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民国第一豪宅的阎锡山故居(补)——2021山西自驾游记(四十七)

标签:
旅游阎锡山故居建筑 |
分类: 国内游记 |
阎锡山自1913年开始在河边村扩建包括都督府、将军府、得一楼在内的自家宅院。此后,阎锡山因与蒋介石关系恶化,他只得蛰居大连,后转乘飞机潜回大同,随即转赴家乡河边村隐居。“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东山再起,全面执掌山西军政大权。他在山西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1932年着手在自家宅院北侧扩建新园(包括西花园和东花园),原先的宅院则被称老宅(下图中红色线段围绕的区域)。
新园建成之后,阎锡山及其家人的日常起居转移到东花园,但是老宅并未完全废弃。为了方便新老宅院之间的往来,还在东花园与老宅之间建有一条隐秘的地下通道(上图红色箭头处)。
东花园二院东南角的墙面上指示牌,提示游客前往都督府的路径方向。
两堵高耸的青砖墙之间,一座低矮的小门楼。门楼下方的门洞就是地下通道入口。
连接老宅与新园的隐秘通道被称为“行得通”。这是关于“行得通”的简单介绍。
这就是隐秘通道的入口。通高1.85米,面宽1.58米,石拱门、石洞壁,石台阶,材质为本地青石;通道入口的拱门两侧刻有松柏、梅兰奇石图案。
拱门顶部雕卷轴式匾额,书“行淂通”三字。其中“淂”是“得”的异体字。匾额上方雕有一只倒挂的蝙蝠,寓意“福到家门”;匾额下方有一只仰头向上的蜘蛛,当地人将蜘蛛称为喜蛛,寓意喜事临门;两者相合,象征福喜双至,好运不断。当地人因此有“走走行得通,便可路路通、事事通、万事亨通”的传说。借这个吉言,我们也走过去看看,希望碰到传说中的好运。
洞中的道路先向南下行,走到尽头左拐向东上行。
向东上行到达隐秘通道的出口。出口处右手是一幢楼房的底层穿堂屋,左手石壁上张贴着一幅画(上图洞口左侧红色的墙壁处)。画中两位戎装人物;看其相貌应该是中年的蒋介石和阎锡山。画面下方写着“得一楼”三个大字。
根据这幅画可以判断,阎府隐秘通道的出口就是得一楼底层的穿堂,也就到了阎府的老宅。那么,得一楼的名称有何特殊意义?
根据浏览网络了解的信息得知,得一楼建于1914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阎锡山公然表示支持。称帝之后的袁世凯对阎锡山投桃报李,封阎锡山为一等侯。阎锡山受封后,根据孔子《道德经》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之意,将此楼命名为“得一楼”以资纪念。1929年,冯玉祥曾在此楼拜见阎老太爷,1934年,蒋氏夫妇曾登临此楼。1937年,朱德也曾登此楼。这些历史名人的足迹给这座小楼赋予了神秘的政治色彩。
穿堂屋西间里摆设一组蜡像,但是没有看到说明的文字,无法确定蜡像的原型人物。
穿堂屋南侧的院子正在进行施工。院子里满是横七竖八的脚手架、防护网,地面上坑洼不平,到处是残砖碎瓦。游客的参观只能止步于此。我老公绕过脚手架,走到院子的南端,拍下正在修葺中的得一楼照片。
由于施工的原因,得一楼的廊柱、屋檐、牌匾等标志性装饰都被遮挡住。我在网络中找到两张图片,虽然像素不高,但是可以看到得一楼的基本轮廓和外貌。
阎锡山故居在北方四合院结构的基础上,院中套院,房中有窑洞,窑洞顶有楼房,高低错落。青砖、灰瓦、廊柱、飞檐、斗拱、抱厦、回廊、台基构成了深宅大院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故居的各个庭院交叉套叠,各条通道曲折循环,走在其中,时时感到这座宅院的诡秘幽深。
在宅院里参观,一会儿上楼梯,一会儿下暗道,一会儿过屋顶平台,一会儿经凌空通道。如果不留意那些随处可见的导览图,初次到这里参观的游客恐怕很难找到出口的位置。
参观阎锡山故居,不仅游览了豪华气派的深宅大院、游历穿行了曲折阴暗的地下通道,还看到了令人颇感意外的阎府厨房院。厨房院位于二院西北角,院门上砖雕匾额上刻着“有饭吃”三字。网络上有评论说,这是阎锡山在吃饭方面的标准,不求山珍海味,不求美味佳肴,只求有饭吃就好。并因此得出阎锡山一生俭朴的结论。对此我很不理解。既然生活力求俭朴,为什么斥巨资修建如此豪宅?两者之间的反差如何解释?
这是在东花园三院中看到的展牌,展牌上有阎锡山的照片,并概况介绍阎锡山的一生功过及其故居概况。
通常,走到这里的游客多已看过故居宅院内的主要景点,打算踏上折返路线。这块展牌,恰好给游客的阎锡山故居之游做个简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