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创】从古诗看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瑰宝

(2023-01-17 11:21:34)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化教育
[转载]【原创】从古诗看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有着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其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令世界人民称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古至今经久不衰,可谓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然而,时光流转,时代变迁,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文化亢奋的时代,“韩流”来袭,势不可挡,西方文化不断“抢滩登陆”,多元文化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时尚前卫。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转载]【原创】从古诗看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瑰宝

春节,民间称“新年”,欢度春节就是过年。春节起源于殷商,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武帝时代。春节的节期较长,而且各地不同。有的地方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有的从“祭灶”( 腊月二十三,另说二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另说正月十八),但共识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是春节的高潮。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诗歌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一部诗歌史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诗歌中当然也有最充分、最详尽、最生动的表现。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孔尚任的《甲午元旦》,一首诗中写了六个年俗。

诗是这样写的:“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第64代孙。康熙朝授国子监博士,迁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久被罢官。有文名,所写《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齐名,人称“南洪北孔”。

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66岁,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第三句过渡,借分赠“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后四句转入写新年。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也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诗里的年俗吧。首联先自嘲,然后写围炉守岁。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颔联就写了“分岁”和“别岁”和“守岁”,以及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颈联就到了春节,点起爆竹迎新春,换了春联纳万福。尾联写拜年祝寿。

[转载]【原创】从古诗看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瑰宝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挂灯笼、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营造春节欢乐、喜庆的氛围。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寓意着喜庆团圆、吉祥如意,预示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大年初一吃饺子也是中国百姓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欢声笑语中,对新年里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春节习俗随着岁月变迁、跟着时代发展,也经历了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春节习俗源于古时年终岁尾的腊祭活动,主要表达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愿望。所以时至今日,每逢春节,全国各地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规模宏大而隆重的庆祝活动,其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一些主要的习俗事项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些习俗被历朝历代的诗人吟咏成诗,写入春联,佳句辈出,广为流传。

中国的文明代代传承,中国的年俗也历久弥新,至今仍散发着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把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维系在一起。

[转载]【原创】从古诗看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瑰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