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千年地道的张壁古堡(中)——2021山西自驾游记(七十五)

标签:
旅游山西古建筑张壁古堡 |
分类: 国内游记 |
进入南堡门后是贯通古堡南北的主街。街道不长,尽头是北堡门。这条街道原本是卵石铺成。走得久了,石头越来越滑。到了清道光五年,村民集资整修,改成防滑的条石路;这种条石遇到水会变成红色,因此得名红顺街。红顺街中间低两边高,下雨的时候,街道也是水道,雨水从下凹的路中心流走,而较高的路两侧不会有积水,方便村民通行。红顺街两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七条蜿蜒幽深的古街巷。
路旁的指示牌说明,从我们所在位置,不同方向通向不同的景点。
我们来自游览的主要动机是参观古地道,所以当然选择先去最近的古地道入口。
沿南门内东侧一条磨损严重的石阶上行,穿过石阶尽头左侧的拱门,进入一座树影婆娑的大院子。大院北侧的建筑是可汗王祠。
可汗王祠建在高台基上,门前正中是香炉,东西耳房前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都是九脊单檐歇山顶造型。台基前展板显示,寺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殿前石碑上刻录着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重建的文字,说明此殿初建的年代肯定早于1314年,是张壁古堡中最古老的寺庙。可汗是突厥民族对首领的称谓,可汗王祠是汉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以“胡人”为膜拜对象的神庙,在中原地区比较罕见。
可汗祠大殿单檐硬山顶,东西墀头分别有福禄二字。据说当时看到的游客会有好运。其实我当时也没有注意,后来浏览照片时才看到。
可汗王祠殿内的主位神像,横眉立目,相貌狰狞。
这位可汗王的历史原形是谁?一种说法认为,殿内的可汗王是刘武周的塑像,他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后依附于突厥部落,受封定杨可汗,曾自称皇帝,席卷山西后被李世民击败。另一种说法是,这位可汗是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他是鲜卑化的汉人,曾在此地聚首,又擅长挖地道作战,结合张壁古堡下面的地道遗存,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有几分可信性。而这位可汗王究竟是谁,争议颇多,不同观点持有人都最有说服力的准确回答。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确定可汗庙就是为刘武周而建。
比刘武周更有名的是他手下的大将尉迟恭,这位尉迟将军后来和秦琼一起成了门神。
殿外钟楼,大钟外面铸有“可汗王祠”四个大字。后面还附有一首四言诗:“庙曰可汗,请君勿诧。功德在民,民享其嘏。民好懿德,何论夷夏。夷夏一家,修文而化。泱泱中华,有容乃大。”也就是说,无论这位可汗王是谁,是汉人还是胡人并不重要,只因为他曾经恩泽一方、造福百姓,所以百姓建祠铸钟来纪念他。
可汗王祠对面(院子南侧)是一座戏台。
经国家住建部专家论证,该戏台建于元代,是杂剧形成阶段较为流行的戏台样式。从建筑风格上看,这座戏台采用了宋辽时广泛采用的“移柱减柱”的手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中间的几根柱子向两边挪移,既增大了表演区的空间,也使戏台更加美观。两侧八字形影壁有带龟甲“福寿”纹,梁上所记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
台前地底有地道,戏曲演出时会有独特的瓮音。在可罕祠戏台上开演的剧目一般为介休特有地区小戏种“干调秧歌”,无需鼓乐,所以戏台占地面积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国古代戏台博物馆中,列有此戏台的微缩版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