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2012-11-07 15:55: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基础写作(专) |
《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按导论、写作准备、写作过程、写作方式、文本要求、文本类型等几个方面为课程的基本框架。各部分既有侧重,更有联系,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写作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课程将本着拓展学生视野,为写作活动指点路径的基本思路开展教学工作。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张杰主编的《基础写作》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编制文字辅助教材是为了辅助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并增强写作兴趣。
4. 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直播课堂
根据教学情况安排,通过教育电视台播出,争取利用双向视频直播。
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
教学媒体 |
主要内容 |
主要作用 |
时间安排 |
文字主教材 |
系统介绍教学内容 |
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
36周 |
电视录像资源 |
写作专题及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消化教材 |
电视播放 |
网上视频直播 |
介绍教学要求重点等 |
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
灵活安排 |
网上辅导 |
指导分析 |
开拓学生视野 |
灵活安排 |
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一览表
(多媒体由中央电大提供,学员可以登录中央电大在线学习平台获得)
教 学 内 容 |
|
|||
文字教材 |
IP电视 |
网上辅导 |
其它方式 |
|
导论 |
|
: |
?8 |
|
写作准备 |
|
: |
?8 |
|
写作过程 |
|
: |
?8 |
|
写作方式 |
|
: |
?8 |
|
文本要求 |
|
: |
?8 |
|
文本类型 |
|
: |
?8 |
|
四、教学建议
(一)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等,专科阶段后续课程《应用写作》、本科阶段的《写作专题》等。
(二)“基础写作”课程虽然涉及写作的基础理论,但必要的写作实践和阅
读大量经典作品却是必须的和经常的。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A、教学要求
1、了解写作的本质。
2、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
3、把握写作修养的基本内容。
4、了解构成写作能力的主要环节。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一、写作本质:1、写作的一般属性;2、写作的特殊属性。
二、写作规律:1、写作转化律;2、写作整合律;3、写作通变律。
第二节
一、写作者的修养:1、阅历修养;2、学识修养;3、思想修养。
二、写作者的能力:1、摄取能力;2、转化能力;3、表达能力。
C、重点难点
1、写作者的修养和能力。
2、写作者的转化能力。
D、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写作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重点放在对特殊属性的把握上。
2、结合对写作本质的认识,组织学生写一篇回顾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的作文,加深对写作本质,如创造性、交流性等的认识。
3、组织学生选择转化律、整合律或通变律中某项内容,例如写作活动中需要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一篇作文,加深对写作规律的认识。
4、结合“写作者的修养”的学习,布置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诞生记》等书籍,也可让学生自己结合中外文学史课程的学习,选择题目作文,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小议文品与人品》……
5、教学中应特别重视三种能力的综合培养问题,尤以转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
第二章
A、教学要求
1、认识“言之有物”的含义及对写作的意义。
2、把握“材料”概念的含义,充分认识原始材料积累的重要意义,掌握分析和综合材料的方法,善于选择典型性的材料。
3、把握“思想”概念的含义,掌握形成文章思想的运思方法,并能够有效地提炼文章思想。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1、材料的含义;2、材料的作用。
二、材料的分析与综合:1、材料的分析;2、材料的综合。
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1、广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2狭义材料的选择及要求。
第二节
一、思想的含义与作用:1、思想的含义;2、思想的作用。
二、形成文章思想的方法:1、归纳概括法;2、主客遇合法;3、纵横比较法。
三、思想的提炼及要求:1、提炼思想的途径;2、文章思想的要求。
C、重点难点
1、重点:材料的选择、思想的提炼。
2、难点:准确把握材料与思想的统一关系。
D、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对广义“材料”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
2、结合“材料的分析与综合”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3、结合“形成文章思想的方法”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单项的,如归纳概括法,或多项的写作训练。
4、根据教材上提出的思想提炼的三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第三章
A、教学要求
1、认识“言之有序”的含义及对写作的意义。
2、把握“结构”概念的含义,掌握结构安排的基本原则。
3、把握结构安排的几个基本环节。
4、能够从“言之有序”的角度分析写作中结构安排的成败及其原因。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一、结构的含义:1、结构概念;2、结构在写作中的作用。
二、结构安排的原则:1、结构安排要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2、结构安排要服从文章内容表现需要;3、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
一、分合与曲直:1、分合;2、曲直。
二、疏密与虚实:1、疏密;2、虚实。
三、抑扬与张弛:1、抑扬;2、张弛。
第三节
一、层次与段落:1、层次与段落的含义;2、层次与段落安排的原则;3、层次安排的方式。
二、过渡与照应:1、过渡的含义与方式;2、照应的含义与方式。
三、开头与结尾:1、开头的作用与方式;2、结尾的作用与方式。
C、重点难点
1、重点: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
2、难点:准确把握结构安排的几个主要环节之间的统一关系。
D、教学建议
1、选择在结构安排方面具有典范意义的文章提供给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结构安排基本原则的理解。
2、让学生从自己阅读过的优秀文章中选择一篇,结合“结构安排的艺术手法”中的相关内容,选择一个角度,如抑扬与张弛,写一篇赏析性的读后感。
3、根据教材对结构安排几个主要环节的介绍,组织学生对自己写作的文章或阅读过的文章,就其结构安排方面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或教训。
第四章
A、教学要求
1、认识“言之有文”的含义及对写作的意义。
2、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角度认识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
3、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4、能够赏析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一、思维与语言的一般特征:1、思维的一般特征;2、语言的一般特征。
二、思维与语言的一般关系:1、思维与语言的相互联系;2、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区别。
三、实现思维与语言自我调控的基本原则:1、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2、正确运用语言规律。
第二节
一、准确:1、要注意辨析词义;2、要注意区分词的褒贬色彩;3、要注意掌握词的搭配关系。
二、畅达:1、造句要合乎语法和逻辑;2、正确地选用适当的句式。
三、简洁:1、要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来写;2、尽量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意思。
第三节
一、声韵美与辞藻美:1、声韵美;2、辞藻美。
二、感性美与理性美:1、感性美;2、理性美。
三、朴素美与华丽美:1、朴素美;2、华丽美。
C、重点难点
1、重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难点: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D、教学建议
1、可以向学生推荐思维与语言方面的优秀教材,让学生了解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2、“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一节的学习,应与现代汉语课相关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
3、讲授“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一节时,应强调要在适应内容表达需要的基础之上追求文采之美,而不可以为形式而形式,单纯追求所谓的文采之美。
4、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体现不同的文采之美的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赏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
A、教学要求
1、掌握“表达方式”的概念。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掌握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基本特征。
3、掌握“表现技法”的概念。
4、从表现技法的角度掌握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一些基本运用技巧。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一、叙述:1、什么是叙述;2、叙述的类型;3、叙述的人称。
二、描写:1、什么是描写;2、描写的类型。
三、说明:1、什么是说明;2、说明的类型;3、说明的要求。
四、议论:1、什么是议论;2、议论的要素。
五、抒情:1、什么是抒情;2、抒情的类型。
第二节
一、叙述技法:1、顺叙法;2、倒叙法;3、插叙法;4、平叙法。
二、描写技法:1、烘托法;2、对比法;3、错综法。
三、说明技法:1、定义说明;2、诠释说明;3、分类说明。
四、议论技法:1、例证法;2、引证法;3、反证法。
五、抒情技法:1、客观法;2、主客化合法;3、主观法。
C、重点难点
1、重点:写作的五种表达方式。
2、难点:五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D、教学建议
1、结合“写作的表达方式”一节的学习,让学生选择一种表达方式进行单项的写作训练。
2、结合“写作的表现技法”一节的学习,让学生从自己阅读过的文章中选择使用某种表现技法的范例,并分析其在文章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第六章
A、教学要求
1、能够从“言之有体”是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等文章构成因素的一种整合性要求的高度,来认识文体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体意识”的概念,以及文体意识与写作的关系。
3、认识不同文体对写作中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有不同的要求。
4、掌握文体分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一、文体概念:1、文体的两种含义;2、“文体”概念。
二、文体意识:1、文体意识;2、文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3、文体意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
三、文体意识与写作:1、文体意识与写作之间的三种联系;2、文体意识发展的两种途径。
第二节
一、言之有物中的文体差异:1、文章材料中的文体差异;2、文章思想中的文体差异。
二、言之有序中的文体差异:1、不同文体对结构有不同要求;2、几种文体结构差异比较。
三、言之有文中的文体差异:1、语言“准确性”要求中所包含的文体差异;2、语言“简洁性”要求中所包含的文体差异;3、语言“生动性”要求中所包含的文体差异。
第三节
一、文体分类应当具有统一的科学依据:1、文体分类的必要性;2、进行文体分类的前提条件。
二、文体分类的科学依据应当是人的意识功能:1、文体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2、文体分类的科学依据应当是人的意识功能。
三、意识功能的三种基本方式与文体的三大类别:1、意识功能的三种基本方式;2、文体的三大类别。
C、重点难点
1、重点:逐渐培养学生从“言之有体”的高度来认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之间具体联系的文体感。
2、难点: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讲授“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内容时忽视其中应当包含的文体要求的现象。
D、教学建议
1、注意在教学中突出不同文体对写作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要求的差异性。
2、结合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选择阅读文本,写一篇写作评论。
第七章
A、教学要求
1、认识认知性文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几种认知性文体的写作要求。
2、认识析理性文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几种析理性文体的写作要求。
3、认识审美性文体的基本特征并掌握几种审美性文体的写作要求。
B、内容要点
第一节
一、认知性文体的基本特征:1、认知性文体的写作内容是写作者依据已有知识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确认;2、认知性文体的写作目的在于以告知的方式交流信息。
二、几种认知性文体简介:1、消息与通讯;2、说明书与解说词;3、调查报告与总结。
第二节
一、析理性文体的基本特征:1、析理性文体的写作内容是写作者依据已有理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推论;2、析理性文体的结构方式直接体现了理性思维的逻辑特征。
二、几种析理性文体简介:1、评论;2、学术论文。
第三节
一、审美性文体的基本特征:1、文学作为艺术的审美心理特点;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表达特点;3、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审美魅力。
二、几种审美性文体简介:1、散文;2、诗歌;3、小说。
C、重点难点
1、三大文体类型的基本特征。
2、如何从思维特点的角度把握三大文体类型的基本特征。
D、教学建议
1、选择最能体现文体要求的典范文本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不同文体类型的基本特征有感性具体的把握。
2、从具体文体的要求,而不是一般作文训练(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的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文体的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