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章:第一类记忆空间和第二类记忆空间的构建

(2014-11-27 09:58:42)
标签:

pe

vc

人工智能

分类: 思维工程导论

第三章:第一类记忆空间和第二类记忆空间的构建

我们很难去说第一类记忆空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会发现在第一类记忆空间除了根源性对其他对象都是空的,对象被所有和其相关的其他对象和关系所决定。如果说我们创造智能体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使它能记忆它的感知体验,那么第一类记忆空间参与的模式的确提高了感知体验记忆的效率,并且因为提供了一种理解式的记忆使智能体在沟通时能表现的更加像真人。比如它清楚昨天看到的苹果和今天看到的是同一类东西;如果我们把智能体在认知领域的扩张能力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第一类记忆空间所保存的关系是记忆空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其他结构都必须保存的。因为知识的扩张力建立在储存空间内蕴其保存对象相互关系的能力上,而第一类记忆空间保存的是一种最直接而最基础的对象间的联系——从属关系和属性关系。

之前在第二章的讨论中我们看到第一类记忆空间最初是为保存物理对象所设计的,物理对象指的是那些具有物理属性:形体、颜色、气味、重量或无法直接被感知到,但能够间接形成物理效果的那些对象。

在数据呈现上第一类记忆空间是由许多记忆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是一个三个位格的数据组,其一般形式为(AXB)其中AB是对象的地址,X是关系的地址。

第一类记忆空间最常见的关系是从属关系,这里我们用i表示从属关系的内存地址。那么A从属于B数据上呈现为(AiB),属性关系的种类则非常多。

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大多数对象是没有信息实体的,它只有一个地址,比如苹果以及它的所有母类以及子类,它们完全被和它们相关的属性类,以及它们在第二类记忆空间中参与的内容所决定。比如形体属性表达了它的形体,味道属性表达了它的味道,颜色属性表达了它的颜色,名字属性决定了他们文字对应,苹果和其事物的联系内蕴在第二类记忆空间苹果出现的场景中……这些决定了苹果这个对象的全部内容。简单地说第一类记忆空间中这些概念完全地被和其先关的其他概念所决定了。它们被称为衍生性对象

一个简单的论断是:如果“衍生性的对象”是在和其他对象的联系中被建立,那么以下两种情况的一种必定成立:其一,所有对象皆是衍生性,而记忆空间就是一个概念间相互支持的概念空中楼阁。其二,存在最原始的“非衍生的对象”,它们必定不是在和抽象对象的关系中诞生的,因为那时并没有其他抽象的对象。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构造循环定义的例子,“对象”可以相互支持地成对出现,但这并非我们在智能体“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希望看到的结构,因为我们自身的认知世界并非这样被建立起来。在智能体中存在“根源性的对象”,它们或者直接指向特定感官刺激内容,或者是被朴素的逻辑关系所定义。其他的对象都是“衍生性的对象”。

我们总是可以从任何一个对象出发,追溯那些定义它的对象,寻找到根源性的对象。比如对于对象红苹果,在记忆单元(红苹果,颜色,红色)中,红色地址后指向的是一段代码。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段代码不再是指向另外的地址,而是可以和其他颜色的代码一起,转化为与视觉体验相同形式的具体信息。用数学的语言去说,这些颜色信息的构成的集合,其中元素是到视觉的色觉体验信息的一个单射。 除了颜色之外,其他根源的属性,其地址背后也是一段可以映射成为和感知信息相同形式的代码,如形体属性、味觉性……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因为这些根源性对象的存在,整个第一类空间是可以和来自客观世界的感知体验信息对接的——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具体感知体验信息流中找到具体对象的抽象对应,这是识别的过程;一方面由第一类记忆空间参与储存的感知体验信息可以在回忆时再造直接体验的感受信息流;再则我们可以把记忆空间的信息以具体感知体验信息的形式表达出来[1]。因为根源性对象的存在,记忆空间不再是一个循环自我支持的逻辑空中楼阁。

物理世界的属性对象作为根源性对象,使我们三类感知体验记忆中的感官场景体验记忆能够和真实客观世界对接。在思维体验和情绪体验中,思维对象和情绪感受对象中也有大量根源性对象,它们使得思维对象和情绪感受对象可以和思维体验以及情绪体验的真实信息流对接。比如,在思维对象中,从属关系判断是一个根源性对象,它直接指向其背后的基础思维模块——如果A的属性完全被B所覆盖,那么A从属于B。前一章我们讲述了信息储存的三个层面,由根源性对象生成的记忆空间保存了重构信息和识别信息,根源性对象是重构和识别能力的源头。所以我们知道前面这个根源性的思维对象,其指向的根源性信息形式,唯有具有识别能力,它才能知道自身思维或书本或其他个体语言中的从属关系判断;唯有保存的信息具有重构能力,它才能进行从属关系的判断。以从属关系判断为例,生成信息可以是一段判定代码“if A’s properties covered B’ properties, than A subordinated by B.”;识别信息可以是判定过程的一个模型:A B是对象,AB分别有它们的属性集合,属性比对行为发生,从属判断根据属性比对的结果获得。未来在涉及模型空间的讨论中,我们会了解模型识别是怎样一个过程。读者可以自行考虑按照具备识别和生成能力的标准,其他思维对象和情绪感受对象的根源性信息应该是怎样的形式。

根源性对象保存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而其他记忆空间从中获得构成的对象素材。使第一类记忆空间成为智能系统外部和内部沟通的窗口。因为根源性对象的信息和外部感官信息形式上是互通的,可以通过特定映射相互转化,这些对象就可以用来识别具体感官信息流中的特征,从而可以识别对象、创建新的对象,并使整个第一类记忆空间是根植于人类感官体验而被建立的。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根源性对象联系着客观世界基本的感知内容或是客观世界朴素的逻辑,请回忆之前我们提到过我们知道一类记忆空间并没有显著的和模型空间的差异,出于使记忆空间出现清晰的功能层级,我们人为地把第一类记忆空间从模型空间中分离出来,使它保存所有的名称属性和根源性的模型[2]。这样一来第一类记忆空间的衍生对象,模型空间和第二类记忆空间的元素则是一串串标记和映射。相比于总是具体地存储每个具体事物的信息,这样的做法节约了存储的空间,并使事物间的关系内蕴在存储的结构中,增加了思维调用这些信息的效率。在这个角度,第一类记忆空间也可以说成是客观世界在思维世界中的数据库。当然这个“数据库”是能够通过智能体自身去创建和修正的。

         我们前面在讲述记忆空间整体的构造时就讨论过,虽然我们最初是为了建立物理对象的数据库才建立第一类记忆空间,但广义而言任何认知的客体——那些非物理对象、那些抽象的概念,凡是可以用名字去命名,从而用语言去表达的,都存在于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因为凡是有称谓的,都可以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用属性关系这样表述(A,名字属性,XXX)。这里名字属性下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语言,它们的关系也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呈现,比如(名字属性.英文,从属关系,名字属性),(名字属性.中文,从属关系,名字属性)[3]……

         我们这边试图表达的是:第一类记忆空间对概念或对象覆盖的普遍性。第一类记忆空间拥有最简洁的保存结构,作为第一类记忆空间信息单元的三位格数据组,它所可以表述的覆盖了客观世界最普遍和最基础的关系——从属关系和属性关系这是第一类记忆空间会存在的原因。这些关系可以用简单的语言逻辑去表述,如:“什么属于什么”,表述的就是对象间从属的关系;“这个事物具有怎样的颜色、重量”或“这个东西叫做什么”则表述了事物各类属性关系。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也存许多关系是这种三位格数据组的信息单元无法表述的,这些关系往往都隐含在模型空间中,很难用简单的逻辑语言去表达,比如那些感官经历的场景信息,就无法通过三位格数据组去表达,它们需要借助时空骨架储存;再比如我们之前列举的“质量、作用力和加速度这三者的关系”,用来表达这个关系的是一个数学公式,而我们前面粗略描述过数学公式如何是模型空间极高抽象程度的模型。这些我们将在第五章“模型空间“中具体讨论。

         我们知道第一类记忆空间保存的两个基础关系是从属关系和属性关系。首先这两个关系是有关联的。它们的联系无法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表达,因为他们的联系是被一个先天定义的思维判断程序所决定,从属关系是属性比对的判断结果——如果A的属性完全被B所覆盖,那么A从属于B。这样两个关系在思维活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会在讨论思维系统的第二部分看到这两类关系的作用,这里我们简单讲述一下。人类的思维总是从感知的经验出发,但感知经验太具体了,在运用到其他场合前需要去掉那些杂乱、具体、多余的成分,这就是模型空间的由来;但对具体感知经历抽象化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如何把具体对象不需要的属性抛弃,保留一个理想化的对象。这里的过程是这样,我们会判断主线逻辑需要的对象的属性,而删掉其他的属性,这就得到一个具体对象的母类,这个母类是被运用到抽象程度更高的模型中;模型的抽象程度变高了,所以具体的对象才有可能因为归属于模型空间的母类才会被模型空间描述的逻辑关系主导,这就是模型运用到具体对象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第一类记忆空间的从属关系和属性关系为什么如此之重要——模型空间的抽象模型就是依赖属性删减创造出来的,而抽象模型运用到实际则是通过判断具体对象是否属于模型空间相应对象的子类。

属性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名字属性,这个属性保存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使第一类记忆空间成为语言识别和语言输出形成的源头。

首先对同个对象我们会使其对应到不同语种的称谓,然后每种称谓又有不同的信息形式。比如苹果,我们可以有中文的称谓也可以有英文的称谓;每种称谓又包含了文字图形信息,和语音信息;无论是图形信息或是语音信息都包含了特征信息和生成信息,特征信息用来识别文字和语音,生成信息用来书写和语音表达。在对语言模块的专门讨论中我们会看到语言的输入是相对的容易的,从理论上智能系统只要能够识别语言中的对象和逻辑结构,就可以把语言表达的内容刻画到记忆空间中。相比之下语言的表达则复杂许多,其困难之处在于要表达记忆空间中的什么内容,以及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并对应到文字符号和语言逻辑,情绪系统主导了语言表达的目标和语言的组织。

http://s10/mw690/003cYLK2gy6NVTLLNt729&690

第一类记忆空间是最普遍和基础的事物关系的保存空间,从而是思维发生作用中枢的环节;第一类记忆空间保存一切可以和感官体验对接根源信息,是智能体和外部进行信息互通的窗口;第一类记忆空间保存所有对象的名称属性,因此是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的窗口。这些大致可以描述第一类记忆空间在整个智能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在讨论了第一类记忆空间的特性如何决定它在整个智能体统中扮演的三个角色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来考虑第一类记忆空间的信息是如何增减修正的。

第二类记忆空间和模型空间包含的是各种指向性的代码。这些代码:一方面指向我们之前所说的时空构架,这些时空构架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模型空间模型,但这些模型大部分也是保存指向性信息的,根源性信息仍然保存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一方面则指向信息流中对象。第二类记忆空间和模型空间总是遵循着一个原则:它本身绝不保存任何非指向性代码的信息,而所有指向的根源性信息——无论是时空骨架还是对象都存在于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唯有如此所记忆之物才能借助第一类记忆空间实现关系的内蕴。第一类记忆空间是记忆空间的“素材空间”。这样我们能够理解当第一类记忆空间在某种情况下缺乏素材去构建第二类记忆空间和模型空间的时候,“素材”会在第一类记忆空间创建。

比如,感官刺激的信息流中某个被关注的对象无法完全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找到对应,比如看到了之前从未看到的奇怪生物,这个时候新的对象会被建立。智能体这样建立对象的行为,一方面在经历中完善了第一类记忆空间,一方面为感官场景体验记忆提供了指向的对象。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智能需要记住一个房间的布局,而这个布局的空间构架并不存在于已有的模型空间中,也无法通过已有的模型空间生成,这个时候第一类记忆空间就需要创造新的素材,它会以一种空间模型的形式出现。

         智能体能够对外界刺反复出现的一致性做出判断,以形成新的抽象。这是新的根源性对象被建立的过程。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从一致性判断的做出到新的根源性对象的建立是怎样一个过程:当我们走在街上时,会遇到很多路过的行人,对于个体所注意到的每个人的面孔,个体都会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建立临时的对象进行保存,而感官记忆则会指向这个对象。这个临时的对象在一段时间后就被删除了,于是对于这些面孔的记忆很快被遗忘,这就是感知记忆的遗忘。遗忘伴随着短期精细记忆模糊化:原来感知记忆中指向具体面孔的临时对象,一段时间后指向了男人的面孔的抽象对象,女人面孔的抽象对象,或是漂亮面孔的抽象对象,丑陋面孔的抽象对象;再过了一段时间就指向了人的面孔的抽象对象。如果在模糊化发生之前,又在路上见到了这个人,临时类保留的时间就会延长,这样反复几次就通过了一致性的判断,临时的面孔的类就被长久的保留下来,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一个“经常在路上见到的人”的根源性对象就被建立。对于人而言,短期记忆存在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这种一致性的判断,以在长期记忆中保留真正有意义的信息。

         具体的感知信息,最终呈现在记忆空间中时会是一种简化的形式。简化信息的形成总是依照着这样的规则:在时空的构架中,那些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已经存在对应且被关注的片段指向第一类记忆空间的对应,其中那些未能直接感知但是依据第一类记忆空间能够进行合理推测的片段,依照第一类记忆空间填补信息的空缺;原先不存在第一类记忆空间的对应但是被关注的,则通过建立临时对象获得对应。如长期不通过一致性检验,则临时对象被遗忘,而其转而指向临时对象原先归属的抽象一层的对象,这是模糊化的过程。或是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建立了新的对象,从而拥有了稳固的对应;另外一些不被关注的,则直接以较为抽象的对象指代。[4]

         那些复合而成的片段信息附着着时间轴线嵌入到空间的骨架中。其余的声音、气味、触觉等信息也以同样的方式附着在时间的轴上,这样感官刺激带来的信息就能够形成我们所要的简化的形式并被完整的记录;依附于第一类记忆空间,记录本身内蕴了记忆对象之间的联系。记忆会记录智能体主体当时在空间的位置,于是能够形成构想,如:我曾经从街边走过,朝着尽头的地平线,看着这样的景象……空间的概念,空间中片段的细节信息,自身的位置和状态,这三者就可以使感官场景记忆作为简化的感官刺激被完整地重现。而特定的思维机制能够保留那些可能存在的关系免受模糊机制侵蚀,在未来的不断的信息摄入中形成新的抽象。这样的过程,使第一类记忆空间通过感官的信息摄入保持着和客观世界事物及事物间内在联系的一致性,并使感官记忆无论是储存还是调用都显得高效。

我们看到记忆空间元素或是从已有的记忆中生成,或是已有的记忆通过解构外来的感知信息流生成,人类大脑本身书缺乏对感知信息流的直接记忆能力。“We can’t create something from nothing[5],我们知道其智能体从婴儿状态启动是必定存在先天的设置。这种先天的设置或是以记忆空间的内容存在或是以某种操作性模块存在,他们是遗传保留的信息。未来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即使是先天的操作性模块,也会在一定条件下一一映射形成记忆空间的相应形式。在记忆空间中这个群体包含了非常有限的一些对象,被称为“先天的对象”。对“先天对象”的判断不那么重要。只要是朴素[6]的概念,即使不是先天的,先天的定义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因此我们会去寻找所有不可拆分的关系的对象,先天地去定义它们,这样做并没有坏处,反而节约了智能体自发形成这些至关重要的类的时间。我们也会倾向于直接输入语言的属性对象,虽然这些类可以被习得,但直接输入节约了学习语言的时间。

十一

放在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感官经历的记忆以及思维经历的记忆是必要的,那么对智能体也一样。现时的经历能够触发我们形成一些即时的结论,但很多认知无法在经历的当时形成,我们会在记忆中保存我们所经历的,而在未来我们能够轻易地去寻找和我们正在思维的内容相关的经历,从而能够综合考量得到结论。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同事上班出去,过十多分钟才回来;有一天我们听说他有很大的烟瘾,于是我们自然地联想到他经常上班出去,十多分钟回来的记忆中的信息,而得到他是出去吸烟的猜想。

当我们听说这个同事有烟瘾,并得到他平时是出去抽烟的猜想时,我们记忆了这个思维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得到的结论保存在模型空间中,并指向思维体验记忆中这段如何得到结论的记忆。那么,当我们得知他还有一个经常需要和他电话的老婆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另外一个猜想,就是他之前出去都是和她老婆在打电话,这个时候两个猜想产生了冲突,我们需要调用形成第一个猜想的思维过程的记忆,和形成第二个猜想的思维过程综合考量,看哪个思维过程形成的结论在具体的情形下更有可能成立。

所有感知记忆都是指向第一类记忆空间或模型空间的代码。第一类记忆空间拥有对应客观世界具体对象的抽象对象,而模型空间拥有对应客观世界具体结构的抽象模型。而回忆则是在特定时空的框架内组合这些内容,对应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重塑那个世界的情形。

如果我们接受第二类记忆被第一类记忆空间和模型空间[7]参与简化分解并进行储存,并在回忆中重构的猜想,我们不会再执着于感官或“内部感官”[8]获得怎样的直接而具体的信息:眼睛看到怎样的画面,耳朵听到什么样的话;而会把注意力放在思维机制如何通过第一类记忆去形成对这个世界(环境、自身)、所处的情景、所接收的信息的理解,这些对重构的回忆形成了所有的贡献。比如对于场景的记忆,不需要记录眼睛看到的具体的画面,只要对场景有足够的理解,比如你自己的房间,同时记录你自身的位置,目光的方向,你就能在回忆中重构你看到的大致景象;对于他人讲的话,或是所阅读的书籍,记忆从来都不记录具体的文字,而只记录说话的声音风格、书本文字的样子、然后是经过理解的讲话或阅读的内容。通过这些,思维能重构听讲的情景,阅读的情景(包括当时阅读或听讲的内容[9])。你可以反思,记忆中的这些情景从来都不是具体的,而是模糊的。

情绪记忆、思维记忆和感官记忆共用了一条时间的轴线,同样是依附在时间轴线上一段一段的信息——一片一片的记忆。片段记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层面仅仅是时间上的,而其他的联系则是在第一类记忆空间和模型空间中被规定,比如感官场景记忆中的对象通过空间构架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不同的感官的场景记忆中两只猫属于同样一种动物,是因为他们在第一类记忆空间联系;我们知道第二类记忆空间保存的内容之所以是这样,比如具体事物被作用时之所以会产生加速度这样的理解性信息则保持在模型空间。在第五章模型空间的讨论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理解”是怎样保存的。

十三

         思考的经历包括:“刚才思考的对象是什么”,“我得到了怎样的结论”,“我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等等。类似阅读和倾听他人表达观点的记忆属于思维记忆的范畴。表面上它们应该属于感官记忆,但感官记忆只记录了声音的特征,文字信号在数秒后就被模糊化了。所以如果看书变得只看文字,听讲变得只听文字,而不触发任何思维反应,那么一段时间之后除了能回忆起书的样子和声音的特征,其他什么都回忆不起来。阅读和听讲是因为当时触发了思维反应,其内容才能够被保存。情绪的经历和思维一样对立于外在的感官经历,它是内在的。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对于感官经历、思维经历、情绪经历,它们的记忆因为共用了一条时间轴线,共用了第一类记忆空间的对象,所以虽然在理论上我们把它们作为不同的概念划分开来,实际上他们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你可以回忆上次看日落,看到的夕阳、心中的思索、诞生的情感,它们同时在回忆中呈现。

十四

站在一个以认知为目的的维度,对思维和情绪反应的记录的一个作用和感知体验的记忆一样为思维反应提供素材。这些思维反应包括:“当时思考了什么对象,为什么会思考它”,“当时的结论可信度如何,是如何做出的,存在哪些假设的缺陷,逻辑的漏洞”,“当时的思维为什么有效,它能够快速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使他更加高效”;在情感方面类似“为什么我当时会生气,如何在下次在遇到这样的情境时,克制住情绪”等等。可以看到这些思维反应都是反思性,其动机都是试图对自身固有的情状进行改进或修正,以使思维更加有效,而情绪能够被利用而不是造成伤害。

十五

思维记忆和感官记忆一样,大部分思维对象和情绪对象的内容都指向第一类记忆空间和模型空间,而其本身只是按照特定规则排列的代码。这样的论断意味着构成思维记忆的元素需要在记忆空间中作为抽象对象或模型存在,也就是说思维和情感本身必须作为认知的客体。思维反应的对象主要根据其逻辑机制被定义,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逻辑机制去反思它在思维中达到的效果;情感(或情绪)的对象则是被情绪反应[10]所定义。

有一些思维反应总是伴随着感官的刺激而产生,这些是最源头的思维反应——直接思维反应。之后,这些思维反应的输出可能成为后继其他思维反应的触发和输入,从而直接思维反应导致了间接思维反应,间接思维反应产生而相互触发,就形成了思维流。这两类思维反应在发生时就被意识完整地感知,但被记录的却是具体信息的简化形式,这点和感官记忆一样,进入记忆的信息必须是能够被第一类记忆空间所解构的。信息简化大致是这样的过程:和感官信息的简化相似,如果第一类记忆空间不存在相应的具体概念,则用上层的抽象概念替代之。简化之后的思维流中的每个部分都能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找到对应,剩下的就是编译的工作。和感官刺激信息的处理一样,编译仅仅是按特定的秩序排列那些指向类的世界的代码。而回忆则是利用这些代码,和其指向的第一类记忆空间的抽象对象重构当时的思维情景。

十六

       和模型空间相比,第二类记忆空间的一个特征是只叙述不解释。我们可以通过第二类记忆空间去记录感官感知到的场景的信息,比如我们记录了一个桌球碰到另外一个桌球而撞飞了后者,但我们仅仅记录如此,这样的信息中并不包含我们对这样的物理现象的理解;我们会记录自己的思维,思维会从第六章开始系统的讨论,它被定义为对记忆空间的修正的操作性模块,但我们保存思维,这样的保存的信息不包含我们的思维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评判;我们记录我们的“情绪感受”和情绪反应,但在这样的记录中我们并不理解我们的情绪反应有怎样的源头,会有怎样的后继效果。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站在认知的立场,第二类记忆空间都是被认知的素材,其中包含着的是被认知的对象和隐藏在繁杂表象下的各类关系。如果我们把第二类记忆空间称为记录的空间,那么第一类记忆空间和模型空间则是认知的记忆空间。第一类记忆空间告诉了我们第二类记忆中对象具有怎样的从属关系,属性关系;第一类记忆空间的几类是可以用三个位格数据结构储存并在我们的语言中很容易表达的显性关系,模型空间则表述只有在模型空间的结构下储存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的较为复杂的隐性的关系,比如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模型去理解第二类记忆空间的感知场景记忆的物理的世界,熟悉物理学的读者对这点会深有体会。

十七

         几类记忆空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解释的关系,在形成上他们相互支持。

如果我们站在智能体开始运转的起点,我们会把智能体理解为具有特定的先天设置的并开始接受外部刺激运转起来的智能的机器。但在对人类婴儿的观察中,我们看到先天设置是非常有限的,先天的设置会有在逻辑运算上的,在思维系统的部分我们会具体的讨论;也有我们在上一章讨论的一些先天就具有的素材。接下来当智能体开始摄入感知信息的时候,我们清楚这样的信息是保留在第二类记忆空间,但这个时候第一了记忆空间还没有足够的对象,我们如何记录我们感知到的场景。

我们能够理解总会有这样的时刻的存在,即使对于一个成年人,当对象在场景中第一次被感知的时候,第一类记忆空间是不存在相应的对象。这个时候我们总会做的是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在前一章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这个对象在一开始可以非常模糊只有非常有限的属性信息,信息可以在未来的感知中慢慢填充;然后我们用这个对象去参与第二类记忆空间的分解式储存。所以我们会猜想,在智能体刚刚被启动的时候,第二类记忆空间会开始记录感知,但是是以非常模糊的方式——我们看到田野里的牛我们会把它作为一个长着脚的会移动的球,看到大树我们记录它为绿油油的一片……总之记忆的细致性在一开始是非常微弱的,婴儿可以感知一个精细的世界但它所记忆的是一个混沌而模糊的世界。

十八

         站在认知的立场,感知记忆的一个重要的效果是:如果我们无法从直接的感知中获得需要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未来从感知的记忆中获得它。我们可以从直接的观察中知道家猫、老虎狮子符合猫科动物的特征所以它们属于猫科动物;如果我们先在动物园中看到了狮子、老虎,之后才学习猫科动物这个动物分类学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从回忆中建立这些对象的联系。这边我们看到,尽管我们依靠第一类记忆空间中的对象来构建第二类记忆空间的记忆,但第一类记忆空间的对象或关系来自于第二类记忆空间。

         模型空间的一种生成方式是归纳,就是从具体程度较高的若干模型空间中发现某个维度的共性,并排除其他无关维度的信息生成的抽象程度较高的模型空间;在一个层面,第二类记忆空间是具体程度最高的模型空间,因此也是归纳生成模型空间的一个重要来源。也就是说虽然模型空间被用来理解第二类记忆空间中的内容,但第二类记忆空间却是绝大多数模型的源头。

 


 



[1] 比如把之前看到并记忆的场景画出来。

[2] 对象指向某个根源性模型

[3] 括号内都为对应的信息的地址,除了XXX为可以和外部感官输入信息对接的根源信息。

[4]比如路边的树在虽然是在第一类记忆空间中对应具体对象,但不被关注时,仅仅作为抽象的“树”的概念被储存。

[5] 我们不能从无去创造有

[6] 朴素这里指概念的原子性,具有不可拆分性的对象。

[7] 模型也可以视为是第一类记忆空间的对象。

[8] 指对自身思维感知的机制

[9] 记忆保存的听讲的内容不是文字信息,而是“指向性信息诱导记忆过程”形成的对内容的理解式记忆。我们会在第七章“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中集中讨论它。

[10] 间第三章,第三节:“情绪反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