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冠五台的大显通寺(上)——2021山西自驾游记(三十八)
标签:
旅游五台山宗教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21年6月23日上午,我们去参观五台山历史最悠久的大显通寺,通常简称为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大显通寺”。 显通寺坐北朝南,占地120余亩,有殿堂楼房400余间,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庙南北中轴线上有七重殿堂,自南至北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东西廊房对称配合,形成整肃严谨、阔畅宏大的布局结构,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上午8:00,我们到达距离显通寺约500米的大停车场。停车场门卫听说我们要去显通寺,没有要求我们进场停车,而是建议我们将车开到显通寺外的小停车场去。沿着院墙外的道路行驶,路虽不宽,好在时间尚早,路上行人不多,所以很好走。几分钟后,路旁寺庙外墙上一块斑驳陆离的石板,提示我们这里就是显通寺了。
石板上的文字显示,显通寺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板上字迹清晰,颜色鲜艳,应该是最近刚描过漆的。但是板面却如此污迹斑斑,真是给显通寺减分了。
因为时间尚早,我们到达小停车场时,一名僧人刚打开显通寺外院的院门。外院的门殿进深一间,面宽三间,左右门柱上的楹联为:法门平等人天共仰,觉路光明凡圣同游。
参观显通寺需要买门票。门票价格10元/人。
售票处旁的墙面上有一幅显通寺平面图。图中红色间断线是建议的参观路线。由于累月经年的风雨侵蚀,图版的漆皮剥落,颜料褪色,翻拍之后不太清晰。为了加深记忆,我将参观过的建筑在平面图中用黑体字标出。图中的五个红边圆形是五座铜塔,千钵文殊殿后面的灰色长方形是“妙高清凉处”石碑所在地。为了行文方便,将出入口到山门之间的院子称为外院,将观音殿和文殊殿之间的空地称为前院,将文殊殿和大雄宝殿之间的空地称为中院,将大雄宝殿和无量殿之间的空地称为后院。
进入外门之后是一个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庭院;这里是进入显通寺的过院;庭院西端那道门才是显通寺正式山门。庭院东端是被称为“五台山第一钟”的钟楼入口。
我沿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走上钟楼。
这口大钟铸造于明代,重达万斤。
钟楼二层有一圈环廊。从环廊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寺庙门口的小停车场,我们车就停在那里,一墙之隔是塔院寺的大白塔。
向西北方向看,有一座三层小楼,那是五台山宗教文物管理处和佛教协会所在地。后来才知道,当天上午,宗教文物管理处有个会。大存车场的工作人员大概认为我们是参会人员,所以允许我们将车开到院门口的小停车场。
从环廊向东北方向望,看到一座似曾相识的寺庙。这不是我们昨天游览菩萨顶路过的罗喉寺吗?
记得当时还在罗喉寺门口拍过几张照片,好像有一张歇山重檐的楼阁照片,莫非就是我们所在的钟楼?我在相机里查看昨天的照片,果然看到这座钟楼。
原来,这是座跨街楼,二层是钟楼,一层是行人通道,南北两个拱门,南门通向塔院寺、五爷庙方向,北门通向大圆照寺、菩萨顶方向。北门上方的匾额上,“镇悟大千”四个金色大字说明了钟楼的使命。
在钟楼二楼转了一圈,下楼去参观显通寺。
从外门到山门的庭院中立有一幅展板,分别用中、英、韩文介绍显通寺的历史和现状,说明该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显通寺的山门坐西朝东,门楣上方悬挂 “大显通寺” 蓝底金字匾额。
门殿南侧有一尊虎字碑(下图左),门殿北侧与虎字碑相对应的位置有一尊龙字碑(下图右)。听到一种传说,显通寺没有天王殿,这一龙一虎代替了天王殿的职能。
山门口张贴着“建寺修庙功德布施”公告。我不懂佛教,但是维护源远流长的中华佛教文化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捐了200元,并应负责接收布施僧人的要求在捐款簿上留名。签字时发现,与我们有类似想法做法的人士不在少数。仅昨天(2021年6约21日)一天,该寺庙就收到布施46,339元。
显通寺的七重主要殿宇依次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的廊房与中轴线上的建筑之间形成两条贯穿南北的通道。大概因为时间尚早,两条通道上都是空荡荡的,除了我们几人以外没有其他的游客,也没有看到上香许愿的佛门弟子。一派清新、静谧的祥和气氛。
站在通道向北眺望,远处是郁郁葱葱的灵鹫峰,峰顶上一片红色建筑就是我们昨天游览过的的菩萨顶。

加载中…