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提问技巧——设计有目的的问题

(2018-08-06 08:04:26)
分类: 我教我思
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课堂所有的问题功能都是一样的吗?
教师:好像不太一样,但是我理不太清。
研究者:好的,让我们根据三种分类,来梳理一下不同功能的问题。
功能分类一
课堂的流程:导入、展开、结束
按课堂的流程,我们可以把课堂分为导入、展开和结束三部分,不同环节的问题侧重点有所不同,你看华
老师的这个问题属于哪一类?
教师:导入。
研究者:对。导入问题一般起到三
种作用,一是复习旧知、二是揭示主题、三是激发动机。
教师:哦,对的,我觉得华老师这个寻宝导入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同时
揭示了主题《圆的认识》,同时也复习了两点之间的距离,真是一箭三雕啊。
研究者:是的。导入以后是展开环节,这个环节的问题当然会在一节课中占
很大的比例,一般包括新知、应用和反馈三种。比如,特级教师张齐华在认识长
方体的长、宽、高一课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如果将长方体 12 条棱擦掉 1 条,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吗?如果擦掉 2 条、3 条……呢?试一试,看至少留下几条棱,才能确保
可以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
教师:这个课可能很多老师都直接告诉学生长、宽、高了,张老师这样引入
新知的方法让“长、宽、高”在学生的心目中活化了。
研究者:对的。展开环节除了新知外,还有应用和反馈,应用就是让学习者
自己尝试,比如“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电能产生磁,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原
理,做一个电流检测器”。
教师:嗯,那反馈是不是 “想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说”这类的。
研究者:对的。
教师:从课堂的流程来说,还有结束部研究者:对,还有结束。
教师:我听说哈佛大学的课堂一般结束时很多老师都会问这样的问题“这节
课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节课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或者疑问?”
研究者:是的,你有没有看出来, 结束 一般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前,即
总结 ,另一种是向后,即 展望 。
我们先来看总结,总结的提问一般有两种,像“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或
者”有什么感悟?“这是偏整体的,如果是”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是偏重点了。
教师:哦,那就要看老师们是想要让学生们掌握整体的框架,还是重点的内
容了,对吧!
研究者:是的,再来看展望。一节课就像一扇窗,不应该是结束,而应该是
开始,所以展望给了学生探讨的空间。我们发现,优秀的老师往往会给孩子们留
个课堂的小尾巴,因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课堂比作“只是微微
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让孩子们因为瞥见了那个令人向往
的浩瀚的知识海洋而激动不已。展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
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一课结尾的提问: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
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
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
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
老师期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