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例谈

(2024-03-09 10:22:55)
标签:

文化

教育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以学习任务群提升文言文教学品质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例谈

 

文言文在统编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促进学生培养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文言文在词义、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与现代文有较大区别,学生阅读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度关注释义,以逐字逐句分析讲解为主,忽视了它的其余教学价值。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为例,教学的一般流程为: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借助注释,读懂大意:讨论交流,感受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这种“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下,课堂缺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乐趣,少了思辨性思维的发展和言语智慧的生成。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关键概念,“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它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回答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重在培育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基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本文以《杨氏之子》为例,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进行文言文教学转型的实践性探索,通过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一:人称多样之论

:这则文言文中写了两个有趣的人——孔君平和杨氏子。

: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出示资料:孔坦,字君平,孔子的第26代后人,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廷尉是个多大的官呢?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杨氏子呢?一个九岁的小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个有趣的人物吗?(出示:一    )

:一老一少。

:一官一民。

:一客一主。

:一风趣一机智。

:仔细观察,“杨氏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除了开头的“杨氏子”,文中的“儿”是小孩的意思,也是指杨氏子。

:“君”注释中说,就是“你”的意思,是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是孔君平对杨氏子的尊称,所以“君”也是杨氏子。

:我觉得“孔君平诣其父”的“其”就是杨氏子,这样避免了和前面的“杨氏子”重复。

:“为设果”,是杨氏子为孔君平准备水果,所以我觉得这里也有一个杨氏子。

:同学们找到了5处写“杨氏子”的地方,你们真会读书。那“孔君平”又出现了几次?

:“孔指以示儿曰”的“孔”,是以姓氏“孔”代替孔君平。

:注释告诉我们,“夫子”是古时候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为设果”中也省略了一个孔君平。

:这则文言文中,“杨氏子”和“孔君平”虽然表面上只出现了一次,但因为人物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后面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代替,甚至省略。因此,文言文的语言就会显得简洁又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蕴悠长。

:齐读这则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生齐读)

(设计意图:数出“杨氏子”和“孔君平”在文中出现几次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是以这个问题为起点驱动学习的进程。借助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文言文中常见的指代人物的方法,如“儿”指小孩子,“君”“夫子”是对人的敬称,为避免人物名字重复可以用姓氏替代,甚至直接省略,进而初步了解文言文指代人物的方法丰富多样,有利于掌握文言工具,更好地阅读文言文。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语言风格的简洁凝练、含蓄典雅,发觉文言文的韵味,体会学习文言文的乐趣,积淀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任务二:言语智慧之辨

:课文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什么是“聪惠”?仅仅是聪明吗?注释上说“惠”同“慧”,那课文为什么用这个“惠”不用那个“慧”?(出示:《说文解宇》说“惠,仁也”。)

:我猜,这里的“惠”可能是仁慈、仁爱的意思,因为杨氏子待人很有礼貌。

:对,杨氏之子的“聪惠”不仅在于聪明,还在于他柔顺慈善,待人以礼。“赏人聪惠者亦聪惠”,你们对他的“聪惠”有多少认识呢?

(出示要求:圈画出能体现杨氏子“聪惠”的词,每个词限两个字生:“九岁”“设果”这两个词能看出他的“聪惠”。他年纪这么小,就懂得要为客人准备水果,热情周到。

:九岁就懂得待客之道,确实厉害。(板书:待客周到)

:我圈出的词语是“应声”,“应声”能看出杨氏子回答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可见他思维敏捷。

:杨氏子答得快,聪明机智。(板书:答得快)杨氏子对答如流,他真的听懂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

:我从他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知道,他听懂了孔君平的话意。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杨氏子回答得也很机智巧妙。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呀。他的意思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机智幽默地回答孔君平的“笑谈”,杨氏之子听得明,说得巧,甚“聪惠”。(板书:听得明 说得巧)

:我圈的是“未闻”,这个词可以看出杨氏子说话很有礼貌。

: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去掉“未闻”二字,读起来还是这个效果吗?

:“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针锋相对的味道。而加上“未闻”,表示没有听说过这回事,语气委婉很多,给人感觉彬彬有礼。

:孔君平是长辈,杨氏子是小辈,说话不能咄咄逼人,所以“未闻”这个词抓得好。礼貌应答,讲话委婉,这的确是一种智慧。(板书:讲话委婉)

:小小年纪的杨氏子,有耳听得明,有口答得快,用心说得巧,待客周到,委婉得体,确实是“甚聪惠”啊!你们能从文言文中读出杨氏子的“聪惠”,也是有智慧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文言文具有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以上任务紧紧围绕“赏人聪惠者亦聪惠”这一结构化学习内容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探究杨氏子的“聪惠”之处。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想象、诵读,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思维不断延展,对“聪惠”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有耳听得明、有口答得快、有心说得巧,这就是“聪”;待客周到、讲话委婉,这就是“惠”。学生充分地读,不断地追问、求证,进而将自己阅读的体验、发现等有条理、有证据、有质量地与别人交流,这种言语的经历、价值的判断,点燃的不仅是智慧的火花,更是学习的兴趣。

学习任务三:情境交际之用

:聪慧的杨氏子,给孔君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路上,孔君平巧遇杨氏。他们之间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对话呢?结合文言文的内容,同桌之间试着练习说一说。(出示对话提示,

生练说,师巡视)

:我来当杨氏,谁当孔君平?咱们试试看。

:孔兄,您好!请问您从哪里来?

:杨兄,您好,我刚刚去府上拜访,没有遇见您。

:我刚巧外出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啊!家中只有一个小儿在,太失礼啦!

:杨兄太客气了,您家公子见我去拜访,还为我准备了水果,实在热情好客。

:多谢孔兄夸赞。家里正好有新鲜的杨梅,不知您是否品尝了?

:不仅尝到了杨梅的滋味,我还指着杨梅跟他开了个玩笑呢,我说这是您杨家的水果。

:哈哈,孔兄真是幽默啊!不知小儿是否听懂了您的言外之意呢?

:您家公子机智过人啊,不仅听懂了我的话,还答得又快又妙。他对我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这孩子他日必成大器啊!

:孔兄过奖了,多谢孔兄夸赞!

: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过人之处。还有升级版的文言文对话,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尝试挑战。

以上任务情境来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学生在“杨氏”与“孔君平”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整合文本内容,借鉴古人经验,审视古人思维方式,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言语输入与输出的自由切换。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展开的言语实践活动,把学习任务转化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载体,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解决问题,并由此能够迁移到未来生活中。这样的文言文教学,不限于词句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从情境表演出发,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杨氏之子》一课教学以“语言的魅力”为主题,设计“人物多样之论”“言语智慧之辨”“情境交际之用”三个连续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开放的语言实践中,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培养语感、训练语言、启发智慧、获得乐趣,真正发挥文言文传承优秀文化、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言语智能的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