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能讲座(46)《运用磁能理论对一拖二的简要分析及验证方法》(四)

标签:
走进磁能时代拥抱飞碟文明 |
分类: B |
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
刘中凯
博客:
磁能讲座(46)
《运用磁能理论对一拖二的简要分析及验证方法》
前面谈到,一拖二时的反电动势,与一拖一时的反电动势的比值这个问题,首先就涉及到对磁化现象的认识,而西方经典科学对这个现象的理解却完全是错误的。如果事实真是如此,这个问题就非常、非常严重了,就绝不是一般的问题了。
首先,一拖二,或一拖一中的磁铁和励磁线圈铁芯的磁化关系,可以由下面的图12和图13加以表达,
图12
图13
图12 左边是一块条形磁铁,右边是一根大小尺寸和磁铁一模一样的铁棒。图13是磁铁N极吸在铁棒一端时的情况,现在,一个对磁能研究异常重要的问题是,这时磁场的完整图像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在初中物理教科书里,你找不到这个问题的回答,但可以找到或在你的大脑中稀里糊涂形成一个模模糊糊的东西或印象,那就是下面图14中这个图像。
图14
我曾经在一个几百人的讲座中问到上面这个问题,亦即:如上所述,当磁铁的一个极吸在铁棒一端的时候,这时磁场的完整图像是什么样子?结果,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能回答出这样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
回答不出,倒也不错,但是,假如您的脑袋里被某些物理书莫名其妙植入了上述图14中这个图像,那可能就要危害你的一生了,这话说的可一点也不玄乎,那几个反伪斗士所以疯狂反对特异功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脑袋里的磁场,全是错误的、混乱的。
注意,下面图15才是磁铁磁化磁性物质时真实的磁化图像,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再回到上面那个该死的图像中去了,那个图像真是害死人,搞过恒磁型磁力发动机的人可能和我一样,都有切肤之同感。老夫我折腾三年,才明白原来这个图像又是一个错到了爷爷奶奶那里的东西。无怪乎我的恒磁型永动机总是搞不成功呢!原来初中物理教科书就全教错了。
图15
图15 的图像,才是真实的磁化图像,当磁铁的一个极,例如N极,吸在任意一块铁磁性物质上时,
a. 假定不考虑另一个磁极的影响(比如,这块磁铁非常非常长,另一个极被引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实质上已不会对N极产生明显影响,这时的N极,有点像磁单级),
b. 假定该磁铁和该铁磁性物质处在一个零磁空间之内。
那么,该铁磁性物质本身,就会变成该块磁铁的N极,磁力线在该铁磁性物质上,将呈均匀分布之状态,如图15显示的情况一样。
那么,随着S、N极的逐渐接近,图15铁棒的靠下面部分和端部的磁力线的密集度,将逐渐加强,而铁棒靠上面部分的磁力线的密集度,将逐渐减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磁力线在例如真空、空气这类导磁介质中,同向的磁力线之间有强大的排斥力,正是这个互相之间的排斥力,使磁力线均匀地分布在整个铁磁性物质上,从而使整个铁磁性物质本身,变成了该块磁铁的N极。
在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考虑另一个磁极的影响时,那么,随着另一个磁极的接近,整个磁场收缩(磁力线的另一个性质,强大的、无限收缩的能力),呈现的情况就是铁棒靠下面和端部的磁力线的密集度,将逐渐加强,而上面磁力线的密集度将逐渐减少。也就是铁棒上的很多磁力线都被这个收缩力拉到下面和端部来了。
磁力线的无限收缩力,和同向磁力线之间的强大排斥力这一对矛盾,决定了一个磁性物体(例如一块永久磁铁)的磁场在一个零磁空间之内,必然是有边界的,并且决定了,这个边界的大小或远近,和这个物体(如磁铁或通电螺线管)的两个N、S极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和物体发出的磁通密度也成正比。
亦即,两个磁极的距离远,磁通密度大,磁场边界离磁场中心也远,磁场就大。两个磁极的距离近,磁通密度小,磁场边界就近,磁场就小。
现代物理中使用的磁偶极子的概念,为什么只是个平面的电流环呢?原因就是在西方经典物理中,对磁场的认识一直是错的,机械唯物论的,残缺不全的,本末倒置的,从来就没有过磁场边界这个概念,对波和场的关系从来没搞清楚,从来也不可能上升到有限、无限,连续、非连续,事物的普遍联系,色空、虚实等等这些哲学的高度上,去思考场和实体的微秒关系和本质,因此,对正桶科学家来讲,有个平面电流环,能够稀里马虎胡乱对付着用就行了,就可以心满意足了。西方的机械唯物论的经典物理学,和农牧时代的粗放经济大同小异,大概是一个意思吧。
下面图16 中,左边紫红色的是一根长 27mm的铁棒,右边紧挨着的是10块2mm厚的小钕铁硼磁铁组成的一根磁铁,再右边是四根各长21mm的钕铁硼磁铁。磁铁全是轴向充磁,铁棒和磁铁的直径都是5mm。
图16
图17
上面图17是铁棒、磁棒互相吸在一起形成的长棒,总长是27+104=131mm,下面图18用的就是这根长棒,其中磁铁的长度是104mm,目的是将另一个磁极引向尽量远的地方,尽量减小这个磁极对铁棒的影响。目的应该是达到了,铁棒上形成的磁场很清晰,均匀地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和上面图15中描述的完全一样。
(刘注:注意,图15是在做下面这些实验之前画的,在此之前,本人从未做过下面这个实验,或类似的实验,也就是说,我和你们一样,也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个图像,我也很高兴,原因是,它和我头脑中在积年累月的实验中早已经逐渐形成的那个图像,纹丝不差、一模一样,而我从未怀疑过它的真实存在。
具有强大的透视力和预见力,这就是科学和理性的力量,你用不着时时刻刻处处,都做一个可悲的眼见为实的爬行主义者)。
图18
下面图19和图20,是磁铁缩短成20mm和10mm后形成的磁力线图形,和上面描述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图中磁极附近没有铁屑的地方,是因为磁场太强,铁屑在光滑透明的亚克力板上待不住,都被吸到磁极上了。
用铁屑观察磁场,是法拉第对科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真要感谢法拉第,否则,就算长出八张嘴来,也很难说清了,另外,说清也没人信。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老先生,应该这样构思才对啊! 正所谓谬以毫厘差之千里了!妈呀!麻烦大了,这回又错到爷爷奶奶家去了!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都是错误百出,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它的问题可能错到一种什么样的地步,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以不夸张地说,西方正统科学有关磁场的许多关键性及核心的认识,基本都是错的。(随便举几个例子,譬如,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不知道一块磁铁的磁场有无边界,如果有边界,边界在什么地方,大小距离由什么决定-----,不知道磁场和电磁波是一种什么关系,不知道宇宙中所有的实体都由磁场这张巨大的天网连在一起,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不知道没有一个磁场是孤立的,都是互相联在一起的------,然而却知道黑洞大爆炸,对眼前的事物一无所知,是睁眼瞎,对远在天边的事情却了如指掌,是千里眼,这种古怪的“科学家”在全宇宙里,大约只有地球疯人院里才独有吧?)
物理学,首先是、永远是一门精确的有关概念和图像的科学。如果一个科学家在构思宇宙的时候,脑袋里出现的是一大堆数字和符号,那他绝不是物理学家,八成是个数学家。如果他在构思宇宙的时候,脑袋里出现的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图像和概念,那他肯定也不是物理学家,充其量是一个蹩脚的二流画家。
因此说,形成有关世界的精准的概念和图像,是一个物理学家走向未来和成功的,出发点、根本、和生命。
磁化说完了,暂时先离开这个话题,再回到一拖二时的反电动势,与一拖一时的反电动势的比值这个问题上去。
上面的磁化图像认识正确了,这个比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图18这个图像,可以清楚看到,假如磁化以图18的方式进行,再假如一拖二时的反电动势是1,那么一拖一时的反电动势就是0.5。这个结果是完全符合能量守恒的。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增值的现象发生。或者说,从这种角度理解,并没产生任何增值。
但是,假如磁化以图14的方式进行,那情况就非常滑稽和可笑了,那时,假如一拖二时的反电动势是1,一拖一时的反电动势就不是0.5了,而是接近1了(因为假如这个铁棒是线圈铁芯,磁力线就会几乎全穿过这个铁芯和铁芯上的线圈),换句话说,就是一拖二时的反电动势和一拖一时的反电动势几乎相等,没有变化,而动能却奇怪的提高了一倍多,按正统派这种磁化逻辑思考,不费吹灰之力你就能搞出一台标准的永动机来,你说可笑不可笑?
老狼的一拖二的磁化模式在尺寸上更接近图19,通过前面对磁化的最新认识和理解可知,在反电动势基本一样的情况下,(在一拖二的的时候)像老狼这样,适当加长磁铁和铁芯可以获得更大的动能和更低的反电动势。而在一拖一时,应是长铁芯和短磁铁的组合更妙,看来,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可不要小看这一点东西,永动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把老狼的东西和Qth的三张图做个对比,可以看到什么呢?那就是两人的功力显然不同,老狼的东西有细节有特点,很有意思的是,和我们的分析处处不谋而合,一看就是实践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而Qth的图,更多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玩意儿,缺少光阴和实践的浸润和历练。
另外,根据对磁化的这些最新认识和理解,结合老狼的具体设计,可以得到一拖一更近似的反电动势的数值,大约应该是0.4~0.45,原来的计算使用的数值是0.3和0.8,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代入0.4~0.45,可以看到,效率还会提高(刘注:这里没有考虑磁隙的漏磁,取的只是近似值)。
第一,现在先把1:0.3的“增大的反电动势”,代入5:1的电动势比值中。
具体步骤是:已知输入电压是60V,输入电流是1A,一拖一时的励磁线圈自感电动势是50V,反电动势是10V,输入电压是10+50=60V,
那么在1:0.3时,一拖二时的反电动势就是10*(1:0.3)=33.3V,
因此,一拖二时的输入电压应是33.3+50=83.3V。
线圈反馈能量按20%计算,应是线包自感电动势50*0.2=10W,
电机效率为50%,
(刘注:反馈能量在一拖二时,由于反电动势的增加会有些许变化,但对统计结果不构成实质性影响,暂不考虑在内,仍按一拖一的数值计算)
因此,一拖一时的实际输入为60*1=60W,
实际输出为60*1*50%+10=40W
实际效率 40/60=66.6%
因此,一拖二时的实际输入为83.3*1=83.3W
实际输出为83.3*1*50%+30+10=81.6W
(实际输出另一种算法30*2.3+10=79W)
实际效率 81.6/83.3=97.9%
现在代入0.45的值:
第一,现在先把1:0.45的“增大的反电动势”,代入5:1的电动势比值中。
具体步骤是:已知输入电压是60V,输入电流是1A,一拖一时的励磁线圈自感电动势是50V,反电动势是10V,输入电压是10+50=60V,
那么在1:0.45时,一拖二时的反电动势就是10*(1:0.45)=22.2V,
因此,一拖二时的输入电压应是22.2+50=72.2V。
线圈反馈能量按20%计算,应是线包自感电动势50*0.2=10W,
电机效率为50%,
(刘注:反馈能量在一拖二时,由于反电动势的增加会有些许变化,但对统计结果不构成实质性影响,暂不考虑在内,仍按一拖一的数值计算)
因此,一拖一时的实际输入为60*1=60W,
实际输出为60*1*50%+10=40W
实际效率 40/60=66.6%
因此,一拖二时的实际输入为72.2*1=72.2W
实际输出为72.2*1*50%+30+10=76.1W
(实际输出另一种算法30*2.3+10=79W)
实际效率 76.1/72.2=105.4%
(刘注:另一种算法30*2.3,得到的是电机轴上的更接近真实的动能,根据老狼的具体设计尺寸,2.3可能取值偏小,取2.5~2.6也许更接近真实,这个数据要通过实测才可知)
如果是105.4%,发电机的效率必须大于95%,装置才能实现自运行。如果另一种算法取值是2.6,效率就能达到121.8%,这时,发电机的效率只要有83%,装置就能实现自运行了。
从这些分析不难看出,实现一拖二的自运行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前面的一拖一,我们是按50%的效率算的,而一拖一的效率理论上可以提高到100%,而实际中将一拖一的效率提到60~80%,应该不算是难事,因此,结论很清楚,使用一拖二成功的实现装置的自运行,把握应该是蛮大的。另外,发电机也不一定非用传统的发电机,在磁能研究中,发电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特殊的发电方法往往可以得到极高的效率,甚至产生额外的附加增值,老狼实际上在他的装置中,已经很聪明地在使用着这些方法。
有人对我说,他们已经实验了老狼的一拖二,结果失败了,甚至认为不可能成功。对这样不求甚解、动不动轻易言败的人,我这里倒有一个特效治疗秘方,那就是立刻送进傻蛋集中营,由中国大妈——应是那些炒黄金的大妈——去照看!说笑,说笑。
----待续----
祝各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