮遮掩掩的,对粉丝们也不好交代。
在讲武堂(28)当中曾经说过:关于握杆在不同的部位能够起到什么样的控制功能。
事实上,这句话的本身就是台球技术的精髓所在了:因为,如果一个台球爱好者能够精确的控制自己手腕作用的时机,代表他自己本身在各种细节当中都已经有非常强大的控制能力了。
我的台球技术大约是在1999年初的时候,完成转变的。但是,我的打击技巧真的完善,还是在2000年在上海当总教练的时候。其中有一件事情对于我的技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上海人将高杆说成“推杆”。但是将低杆说成是“缩杆”。
这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但是对于我的台球技术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两个称谓直接促成我建立心法的想法。
以前我在打球的时候,总是追求尽善尽美的控制。这样,对于身体的负担就非常的大。常常会因为过度的集中度,而导致意识模糊。无法长时间的维持自己的打击能力。我一直到那个时候才想到自己必须减轻打击过程当中的负担。
我们知道,当同一个塞球,在子球距离不同的时候,桌面会形成消耗和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使用不同的瞄准方式,和不同的下塞方式。并不是加一点塞球强度,或者加一点低杆来弥补这么简单的事情。
(许多人对于台球技术的打击控制观念,都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因此母球的控制会变得非常的粗糙,准度也会不够精确。)
这意味着,对于相似,而距离不同所产生的变化,我们都需要能够熟练的应用自己的打击能力。
在这之前,我都是用托杆来引导自己处理这些变化的能力。
比方:一个距离中等,需要非常柔软的塞球。我们是不能直接用塞球来处理的。因为这样子的打击思考观念,桌面的效应会处处存在。那么我们对于瞄准点的变化就不容易掌握。因此我们需要用司登将母球推动一段距离之后,才将球杆从塞球的方向离开。这样子才能够有效的控制母球的旋转。才能够将瞄准的方式转嫁到幻化当中。由本能来克服这个距离的变化。
简单的讲:就是通过将母球推送距离的不同,使自己习惯这些距离的变化。这句话还是太难懂了,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好了。比方:
一个相似而距离不同的球形的时候,我训练自己将距离比较近的,母球的推送距离比较短,将距离比较远的,母球的推送距离比较长。利用这种推送距离的不同。来克服桌面形成的效应。所以我在打球的时候,所有的变化就可以简化到大约8种左右。
我在控制母球走位的时候,是有三道保险的。
1、控制整个力量大小。
2、控制手腕动作的时机。
3、控制球杆离开的方向。
而这些条件一旦确立之后,真正发力的时候,是不需要再去管母球的走位控制的。只需要专心的以这个发力进程,将目标球打进袋口就可以了。
(在前面许多内容当中提到,母球的控制是在发力之前,而不是在发力的过程当中。我想,球友看到这里应该多少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然而、就算是应用托杆来进行瞄准控制的分割,也还是非常笨拙的方式。
这是因为在准备阶段,任何的预设都是一场赌注。这是一个没完没了的准备过程。越是追求完美。顾忌就越多。反而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与抉择。
因此,最好是有一种依据。在控制不需要过于严谨的条件下,可以让自己能够有更加轻松的准备方式。
这句话还是要再注解一下:也就是说:自己可以建立几个细节,当我在瞄准准备的时候,只需要确立这些细节都已经符合。自己就可以打击了。这样就不需要无度的去思考准备是否已经完善了。
这个“缩”。被我拿过来应用了。
一般前面的这种柔塞都需要一点低杆来补偿。不然母球前进的速度就会太大。
而当这个低杆在母球到达子球之后,如果还需要有低杆的成分。我就将它称为“缩”(代表母球还需要往后旋转的力量)。如果低杆在母球到达子球之后,已经不需要低杆的存在,并且可能还需要让母球得到桌面摩擦所产生向前滚动的力量。我则把它称为“放”。(代表母球还不需要往后旋转的力量,甚至需要往前的力量)
我利用这种方式来区隔桌面摩擦对于母球所产生的旋转特性。并且透过这种方式,将桌面的摩擦效应变成准备的一部分。
这样我的准备方式就可以用四个细节来确定了:
1、托。
2、登。
3、缩或放。
4、球杆的离开方向。
在准备阶段的时候,我只需要确定这四个进程都能够锁定进球点。基本上所有的细节也已经准备完成了。
我再从桌面上,分为远、中、近三个距离来习惯桌面的摩擦变化,身体自己就能够计算出这些变化,并且产生应对的方式。(在模糊训练当中的融合训练,就是这个练习的延伸)
所以,我在打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距离变化所产生的困扰。
也就是说:我已经克服了距离对于控制的困扰。
然而,这又产生了另外一种负担:每一种桌布的摩擦系数是不同的。因此,每次我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习惯这些变化。
唉!我又怎么知道,技术越到后面,会变得如此精贵!受不起风雨!
但是。这样的结果,却让我看清楚了台球技术的本质:“技术”不就是我们对于器材的应用能力吗?
讲武堂写的这里,我想,大家或许能够理解一件事情了:
我所表达的内容。不是想出来的。是扎扎实实的炼出来的。在这些内容当中,除了优化和幻化是我从探索生命的角度得到的启发之外。其他的内容。都是一个球一个球炼出来的。
在台球上面。我认为自己应该已经达到了“格物致知”的层次了!
那么、杆法和心法究竟存在什么不同的地方?对于我们练习台球又存在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一般所谓的杆法,其实是母球所带有的能量。不管是右塞也好,左塞也好。高杆、低杆。其实都是母球所具有的“能量特性”。
问题是,研究这些能量的特性,并不会使自己的台球技术得到进步。
真正能够帮助自己台球技术进步的方式,应该是去了解如何让自己能够精确的使母球产生自己所需要的“母球的能量特性”才对。
我想,很多人都弄错了吧!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警醒球友。正确的看待自己追求台球技术的方向!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7、23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