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从形体到空间概念的形成

标签:
pevc人工智能 |
分类: 思维工程导论 |
第四章:从形体到空间概念的形成
一
首先我们拥有无穷多变的空间形体,比如球体、轮胎体、四方体……这些仅仅是标准的形体,非标准的还有苹果体、梨体、土豆体……而且我们看到这些形体之间显然是具有联系的,比如苹果体可以由球体的一个连续形变得到。
我们不能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建立如此之多并列的对象,不仅仅因为这样一来需要建立的对象是无穷的,更加重要的原因如下:
如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第一类记忆空间的这些根源类对象需要至少拥有识别功能,以支持感知过程中外部具体对象的识别,并在沿时间轴的感知记忆的形成过程中作为其中对象的指向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对象的依据。如果我们以最简单的并列的形式建立太多空间形体的对象,那么识别的效率就会变得非常低下。事实上,可以证明这种模式下识别所需要的运算量随着这类对象个数的增加会呈指数增长。
其次,这些对象之间关系的建立也会是个问题。N个相互联系的对象,就有2的n次方个关系需要建立,这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一般而言我们不会去标记所有的关系,因为很多对象对之间的关系是可以通过与第三者共同的关系复合得到的。比如苹果体和梨体都可以通过标准球体的形变得到,这可以作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源。但即使如此,如果缺乏特定的结构,任两个对象之间关系的寻找也是极为困难的,即使我们找到了相互联系的路径,复杂的复合也会导致这种相互的联系是不被理解的。[1]
因为这两个原因我们意识到同样是形体的对象必定是有层级的。我们将使用一种动态的层级结构运用到第一类记忆空间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三
第一类记忆空间中新的形体对象如果可以通过老的形体对象的某种简单的变化得到,那么它将以指向+变化的方式被储存;指向即指向已有的老的形体对象;还有一种则是新的对象来自于若干老的形体对象的某种组合。这里这种变化和组合的方式就是它与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2],这种关系是需要被理解的。
不同的形体在我们脑海中的存在有一个显著的区别:一类形体似乎是具备直观的,一类形体是通过它与标准形体的变化关系被理解的。具体而言这种差别体现在识别过程和构想过程上的形式上。如果特定形体的识别过程依赖其所指向的标准形体的特征,即在客观世界中对这类形体的识别总是先识别出相关的具备高度相似性的标准形体,然后通过识别形体和标准形体的差异或组合模式来确定形体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的对象;或者在构想中,构想程序总是先创造改该体对象指向的标准形体,再创造变化和组合模式以完成对该形体的构想。我们把以上这两类形体视为不被直观的。否则它们则是被直观的,我们被直观的对象的集合叫做素材空间。
对于素材空间,首先它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形体对象可能在创造时不属于素材空间,即不是被直观,而是通过它于标准形体的变化关系而被理解的,但之后它可能会被直观成为素材空间的一员。其次素材空间在工程结构上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我们无法确定的表述在某类思维函数运行之后,某个非直观的形体对象就成为素材空间中的一员。我们仅仅用素材空间这个概念描述对象被直观的程度。在一个例子中,假设一个人第一次见到葡萄,因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并不存在葡萄的形态的根源性对象,所以记忆只好以复合的方式保存葡萄串的形态:是很多小球体通过细枝连在一团。这样的复合是会在遗忘的机制下逐渐被模糊化,而且记忆的结构复杂,每次调用葡萄的形态思维都需要进行重新复合,效率低。于是,智能体在第一次接触葡萄概念时会建立葡萄串形态的临时对象,这个对象是被上面描述的简单形体复合所定义的。如果之后经常接触到葡萄,而且都是呈现之前看到的形态,那么葡萄的形态的类就不再被简单形体的复合所定义,葡萄串形体的类将和球形类等等拥有相同的地位。
四
可理解的形体记忆必定具有一种表达上的普遍形式,从而使得自然演化而来的思维不至于复杂到超越自然演化的程度。因为从信息使用的角度,除非信息被有限的普遍的形式保存——固定的几种用来生成信息的积木和几种搭建这些积木的规则,否则对这些信息加以使用的思维模块就需要兼容无数的信息组合形成而使自身到达海量。因为作用在这些信息上的思维模块会根据它所加工的信息形式的普遍性,而决定自身的普遍性。
五
首先回顾一下我们之前说的三个不同具体程度的数据保存:第一种层次最为具体,是近似全息地保存一个形体对象。一种是以类似照片的保存方式,我们建立一个空间网格,我们去表述哪些坐标上的格子是空的哪些坐标的格子是实的,只要我们观察的细致,并且采用非常致密的空间网格我们就能够近似全息地储存一个空间形体。同样细致的保存方式是用函数,它可以精确地表达理想化的形体,比如球体、轮胎体、长方体。第二层次储存形体信息的模式则不是直接表述,而是表述形体是如何生成的,比如复杂形体是如何由每个部分拼接而成,而每个部分又是如何生成的,它意味着第二层次的储存模式无法以直接的方式去呈现储存的感官信息,但我们能够通过若干思维函数从这些数据中重建一个形体,这种生成需要付出运算成本。在第三个层次我们保存的信息甚至无法去生成形体,在第三个层次中我们保存的是局部的特征,使我们无法去生成形体但我们却有能力去识别它。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对汉字的学习,一些字我们一开始不会写但已经会人,因为会写意味着是按照第二层面的方式保存了文字图形的信息,即知道如何生成文字图形,而仅仅会认意味着保存了特征,在比对中完成对文字图形的识别工作。
六
差异判断是智能体统先天内置的功能。站在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我们能够理解我们的知觉能区别差异,比如视觉能区别颜色深浅的差异、颜色的差异,触觉能区别物体表面质地的差异;我们能够知晓上下的差异,左右的差异,变化的程度的差异等等。我们以下面这幅画为例子,我们假设智能体处于一个初始状态,即没有任何知识的储备,几类记忆空间是空的,除了那些先天的设置。
当一个婴儿状态的智能体看到这幅画面,假设它能够盯着这幅画不断地看,下面的是将会发生的事情:首先视觉信息进入大脑,感知到的信息是完整的美丽的图画,但储存感知体验的第二类记忆空间无法记忆它。我们创建一个第二类记忆空间单元来记忆视觉看到的这个画面,初始状态它是空的。接下来在第一阶段视觉能够识别出画面上方的颜色和下方颜色的差异,于是智能体能够能够记录画面中的地平线作为画面的分界线。这是第一阶段保留的信息,回忆时我们甚至不知道地平线的位置。在第二阶段,智能体开始对地平线的位置进行记录。在这幅画中,智能体能够区分地平线是在中间部分下方的,和下方偏离的程度是比较明显的。这时的回忆,智能体能够画出地坪线的位置。第三阶段,画面中的树和云朵的边界被识别出来,这些边界能够在注意力的作用下从整副画面中孤立出来,但智能体只能把其作为模糊的对象进行记忆,这些特征基本上是根植于对差异的识别能力,这个时候智能体智能识别出这些对象的大小。这个阶段智能体能回忆起来的画面是一个粗略的简化的图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这边我们试图说明的是差异识别如何创造边界,而边界又是如何创造对象的。这个精神将贯穿在整个形体感知记录的过程中。
http://s1/mw690/003cYLK2gy6NVTVNyXCe0&690
七
八
这是为什么作图实践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图形的理解,因为作图的过程是图形的生成过程,而这个过程被保存可以作为图形的记忆。前面我们描绘的是二维平面曲线,但我们的目标是去对三维形体进行储存。这边我们回到记忆空间那章讲述的重要思想:我们知道整体的清晰感是一种感觉信息创造的,在特定条件符合时被制造出来,并被保存;回忆时我们对当时所见清晰场景的回忆是几类感受复合出来的,其中包括清晰感。但我们的大脑在回忆时最多能够创造每个局部的清晰重构,真实的整体清晰是不存在的。所以当我们考虑清晰的组合的时候,这个组合的清晰感应该是来自于诸多局部清晰的总和。
的确,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三维形体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微弱的,在对形体记忆进行输出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只有不断的局部完善我们才能在外部构建一个接近真实的复杂形体。这个过程,我们看到是每个局部的特征信息在驱动着对这个外部对象的修改。这些特征包括了局部的三维信息也包括了不同角度看到的二维的信息。这使我们很容易理解,我们本身根本不存在机制——在大脑中通过每个局部或维度特征的记忆去重现一个精细的三维形体。
对三维形体的记忆包括两个方面:局部三维特征的记忆,比如在记忆猴子形体过程中,我们会去记住它的手指是怎样的,和人类的手指比,那些手指的比例更长;其次是不同角度的二维特征,比如在侧面看猴子的形体是怎样的,正面呢?假设我们已经有对人类手指的形体对象的记忆,这个记忆如同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指第二第三层面的,保存了生成信息或识别信息。那么如果我们知道猴子手指和人的手指的差异,比如猴子的小拇指的比例更长,那么当我们建立猴子手指的对象时,这个对象同样是具备生成能力和识别能力的。
如过是通过已有的三维形体去组合新的形体,或是通过上面那样用已有的三维形体的形变去表示新的形体,这些都可以使生成功能和识别功能从已有的形体延续到通过组合和变换获得的新的形体上。但这边的问题是最原始的素材信息从何而来。我们知道我们大脑中保存的具有很强而且清晰直观效果的素材形体都是标准的形体,比如标准球体、标准正方体、标准柱形、轮胎体等等。可以理解,如果智能体的第一类记忆空间具有这些形体,那么通过连续形变和组合我们能够记忆很多复杂的形体,使这种保存支持生成和识别功能;同样的道理这些标准形体和他们生成的其他形体,也可以用来识别形体局部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一个原始的社会,原始人没有办法接触到这些标准的形体,那么他们能够通过第七节描述的“扫描程序”形成的素材空间必定是对于那些非标准形体的,一般都是非标准形体的简化形体。而我们知道这些非标准形体因为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生成其他形体的能力是非常弱的。这使我们推知,原始人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保存的形体都是非常粗糙的形体,这种粗糙不仅仅体现在重构形体的粗糙性,而且体现在对一些细节的特征缺乏识别能力。这里这个猜想需要更多工作去求证,而且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经过我们幼儿时期绘画或者对标准形体的视觉,比如我们生活在原始社会,那么我们的素材空间就无法具备标准形体的素材,素材空间的生成能力就非常微弱。这点也许可以通过比较学过绘画的人和没有学过的人,或是通过比较经过几何学训练和没有经历过的人对形体记忆能力的差异去求证。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五
[1] 一个对象被“理解”就是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存在对应,理解的程度和第一类记忆空间相应概念周边关系的完备程度相关。一个关系被理解也就是说这个关系本身是作为第一类记忆空间对象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到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皆是概念。复杂的复合下可能会导致我们创造无数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如要至于理解就需要在第一类记忆空间导致数据量的无限膨胀.
[2] 在这里表现出与老的标准对象之间的差异。
[3] 实际上上面那种方式也是模型空间中保存的
[4] 不同类型的气味,和强烈的程度
[5] 或是通过间接的信息摄入了解到的
[6] 以下这些都是根源性对象,因为经常见到所以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以非常具体而针对的形式保存。
[7]用三维空间的坐标轴去描述一个空间未必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里必须重提一个重要的精神。我们在人造智能体中做的一切都是模仿着人的思维,在程序中有效地实现思维的机制,而如何实现这些细分的机制并不重要。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并使用它,在之后找到更为高效的实现这个机制的方法后再替换之前的。
[8] 位置在某个区间类是无差异的
[9] 点是可以移动的,比如在地球地图上上移动的火车。
[10] 即无论先认知哪个层面的空间,它总是能把后来的下层空间纳入其空间的骨架中,而把这个空间作为点纳入后来的上层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